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献言“南沙与港澳金融合作展望”
![]() |
分论坛上,南沙展示了“湾区中心”“开放门户”“枢纽大港”“创新高地”“宜居城市”五张名片。 |
![]() |
11月25日下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5届全球年会举行了南沙分论坛,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畅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南沙机遇。这是南沙在近半个月内承办的四个高水平论坛之一。此前,中国人才50人论坛和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与航运论坛刚刚结束,本周,聚集世界级科技企业的CNBC全球科技年会还将在南沙召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和广东自贸试验区中的最大片区,南沙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港澳之间的金融合作方面备受关注。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在会上表示,南沙将围绕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的定位,深化与港澳金融合作,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努力将南沙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首选地。
蔡朝林介绍说,南沙将紧紧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机遇,通过发挥“两个优势”——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政策优势,营造“两个环境”——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两个高地”——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国际化人才新高地,力争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曾进泽在会中作了南沙投资环境的主旨推介,向参会来宾展示了“湾区中心”“开放门户”“枢纽大港”“创新高地”“宜居城市”等南沙五张名片,以及介绍南沙金融机构集聚、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政策支持现状,并邀请社会各界到南沙投资兴业。
南沙新区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南沙在改革创新方面走在前列。《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南沙金改15条”等赋予南沙较多金融创新政策;南沙也出台了金融服务业专项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落户、经营贡献、提升能级、人才、上市等全周期全方位的补贴奖励,为金融机构落地南沙做大做强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
在政策支持下,南沙自贸片区金融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逐渐形成了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商业保理、航运金融等为特色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截至2018年9月末,落户南沙的金融及类金融企业6013家,比自贸片区挂牌前增加49倍;摩根大通期货公司、中邮消费金融公司、复星健康保险公司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相继落户南沙;一批金融总部企业已落户,越秀国际金融中心、中金岭南、中交集团、省交通集团等企业金融总部项目纷纷落地。
未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南沙将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高标准建设国家新区自贸区。“尤其在金融方面,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共建粤港澳金融合作交流平台,探索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着力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助力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建设。”蔡朝林说。
现场直击
与会嘉宾高度关注南沙在大湾区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南沙应成为畅通大湾区要素交流的桥头堡”
从2017年起,国际金融论坛永久落户广州南沙。全球财经政要、金融专家每年到广州赴会,带来全球最新金融资讯。在今年的南沙分论坛中,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围绕“携手共创湾区未来—南沙与港澳金融合作展望”为主题开展了圆桌对话,为南沙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对接港澳金融服务
打造金融科技高地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加强深化金融合作。截至2018年初,有超10家港澳银行约30家分行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设立分支机构,占广东省外资银行网点总数的56%。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内地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进行连接、转换的关键区域和平台。
“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建设方面,南沙大有可为。”浙江大学融资租赁研究中心理事长程东跃表示,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与港澳金融合作方面,截至2018年9月末,落户南沙的港澳资背景金融机构1496家,占比25%。CEPA框架下首家粤港合资的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家外商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广州赛富兆星均在南沙自贸片区注册设立,香港创兴银行、东亚银行已在南沙设立自贸区支行。
程东跃认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而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湾区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互为支撑。在此方面,南沙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加快发展创新金融,已逐渐形成了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商业保理、航运金融等为特色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南沙可以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租赁行业。”程东跃建议。
“未来十年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早期投资的集中区域。”英诺天使基金创始人李竹也非常看好南沙金融的发展前景。“这里具备了创新的生态,在未来发展中将不断集聚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他建议,南沙应该进一步聚集早期的投资机构,发现和培育更多创新产业。
具体要怎么做?李竹建议,南沙要在技术话语权和金融话语权方面取得主动性。“南沙具有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的叠加优势,可以在金融法律的监管下,在金融科技方面做一些试验,打造金融科技高地。”
产融互促发展
加速大湾区内要素流动
如何通过金融手段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成为现场专家热议的话题。
“南沙是大湾区外部经济要素与创新概念流入内地侧的‘桥头堡’,是广东地区吸收国际金融资源与治理理念的‘头啖汤’。”中山大学经济学博士孙晓琴认为,南沙肩负着吸收实体、吸收资金、吸收人才和吸收概念四方面的任务。
“这也是南沙的发力点。”孙晓琴认为目前南沙已同港澳地区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要做好扩容、兼容、包容、宽容等方面的工作。“南沙区应更多通过试点模式、负面清单模式加速金融机构、金融业态、金融模式和金融人才的集聚形成。”她建议,可以鼓励南沙区内境内外金融机构开展混业创新、协同创新、产品创新,鼓励投融资各方、资金流各端、产学研各段开展交叉创新,依托大型产融投资平台,联合区内各金融功能主体开展“大产投、大金融”合作,拉大金融合作格局,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与规模潜力。
此外,孙晓琴建议,南沙可以包容性吸收境内区外和港澳地区各类小众、特色和面向各社会层次、企业层级金融需求的辅助性金融机构、要素和概念入区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对于广东、香港和澳门是一个重大机遇,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与南沙的合作机遇在哪?尚乘集团董事会主席兼总裁蔡志坚表示,未来香港与南沙的金融与经济合作潜力巨大。“首先是发挥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国际资本市场的独特优势和力量,推动更多的湾区企业受惠于南沙的金融便利和香港的资本市场。”
“其次,大湾区内的企业可以互联互通,抱团发展。”蔡志坚表示,香港的企业家可以通过南沙和内地的城市进行沟通交流,寻求更多合作机会;而南沙也可以通过香港这个“窗口”,对接国际市场,将企业业务延伸得更远。
澳门大学蔡继有书院院长甄勇表示,新的全球化趋势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南沙可以在两个方面努力,第一个是人民币的国际化方面,第二个是可以在南沙建立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期货中心。”
南沙“五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是“湾区中心”,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第二张名片是“开放门户”,南沙是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正在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第三张名片是“枢纽大港”,南沙是世界第六大港口——广州港的主力港区,航运网络通达全球。
◎第四张名片是“创新高地”,南沙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枢纽节点,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第五张名片是“宜居城市”,南沙是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金奖”城区,生态人居环境一流。
文:宾红霞 图: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