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感”被剥夺有损身心健康
临近清明节,年仅26岁的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究生陶崇园从五层宿舍楼顶的天台坠亡。随后其与研究生导师王某的聊天记录被曝光。
从中可以看到,陶崇园被迫遵循王某的每一项指令,为其买饭、打扫卫生、找眼镜,甚至被迫叫其爸爸……
综合网上已曝光的内容,中山大学心理系传播顾问张桂萍博士认为,事件的发生可能跟当事人控制感丧失有关。
控制感比安全感更“安全”
张博士说,控制感是人类保证自己生存发展、身心正常的最基本需要。因此,控制感和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当一个人感觉到自我控制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比如生气,暴躁,愤慨等。当这种情况长时间无法得到改善,这种愤怒的心理情绪容易化作悲观,抑郁甚至绝望。
从碎片式的信息了解到,陶崇园在精神、物质等方面,都处于控制感被剥夺的境地,内心自我决策的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因此,他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控制感,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可能也感受到了。
例如,有的爸爸妈妈觉得事事都为孩子准备好了考虑到了——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兴趣班、和什么样的小朋友交朋友——之所以做这些决定,都是为你好呀,可是你为什么这么不领情,甚至于反抗和叛逆呢?
实际上,这就是“控制感”在作祟,因为当你什么都帮孩子做决定了,孩子失去了控制感,就会表现出悲伤压抑、暴躁易怒等负面情绪。这一点甚至出现连1-3岁未懂事的孩子都会表达,如果父母的做法不如自己的意愿,他们就会不停大声哭喊,以此意图要回他的自我控制权。
“乖孩子”有时缺乏应变力
因为控制感丧失,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被控制”的人生都是悲剧的,当自我认知开始发展,就会有更强的内驱力去思考甚至重新获得自己的控制感。
这其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小被教育“听话”,和被鼓励“多思考”,这两类孩子的思维方式就会截然不同。网友扬扬说,陶崇园应该就是个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总是很吃亏,因为听话,不敢对权威说不,于是勉强自己,委屈自己。
换了一个叛逆的孩子,哪里会那么容易被导师控制呢?也就不会遇到这样的悲剧了。
张桂萍博士也表示,对于世界的认知范围,也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在工作多年的人看来,人生的路有很多,一条路不通就选择另外一条。
但是对于陶崇园这样家庭环境一般的学生而言,他的世界就只有那么大。
因此,导师给予的阴影和压力,吞噬掉了人生很大部分。这样的束缚和压力在心里累积发酵,最后便成为了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张博士说,除了控制感之外,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还有一个驱动力,即一致性——我们总希望世界的运行法则符合自己的信仰理念和预期。
当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也就是“一致性”遭到破坏,我们也会感到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这也是导致陶崇园产生巨大压力的另一层原因。
“夺回”控制感有益身心健康
在心理学上,控制感、控制力和控制欲,是三个不同的名词。其中,控制力可以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能力。而控制感和控制欲,都相对偏心理状态。
但是,控制感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基本需求。陶同学的失意正是控制感的丧失,无法自己主导自己的生活,自我决策也被外界打压,违心地做不愿意做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高控制欲”和“低控制感”的例子并非个案。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尽力去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衡事物发展的趋向,把事情发展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其实就是在我们在努力,把控制感抓在自己手里,让事物发展控制在内心可以接受承担的范围里。“这种感觉会帮助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免疫功能和心理幸福感。”张博士如是说。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实习生 王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