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巾帼力量 书写花城女性精彩华章
3月26日,广州市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会议提出,要以实施四大“巾帼”系列行动为主要抓手,在加强党建、公益慈善、创业就业和妇联改革四大板块发力,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州妇女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放眼广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活跃着众多女性的身影,她们为广州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书写花城女性奋进新时代的精彩华章。
与此同时,广州市妇联在民生领域牵头实施的服务项目“显示度”日趋凸显。五年来,全国规模最大的13个市、区儿童公园在穗建成开放;2019春运期间推出的移动母婴室“关爱包”项目大受好评;2018年启动的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入选“全国妇女工作十大创新案例”,各处新建、改造的母婴室为“二孩妈妈”提供更多便利;广州设立的“爱心妈妈计划”累计189.6万名妇女参加,支付救助金4000多万元,“巾帼暖人心”效应自上而下逐步释放。
●南方日报记者 刘丹颖 通讯员 穗妇宣
1 穗女性“人才库”力量日益壮大
过去五年,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在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群团工作上注重顶层设计。广州市委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审议印发《广州市妇联改革方案》,市委常委会会议定期听取妇女工作汇报,市主要领导为妇联工作和改革把脉开方。
广州市政府拿出了扎实举措:制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推动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纳入政策法规制定和公共决策范畴,五年间,广州推出了20余部涉及妇女儿童切身利益的地方法规政策,以及一大批惠及妇女儿童和家庭的民生项目陆续实施。一系列落到实处的政策和服务都在表明,生活在广州的女性受到的重视更多、发展环境更好。
女性的社会角色、事业舞台广阔与否,直接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活力与发展潜力,广州的女性“人才库”力量日益壮大。据统计,广州市属国企单位获得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女性占49.02%,无疑是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数据显示,五年来,广州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高中、本科在校女生均占学生总数一半;女性研究生比例为48.3%。高学历女性人群在工作和生活展现出的积极向上风貌,既成了花城独特的文化氛围,更给广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巾帼力量”。
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形成的良好风尚,贯穿于广州妇女事业的各方面,近年涌现出的女院士侯凡凡、全国十大好法官陈海仪、全国最美家庭代表李玉枝等人物事迹深入人心,她们代表广州女性在新时期以主人翁姿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时代风采,鼓舞更多广州女性扎根基层,奋斗中收获人生价值。目前,广州的社区“两委”干部女性任职比例达47.26%,为历届最高。这也充分反映了当前的社会治理,女性参政与管理水平有显著提升。
作为广大女性的“娘家人”,广州市妇联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大力传播党的声音,弘扬时代主旋律。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巾帼心向党”系列主题教育,举办“同心向党一路歌”“习爷爷,我对你说”“巾帼心向党·喜迎十九大”等多项主题活动。近年来共计500余场的“百千万巾帼大宣讲”活动覆盖全市妇女近千万人次,用基层妇女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理论和主张润物无声地传递到妇女群众中,进一步坚定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党和政府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部署,为妇女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有效的长远规划、健全的法治护航,极大改善妇女发展环境、有效解决各项民生问题、依法维护各项权益。我们看到,广州先进的性别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已形成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的良好社会风尚。”广州市妇联主席刘梅表示。
2 推动大湾区妇女交流合作持续升级
广州于2018年6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女企业家联盟,推动湾区妇女组织合作持续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妇女创业创新基地”在穗落地,共同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妇女组织的交流合作。
广州市女企业家协会负责人表示,穗港澳三地的经贸往来频繁、有良好的合作基础,由广州链接大湾区9个城市的商业交流,有望早日建起湾区女性创业创新的优质资源要素平台。
广州扶持女性“双创”工作谋划起步较早,延续了多年的妇联工作品牌“红棉睿丽”女性创业发展计划,在大湾区视野下增添了新的内涵,将打造“融智、融资、融商”三位一体的女性双创服务体系,同步设立南粤红棉睿丽基金,这是国内首只总额十亿元的女性发展基金。
正在实施的“巾帼建新功”行动,汇聚290多个妇女创业项目,打造32个女性创业创新基地,前期举办110场创业巡讲,走进乡村田间地头、城市社区和高校,激励各界妇女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经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妇联牵头的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在从化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累计发放2807万元农村妇女小额贷款,16个女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举办580多期妇女职业培训班,有2.63万人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形成“技能培训—职业鉴定—推荐就业”服务链条,提供就业岗位20.24万个,不少农村妇女因此脱贫。目前,广州已拥有27个省、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9个国家级巾帼农业先进典型正成为“带头人”,助力农村妇女发展美丽乡村游和“妇”字号民宿。
省人大代表潘安娜是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支书,说起她的创业故事,和村里姐妹“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密不可分。眼看村里的民宿经营得越来越红火,背后推动这股乡村“民宿热”的正是当地的一群妇女群众。第一个“吃螃蟹”开民宿的潘安娜告诉笔者,莲麻村每个妇女都是“巾帼志愿者”,最年长的有七八十岁的老大娘,下至十几岁的女青年,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创业。“女性在家庭的角色举足轻重,妇女工作做好了,家庭和谐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家把精力放到创业脱贫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潘安娜说。
3 家庭工作实现正向引导与依法维权相结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工作是妇联工作重中之重,如何将这项工作常做常新?广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家庭工作“两手抓”,正向引导与依法维权相结合:一是精心打造“花城人家”家庭工作品牌,二是坚持依法维权保障妇女权益。
“2018广东十大最美家庭”获得者、广州“好军嫂”赖燕丽的家庭根正苗红,30年来,她守护小家顾“大家”,让服役的丈夫无后顾之忧,培养儿子健康成长,更继承家庭传统参军报国,扎根海岛。身为妻子在家独立承担家庭奉养老人、照顾孩子的重担,在外是街道办事处为群众信赖的好干部;赖燕丽家庭的故事得到许多广州市民称颂并当作学习仿效的榜样,获得“2018年度广州市十大最美慈善家庭”“广州榜样”等荣誉,都是市民票选出来的结果。面对社会的各种褒扬,赖燕丽说:“身为家庭一分子,要有所担当。我最常跟家人说的就是‘别担心,家里有我呢’。”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正是通过先进事迹弘扬正能量,不断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家庭工作常做常新。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常态化开展以来,广州有23户国家级文明家庭,省级文明家庭122户。
家庭工作也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全市各区建设的近6000所家长学校成为创新发展家庭教育的载体,每两年开展一次“羊城小市长”品牌活动,近3届就吸引近200万中小学生参与。本月启动的第十二届“羊城小市长”活动还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儿童交流中心,以市儿童活动中心为阵地,将推动大湾区少年儿童学习交流,促进大湾区教育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近年来,家庭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一直为各界关注。“花城人家”家庭综合服务平台为探索行业规范发展起带动作用,平台链接100多家企业资源,线上线下提供保姆、月嫂、婚介等服务,形成开放便捷的家庭服务体系。
正面引导之外,完善妇女权益法规、依法维权是家庭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今年国际妇女节当天,广州市妇联联合多家单位接听妇女维权热线,刘梅现场接听热线,她说:“要告诉各位姐妹的是,不止是这一天可以维权,热线随时都为需要维权的女性开通。”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应运而生的“万事兴”维权工程,正是以《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为切入点,深化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广州还建立了全省首个以家事审判为依托的“广州万事兴”妇儿权益诉讼保护与研究基地。
如今,拥有4700多人的“羊城律政佳人”志愿服务队正是广州开展群众普法的一个缩影。这些女性志愿者包括了妇工、社工和义工三种身份,都有法律专业背景,在法治宣传及法律援助方面更容易与求助女性进行沟通。
在妇女维权服务方面,广州率先提出的“三级同心圆反家暴模式”分别圈定了核心行动圈、行动支撑圈及社会力量圈,进一步明确分工职责。“反家暴不仅是妇联专干、社工介入,还需要公安、医疗、司法等部门协同。”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广州率先将180多个妇女维权中心、站、点纳入各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设立外来工家庭和家政人员特色维权服务站,并建立反家暴联动机制,有效落实家暴案件中危机干预、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服务措施。一位求助女性向笔者坦言,以前知道受了家暴要找妇联,现在打通反家暴热线,就能启动安全庇护和司法救助,可以用法律保护自己。
目前,广州市妇联累计提交和办理涉及妇女儿童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85件,推动开展《广州妇女权益保障规定》立法后评估和执法检查,着力解决妇女维权重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