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峥嵘岁月捐建“知青之路”
![]() |
1976年9月1日,郭丽珊在清凉山茶场的留影。 受访者供图 |
黑白照片中,一身白衣黑裤的郭丽珊显得干练又成熟。43年前,郭丽珊作为知青从农村转点到梅江区西阳镇清凉村(原梅县国营清凉山茶林场),是当时年龄最大的女知青。伙房、卫生室、生产队……哪里需要她,她便到哪个岗位工作,被当时的知青们亲切地称为“珊姐”。
也在这“上山下乡”的几年里,郭丽珊跟着一群知青开山凿石,披荆斩棘,硬是在荒山野岭拓出了环山公路及500亩茶田,是后来清凉山茶做大做强的“有功之臣”。
知青“上山下乡”已过去40余年,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走出苦难,铸造辉煌;有的人在知青岁月中增长见识,厚积薄发。“知青岁月仅是我们人生中一小部分,即便我插了9年队,也只是我工作时间的五分之一,但是这却是我人生经历中最珍贵的一段记忆。”退休教师郭丽珊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上山路途艰辛 “我不停歇走了整整6小时”
1968年,高中毕业的郭丽珊作为知青,来到了农村参加劳动,种粮食、挑粮草、烧锅灶。一下子从城市来到荒山野岭,郭丽珊的心理上很不适应。“我们这些城里长大的青年,即使是在农村曾参加支农劳动,但也是由学校选择条件比较好的农村生产队,劳动时间很短,因此对农村的艰辛一无所知。”
那年,当20岁的郭丽珊乘车前往农村的途中,就被沿途的情景所震撼,进入眼帘的尽是穷山僻壤,“当时的我们,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郭丽珊说。因为工分少,生活又艰苦,她在农村待了6年后,便转点到了梅江区西阳镇清凉村。
原以为日子可以过得轻松一些,但是来到清凉山后的郭丽珊傻眼了。山上气温低,湿气重,住的是自建泥瓦房,路也极其难走。“我第一次上山,用了整整6个小时,不停地走,感觉总也走不到目的地。”郭丽珊回忆道。
除了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外,山上连住的房子也没有。“进山难,下山更难。因此知青们只能就地取材,找一些黄泥巴、碎石块来砌房子。”郭丽珊告诉记者,最初住的房子,都是知青自己盖的。
与其他知青不同的是,当时来到清凉山的郭丽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孩子不过4岁左右,最小的也才几个月。“上山的第一晚,我一个人捂着被子哭了一整夜,既想念自己的孩子,也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郭丽珊说。
因为在女生中年龄最大,郭丽珊便承担起了几百号人的“炊事员”。由于清凉山海拔800多米,一到冬天气温骤降,便很难种植蔬菜,知青只能干菜就饭。“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出现雾凇,树上挂着一串串白色的珍珠,目之所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郭丽珊告诉记者,唯一一条下山的小道也结上冰块,地险路滑,无法行走。
日子一久,山上便断了粮。知青只能拿着锄头,一点点将地面上的结冰打碎,然后下山挑米。为了改善知青的伙食,郭丽珊绞尽脑汁,“我和伙房的知青经常想办法,看能不能换一些肉食回来,争取每个月给大家‘加菜’一次。”郭丽珊觉得,她年龄最大,有责任要照顾其他年龄小的知青。
在石头里种茶 “用锄头开出500亩茶田”
“在茶场待了4年里,我们和当地村民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不把我们当外人,有什么困难他们二话也不说伸出援手。”郭丽珊回忆那段岁月,话语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
高山缺水,冬季的清凉山对于知青们来说是比较难熬的季节。村民知道茶林场热水供应不足,还特意邀请知青们到他家里去洗澡。有些知青吃腻了茶林场里的饭菜,会偷偷拿饭票去村民家里换地瓜吃……
山上的生活虽然简单快乐,但是交通问题一直是村民的困扰所在。一直以来,清凉山的知青上山下山只有一条小路可走。“在路还没打通之前,那是连单车都推不上去的地方,更别说开钩机来挖梯田。”郭丽珊说。为了改变现状,县里决定开辟环山公路。当时,山上的知青被分成了8个班,每个班被分配负责不同的工种,其中一个便是负责锄田开路。
为了彻底打通长沙圩镇至清凉山的交通,方便清凉山村民和知青的生产生活,1976年冬,梅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规划开辟环山公路。茶林场数百名知青开始了劈山开路的艰难历程。
据郭丽珊回忆,当年的知青们兵分两路奔赴老虎坪、杨梅湖后,又转战矮嶂下、梁岗队,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劈山开路,为今天的清凉山“知青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开路期间,清凉山茶林场年轻的场长吴碧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老知青侯福维魂归深山沟,还有不少知青摔伤、被毒蛇咬伤、在扑灭山火中被烧伤……如今从长沙镇到清凉山的路,便是这几百名知青徒手开山而来。
除了修路之外,生产队的知青还要凿石种茶。20世纪70年代,清凉山的茶田并不多。而今清凉村层次分明的梯田,也是知青们双手拿锄头一点一点凿出来的成果。据了解,清凉山多属石英岩、紫砂页岩结构,表层虽为黄红壤土,里面却是坚硬的石头,给当年知青复垦老茶园增加了不少麻烦。
“现在清凉山知青茶厂的500亩茶田,规模虽然不大,却是我们一点一点开垦出来的。”从卫生室调到生产队的郭丽珊,没有因为自己是女生而偷懒,“40斤的材料,她一口气挑上了山。”郭丽珊的同伴回忆。
不忘知青岁月 40年后回山捐款修路
“那时候,我以为会在清凉山又待上一个6年。”郭丽珊说。1977年,事情发生了转机。
那年,全国恢复高考。一开始,因为山里消息闭塞,清凉山上的知青并不知道这件事。一天,一个青年知青放假下山,了解情况后马上回来告诉大家。“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知青们心里都非常高兴,跃跃欲试。”郭丽珊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已经27岁,以为不能报名,所以便主动承担起给大家辅导的任务。
每天晚上,郭丽珊便将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聚集到一块,给大家讲课释疑。“当时读完高中的知青没有几个,因为我当年成绩比较好,辅导青年知青是义不容辞的。”看着同伴们埋头复习的认真样,郭丽珊想着,要是自己能参加高考,该有多好。结果,截止报名的前几天,一个知青下山看了通知,才发现高考报名没有限制年龄。这可把郭丽珊乐坏了,赶忙请了假连夜下山,在截止日期之前报上了名。
然而,求学之路却是一波三折。第一次高考成绩出来后,郭丽珊的分数上了本科线,但是因为档案问题没有录取成功。时隔三个月,郭丽珊得知,他们这批老知青,也就是所谓的“老三届”,还有资格参加考试。于是,郭丽珊便与同伴又战战兢兢地报名准备考试。这一次,郭丽珊终于成功考取了当地的梅县地区师范学校,也就是如今嘉应学院的前身。
而今回想起那段岁月,郭丽珊觉得这是人生中的一笔财富,“虽然环境艰苦,但是我们都很感激那些经历。走出大山后的我们都觉得,人生中已经没有克服不了困难。”郭丽珊说。
2017年12月9日上午,初冬的暖阳照进了清凉山。梅江区西阳镇政府、清凉村村委会、广东万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和原梅县国营清凉山茶林场知青代表在这里举行了“知青路”路牌、“知青路捐款芳名碑”的揭幕和知青捐款移交仪式。
“大家对清凉山还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捐款维修‘知青路’道路的想法很快就在知青之间逐渐形成了共识。”郭丽珊告诉记者,“知青路”筹委会发出捐款倡议,得到广大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遍布国内外、省内外的知青以及知青家属、知青二代等180多人慷慨解囊,筹资拓宽(修建)清凉山通往外界的山路。
“在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都留在清凉山,清凉山就像是我的第二故乡。”郭丽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