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的“雨季考”
所在社区均设安全巡查制度和灾害演练机制,以便尽早发现边坡安全隐患![]() |
4月22日,位于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的第165栋楼房地基因多日大雨边坡塌陷,成为危房。市区两级部门启动应急方案,紧急空楼,保障了18户居民的安全。 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
![]() |
4月22日,位于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的第165栋楼房成为危房后,街道工作人员连夜动员危房住户搬离。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
进入6月下旬以来,深圳天气持续晴热,雨量比上半月明显减少了,这一切,并没有让“插花地”的管理部门松懈下来。
7月1日,东湖街道办的党群工作部副部长戴鸿喜忙着跟各新闻单位的记者打电话发信息,邀请他们来参加街道举行的“插花地”地质灾害“空楼”演习。
在东湖之前,罗湖另外两个有“插花地”的街道东晓和清水河,也先后举行过“空楼”演习,还包括一次真实的“空楼行动”。
4月22日,位于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的第165栋楼房地基因多日大雨塌陷,成为危房。市区两级部门启动应急方案,紧急空楼,保障了18户居民的安全,也使“插花地棚户区”的安全问题凸显于公众视野。
事实上,“插花地”的安全问题,有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管理部门头顶,也倒逼出了一套严格的日常监控应对制度。“165栋”危情的及时发现与处置,正是来自于监控之力。罗湖区在“二线插花地”所在的主要街道下辖社区均设立了安全巡查制度和灾害演练机制,以求尽可能及早发现“插花地”边坡安全隐患。
今年是深圳“城市管理治理年”。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公开场合谈到深圳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其中之一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造成的大城市病,例如‘插花地’的问题、地下管网问题等”,“深圳把今年定为城市管理治理年,就是要以更大力度努力消除历年积累下来的城市安全隐患,真正按照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标准,建设好、管理好、经营好这座城市”。
罗湖确定的“二线插花地”共三个片区,包括木棉岭片区(含木棉岭、木棉花、马山、马岗、港发、长排及临近已批用地)、玉龙片区(含玉龙新村)、布心片区(含布心山庄东、中、西区和港鹏新村),总建筑面积约132万平方米,涉及居住人口约8.4万人。
此前,罗湖区区长聂新平曾公开表示,市区两级政府下决心彻底消除这一安全隐患,将通过政府主导的改造,彻底消除罗湖“二线插花地”地质灾害、消防、危险边坡等重大安全隐患。
在改造之前,“插花地”的日常监控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安全预警”是怎样体现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报记者多次走进“插花地”,一探城市微观管理的“肌理”。
一次被提前解除的危机
木棉岭社区依山而建,楼宇间最大落差达30米,目前共有楼房235栋,居住人口超过1.8万人,处处是握手楼、“一线天”楼。该社区工作站城管专干李峰回忆,2005年他刚来木棉岭工作的时候,一到下雨天,雨水夹着泥土的黄泥水一下子流到路上。
“165栋”位于木棉岭社区南侧,往北隔着第166栋是纵贯社区东西的主干道木棉路,往南走五步,地面骤降近5米,边坡挡墙隔着上方的“165栋”和下方的篮球场属于“楼在上坡在下”的地形特征。边坡一旦松动或变形,直接威胁上方楼宇安全。
现在,居住在木棉岭社区的居民义工赵家菊和同伴每次巡查边坡时,都会重点检查此处已经修补的裂缝有没有扩大,挡墙外凸的程度是否加剧。发现险情之前,挡墙一侧的篮球场是木棉岭居民为数不多的休闲娱乐空地,如今只留下几台漫步机等健身器材和为挡墙减压的两座沙包山。
去年6月起,专业进行工程和建筑物勘察监测的长勘公司成为罗湖区地质灾害常驻巡查单位。据该公司副总经理高峰介绍,在此之前长勘公司已经进驻深圳30年,与龙岗区、坪山新区均有合作。对“165栋”南侧边坡,长勘公司的监测频率为晴天一天一次,雨天2小时一次,近期数据变动趋于稳定。高峰说:“雨季天气反复无常,边坡随时可能有变化,一点不能松懈。”
木棉岭社区工作站站长陈志平回忆,4月22日下午他接到电话,“发现‘165栋’南侧的挡墙顶部地面的裂缝加大了,人踩在水泥板上还会晃。立即把警戒线一拉,我们赶紧上报街道,由专业人士来监测”。
长勘公司收到东晓街道的险情报告,半小时后高峰与其他监测队员赶到现场,利用全站仪进行边坡监测,监测对象包括边坡的位移和沉降两个维度。从发现险情的4月22日晚上10时至次日早上8时,监测的数据显示,10小时内边坡往外侧篮球场方向位移了5毫米,沉降最大处超过了7毫米。“经过水泥袋反压加固,边坡位移方向的数值趋于稳定。”高峰表示。
高峰介绍说:“‘165栋’南侧边坡不是由专业人员设计建设,现在也查不到任何当时建设的资料,因此无法预估该挡墙的允许位移范围,现在任何数值的位移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通过勘察,挡墙下方和后方是回填土,回填土原本是不能作为挡墙基础,如果水把土中的细颗粒带走到达一定数量后,边坡里会形成空洞。”
当晚9时,罗湖区成立了木棉岭第165栋挡土墙边坡应急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做好相关应急抢险工作。4月23日晚,罗湖区人民政府发布通告,要求第165栋的18户居民撤离。4月24日上午,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和深圳市市长许勤专程到木棉岭地质灾害区域现场考察,要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4月25日16时,木棉岭第165栋共18户居民已全部妥善搬离现场,在木棉岭社区或相邻的马山社区找到了合适的房源租住。
一场也许会造成滑坡塌楼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事故的危机,就这样被提前解决了。
多层级24小时监测“网”
6月初的一天,下午2时35分,深圳发布暴雨黄色预警。罗湖区东晓街道木棉岭社区城管专干李峰正在巡逻辖区内边坡隐患点,他留心查看边坡排水孔流出的水是否浑浊,“如果水是浑浊的,说明土质可能有变化,要记录下来”。
李峰任职的木棉岭社区属于罗湖区“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范围。李峰打了个电话给社区物业管理处,提醒保安在执勤时留意边坡和挡墙,自己则穿上雨衣雨鞋,准备好警戒线,对照已编号的木棉岭“插花地”进行逐个巡查。
汛期每逢有天气变化,李峰会收到三次提醒,分别是来自深圳市气象局、三防办的提示短信,由东晓街道城管科和执法队合并的城区治理办会向他确认已收到的通知。
李峰从2005年起在木棉岭社区工作站任职。据他介绍,木棉岭社区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长度最长达两三百米,高度最高有10米。
晚上9时交班之前,李峰共巡查了8轮,每小时巡查一轮隐患边坡,每走上一轮花30到40分钟,之后回到社区工作站办公室记录边坡的异常变化。李峰说,周末和节假日里,木棉岭社区工作站的8名男同事轮流值班,每次两人当值;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则8人都要在工作站。而在非值班的工作日里,李峰的职责是负责社区内三防、环境卫生等城管工作,工作任务也包含了对隐患点的巡逻,频率为天晴时每2—3小时一次,降雨期间1小时一次。
自深圳进入雨季以来,“插花地”所在辖区的日常巡查工作也更频繁。巡逻勘察木棉岭“插花地”的不只是李峰和他的同事,社区义工、木棉岭社区保安队、木棉岭所属的东晓街道办事处、长勘公司勘察人员,都将边坡挡墙的监测纳入每日工作。
长勘公司副总经理高峰说:“任何专业队伍不可能对深圳所有边坡进行每时每刻的监测,真正起作用的,要靠各个街道社区组织人员去巡查。”
陈志平把社区里的居民义工和物业公司的15名保安人员也统筹起来,参与日常巡逻。由居民自发参与的社区义工由家庭主妇、退休人员担任主力,一旦发现异常,流程如同发现165栋南侧边坡的险情时,马上打电话通报陈志平。
赵家菊是木棉岭社区义工之一。10年前她随丈夫来深圳打工,一直租住在木棉岭,“当值时,看到社区里什么异常,都要去“八卦”一下,特别是下雨天,要查看边坡有没有松动”。
“插花地”均有雨季应对方案
社区义工每三人组成一小队,每三天轮班一天,木棉岭社区里哪里有安全隐患,哪里的边坡需要重点查看,他们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天巡逻三次,每次3小时,从早上8时到下午6时,每条巷子都要走到。晚上有另外值夜班的义工,后半夜就是保安人员巡逻了。”
保安队员是离安全隐患点最近的应急队伍。为了提高队员应急到场速度,陈志平不定时会通知保安队到达社区内指定地点,“白天一般3到5分钟内15人全员到位,晚上视线不好就会慢一点”。考虑到居民发现险情时可能拨打任何一级管理层电话,陈志平通知演习时也会随机选择保安队长、物业管理处或值班室的电话号码。
在社区工作站一级,工作人员、保安、义工发现异常情况在汇报到站长陈志平后,险情将立即上报到上一级的东晓街道办事处,由街道上报罗湖区应急办,并通知专业勘察人员实地监测。
东晓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卢耀明说,东晓街道办针对每一个边坡街道都制作了“防灾工作明白卡”,详细记录了边坡的基本情况、责任单位、责任人、预防措施和应急抢险措施。在日常边坡管理中,街道还实行了“三级巡查”制度,由街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定时定点对边坡开展巡查,其中物业管理公司每小时巡查一次,社区专干为每两小时巡查一次。
社区工作站、街道办事处、罗湖区应急办均设立24小时值班室,保证险情发现后能及时通报处理。以东晓街道办事处的24小时值班室为例,办事处的科级、处级干部以三班制轮流值班,尤其是狂风暴雨天必须在街道值班。
同属于“插花地”辖区的东湖街道和清水河街道也制定了适合本辖区的雨季应对方案。据东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发展更新部部长杨瑞东介绍,他们根据罗湖区要求对危险房屋进行评级鉴定,对危险边坡开展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巡查、湖南勘测院监测,此外也在准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并组织专人上门进行安全防范教育。
清水河街道的险情三级传达机制与东晓街道相似。
应急演练增强居民自救意识
已经过去了月余,租住在木棉岭的苏华(化名)还对那天的情形印象深刻。下午3时恰逢深圳暴雨,通往木棉岭社区的稻花路坡段上,积水在道路拐弯处没过脚踝。苏华平时早出晚归,没留意道路上方宣传预演的横幅,下午回家时发现道路封锁,烟雾弥漫,“还以为真的出事了”。
5月28日,木棉岭进行地质灾害应急实战演练。
根据灾情设定,因边坡大面积开裂,严重危及周边楼宇安全,东晓街道组织居民紧急撤离,疏散至最近的避难点比华利山庄华丽小学操场。演练包括事故发生信息报送启动街道应急预案、各参演单位现场指挥协调、各社区组织现场居民疏散、交警进行交通管制,派出所现场警戒治安,消防中队到场进行灭火、破拆、搜救,医疗救护等13个科目。
赵家菊也加入演习的疏散组,在木棉路上协助疏散和引导居民。从第161、162、168三栋居民楼通往华丽小学操场的木棉路仅能容两辆机动车并行,居民进出社区都会从这条路经过,沿途是肉菜、五金、杂货店。
与此同时,应急抢险队员正在朝挡墙堆放沙袋减压,并遮盖条纹布防止渗水,减缓险情。
救援途中,电线短路起火,烟幕弹模拟出浓烟,灭火破拆,搜救被困居民。2辆消防水罐车及时赶来,停在与木棉路交叉垂直的新棉路上,避开疏散人群,消防员用水枪控制火情,破拆房门,救出被困人员。
本次演习共有包括第161、162和168栋262名居民在内的木棉岭社区和周边的马山社区等共约300名居民参加。居民张小虎说,如果真的遇到突发灾害,居民们就不会太慌乱,知道要去哪里,要做什么。
演练结束后,罗湖区副区长宋延点评,这次演习体现了各部门对应急抢险的处理能力和准备程度。这次演习虽然名为地质灾害应急抢险,但是内容也包括了火灾、地震等各种情况的消防处置,而在暴雨之下,遇到的各种情况就更加真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委政府的首要工作,希望通过这次演习,让各单位各部门对应急抢险更加心里“有谱”,并进一步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实战能力和居民对消防安全的重视。
清水河街道也在6月举行了演习,东湖街道的预演也将在本周举行。
上半年,罗湖对辖区内安全隐患开展3个月的“地毯式”排查整治,并在此基础上推进18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和危险边坡、地面坍塌、消防安全、违法建筑、道路交通等领域,“插花地”和城中村的安全防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刘芳宇
网友跟帖
请登录后进行评论|
0条跟帖
请文明发言,还可以输入140字
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请等候审核
小提示: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