文化惠民无止境 文化机制再创新
![]() |
9月11日,1600多名一线工人走进市内最高艺术场所,欣赏到了高水平的文艺演出。 |
![]() |
不久前,在“唱响中国梦——广东省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中,大岭山之歌合唱团顺利捧回金奖。 |
![]() |
东莞积极参加省文化厅组织实施的“春雨工程”活动,帮助边疆地区人民提高文化素养。 |
不久前,文化部召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第二次全体会议,确认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性制度设计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有望于年内出台,这对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底线”保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2013年11月,东莞成为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国单打冠军”。
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如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的指示,“以成功创建示范区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创更多亮点,更好地服务市民,使示范区实至名归”。而市长袁宝成则强调巩固创建成果的重要性,“创”只是开始,“建”才是过程,“创”成之后就要解决“建”好的问题,决不能用“创”的成功代替“建”的过程和工作。
为此,东莞将继续增强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以申请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试点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不懈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继续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地”。
█建设成绩
解决人口倒挂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难题
不久前,在第四届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上,首次亮相全国大型合唱赛事的东莞合唱团表现优异,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斩获本届大赛金奖,指挥陶文华获得了优秀指挥奖,钢琴伴奏吴昕获得了优秀钢琴伴奏奖,充分彰显东莞合唱:事业的实力与活力。
差不多同期,在“唱响中国梦——广东省第十一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中,大岭山之歌合唱团顺利捧回金奖,而东莞市文广新局获活动组织工作奖,塘厦镇的王晓亮、王如华分获歌手大赛银奖和铜奖。
东莞市镇两级合唱团的“黑马”表现,是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肥沃的群众文化土壤里开出的绚丽之花。
众所周知,东莞有着1250多年建城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厚重独特的岭南文化。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敢为人先的东莞乘势而上,以占全国0.02%的土地,创造出超过占全国1%的GDP的神话,实现了从一座农业县蜕变为现代化都市,从而被誉为“东莞奇迹”。
在创造“东莞奇迹”的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东莞吸引了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的到来,形成了户籍人口、流动人口1︰3的人口倒挂特殊现象。由于城市文化设施的缺乏,农民工群体数量大,导致文化需求大与服务供给不足,掣肘着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长足发展。
基于此,2002年以来,东莞先后实施了“文化新城”、“文化名城”战略,优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优化结构、层次相宜、功能先进”的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
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东莞成为全国首批、广东唯一的示范区创建城市。如今,东莞成功构建了“十分钟文化生活圈”,实现了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公共图书室、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广场全覆盖;健身场地和设备配备达标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基本建成了国内一流的、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2013年11月,东莞作为广东省唯一一座城市,获得了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荣誉称号,而东莞的创建经验也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东莞模式”。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专家验收检查组实地检查东莞示范区创建工作时,专家组总结了20条在区域或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做法和经验。此外,东莞先后4次在中宣部、文化部组织召开的全国会议上,以及广东、广西、海南三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和广东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上介绍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成果,同时吸引了全国政协无党派人士考察团、全国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调研组,以及浙江省文化厅,广州市、无锡市、襄阳市等近40个省、市来莞考察并交流了示范区创建工作经验,很多“东莞经验”辐射全国。
█构建机制
长效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
即便如此,东莞决策者深知:创建示范区不是最终目标,市民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才是最终目标。东莞只有不断改革持续突破,才能建成全国领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从国家、广东的战略来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共广东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等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均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从东莞实践来看,先行先试的东莞已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荣誉称号,但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地方特色,村(社区)、企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各级单位的绩效评估机制,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等方面,依然有提升空间。
正如市委书记徐建华2014年5月14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把文化民生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需要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扶持方式、运行机制和供给体系,建立健全保障文化公平的制度体系、政策框架和文化环境,努力打破城乡、户籍、群体界限,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为此,东莞根据文化部的部署、省文化厅的指导,加快后续建设规划,切实把制度设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在深入调研、充分酝酿、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结合东莞实际起草了“1+4”政策文件的送审稿。
今年9月,市政府审议并印发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1+4”政策文件,即《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及与之配套的《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
“1+4”政策文件规定,结合东莞文化底蕴,注重突出本土特色,着重挖掘历史文化、莞香文化、篮球文化、水乡文化等资源,构建富有东莞特色、东莞风格和东莞气派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继续提升现有文化设施的硬件水平,力争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800平方米的标准,人均藏书达到1.2册以上。打造全省、全国性的重大文化活动品牌3—5个,有1—2个镇街成为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有3—5个项目成为全省、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1+4”政策文件规定,注意市民差异需求,突出个性需求,进一步完善市民需求与反馈评价机制,坚持市民需求导向。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市民文化需求调查,准确把握不同身份类别、不同文化层次群体的文化需求实际情况,确定重大文化活动的供给种类、供给数量和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品种的公共文化需求。
“1+4”政策文件还规定,将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升公共文化社会化水平。按照“非禁即入”原则,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如鼓励社会办文艺团队,社会办文化场馆设施,引导市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政府采购等,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化和社会化。
参与“1+4”政策文件制定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巫志南解释说,以前东莞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是政府临时性的行为。现在有了“1+4”政策文件,就不仅仅是重视问题,而是政府的职能问题,是一个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是整个政府面向老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是一个符合现代规则的科学安排,层次不一样。
█创新理念
整合内外资源 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长效机制是引导,实际行动是力量。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说,除了高水准文化设施的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之外,东莞也积极用实际行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特别是通过整合内外资源、寻求跨地域合作和培育本土文艺精品等方式,促进公共文化供给能力的突飞猛进。
首先,东莞积极整合本土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譬如,东莞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基层延伸,建立起以流动图书馆、演出车、博物馆、电影队为主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推出“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村(社区)、进企业“菜单式”文化服务项目,全市受益基层群众上千万人次。
同时,东莞创新文化活动整合机制,把零散分布于各镇(街)、各部门的文化资源通过整体推进、专业策划、提升内涵、特色打造和加大宣传等五大措施,打造了东莞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东莞合唱节、东莞志愿大舞台等40多个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在全市形成了“一镇一品牌”的格局。其中,东莞塘厦镇创办的“越唱越红”农民工歌唱大赛,2013年升格为全省文化品牌活动,现在已经发展成由珠三角9个城市共同举办的全省性文化活动。
其次,东莞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切实推进跨地区的文化交流项目。
例如,今年9月11日晚,来自东莞各行各业的1600多名一线外来务工人员,走进了市内最高艺术场所玉兰大剧院,欣赏了一场名为“2014年大地情深——中国煤矿文工团志愿服务走进东莞慰问外来工”的专场演出,度过了难忘一夜。此活动的目的是丰富东莞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社会温情和生活美好,共同享受东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东莞还认真组织开展区域文化交流活动,积极探索构建文艺精品巡演展演机制,搭建了“情系深莞惠、幸福广东人——深莞惠流动大舞台”,三市演出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组织东莞获“群星奖”优秀文艺节目参加2014年广东省群众文化精品巡演,展示了东莞的文艺创作成果,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粤桂琼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经验和成果交流活动,促进区域公共文化活动融合发展;积极参加省文化厅组织实施的“春雨工程”,在边疆地区开展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活动,派出文化志愿者摄影小分队,免费为当地老人和困难家庭拍摄照片并打印,向边疆人民传递了爱心,向当地捐赠广场演出音响设备,帮助当地群众提高文化活动水平。
再次,在为群众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东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就像肥沃的文化土壤,促使文化艺术精品蓬勃发展。东莞设立文化精品专项资金,加强文艺创作基地建设,常态化举办群众文化赛事,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一批优秀原创作品脱颖而出。
从2009年以来,东莞先后有音乐剧、文学、音乐、美术等41部(件)文艺精品,获得了省级、国家级的大奖。其中,举办首届东莞市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即收到参赛作品90个,一批优秀原创作品和创演人才脱颖而出;东莞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歌曲《百年一梦》、图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荣获中宣部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作品《学军》、男声小组唱《脚印》双双获得“十艺节”作品类“群星奖”,原创音乐剧《钢的琴》摘得“文华奖优秀剧目奖”和文华音乐创作奖、灯光设计将、舞台美术奖、优秀表演奖四个单项奖;东莞原创歌曲《中国梦》《钢的琴》获得广东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连续三年荣膺全省总分第一。
不难看出,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始终以公益性为统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通过打造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共建共享,促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突飞猛进。
█扬帆竞发
争取标准化试点继续领跑全国
今年9月初,文化部发布消息,作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性制度设计,《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有望于年内出台,这对从根本上解决政府“底线”保障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文化部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系列试点,探索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模式、路径和方法,争取在3—5年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文化需求无止境,文化惠民在路上。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世强透露,东莞将增强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以申请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试点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把提高效能作为工作重点,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后续建设规划、制度设计研究、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活动等方面继续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接下来,东莞将加快制定服务标准,委托专家团队,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的框架与思路,在市内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并制定《东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结合东莞实际,重点在加强软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鼓励和推动各业务单位研究、制定符合我市群众实际文化需求的行业管理服务标准;针对市直属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市级重大公益性文化项目、活动,制定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及评估办法;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方式,逐步建立健全东莞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东莞将继续提升设施效能,强化镇管意识,进一步明确各镇(街)统筹管理本地文化设施的职责,强化经费保障、完善管理制度,保障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营;强化专业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加强日常管理和业务考核,提升基层队伍的专业水平,推进文化管理员、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吸纳更多有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的文化人才参与;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推广“菜单式”服务,深入探索“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大力推广数字服务,扩大媒体宣传,实现便民、利民。
东莞将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完善需求反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文化需求调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群众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艺团队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社会化水平,完善各类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对公共文化活动、项目进行投入或捐赠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多元化、社会化。
总之,东莞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构建长效机制,提升服务效能,让市民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人,让百姓共享公共文化发展的成果,继续打造全国领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地”。
撰文 吴少敏 摄影 胡国球
网友跟帖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0条跟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