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实业不断创新 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吴成平
5月23日上午,三水区举行2019年“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三水公布了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加码政策,涵盖人才、政务服务、金融各个领域,为企业家打造湾区创业热土。
2018年,三水GDP增长7.5%,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市。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87.28亿元,占GDP比重达64.1%,有力地撑起了三水区经济发展。而今年一季度,三水经济社会发展再实现良好开局,实现GDP288.33亿元,增长7.5%。
今天的三水,已经从“农业三水”跨过“工业三水”,进入到“城市三水”新征程。从“举重”到“竞美”,三水已经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三水”将开启三水发展新时代,其作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将以更高的标准、更稳的姿态、更强的动力、更好的生态、更优的服务,实现让幸福感更强,让富裕更有质量,高质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进入2019年,三水凭借过去打下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步入能级跃迁轨道。瞄准打造新兴之城、活力之区这一目标,三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激发城市能级,推动改革进入“深水区”,全力推动“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
当然,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家期待政府“政策再加把火,让实业旺起来”。一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避免“脱实向虚”,把资金留在实业;三是转型升级,产业政策要科学;四是工匠精神要加快培育;五是梯度转移,公共服务要跟上。
毫无疑问,以上措施三水区政府已经做到了,并能综合运用,取得初步的成效。一直以来,实体经济都是三水经济发展的主心骨,制造业占比更超过七成。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三水招商引资、企业服务、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带动制造业呈现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态势。
除了政府在行动,制造业企业自身也需要主动探索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创新管理、以“互联网+”等为抓手,不断增强竞争力,赢得市场话语权。目前,这些创新方式方法已经成为三水龙头制造业企业增强竞争力、把握市场话语权的普遍做法。
笔者认为,创新坚守实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坚守实体经济立区之本,全力以赴稳增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大湾区活力之区。正如三水区委书记黄福洪用三句话加以总结:三水地段,湾区价值;三水服务,湾区效率;三水生态,湾区生活。从三水的区位优势、政务服务、生态环境全方位接轨大湾区,抢抓机遇合作共赢,实现“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
迎来湾区时代,三水要以国际视野、湾区思维充分激发位处大湾区城市群、广佛都市圈的资源集聚优势,让三水成为更加集聚发展动能的城市,在三水地段彰显湾区价值。高质量开展招商引资,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军民融合、“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全力引进一批产业带动面广、发展潜力大的优质项目。强化渠道招商,按照实体化、专业化要求,做实国内外招商驻点机构,拓展项目引进渠道。强化政策引导,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加大对优质项目落户的扶持力度,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力。
另外,要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落实省、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完善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条”政策措施体系,形成叠加效应,让企业得到更多支持和实惠。解决痛点主要围绕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成本、融资、创新以及人才难题提出解决意见。比如在降成本方面,“三水区民营经济40条”提到,广泛发动企业参与直购电业务,协助三水区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市级电费和气费补贴,将区级降成本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延伸;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不再征收土地价款差,允许工业项目兼容部分配套用地。
作为制造业企业,要实现从有到强,就要坚持以工匠精神持续创新,以品质革命提升“三水制造”的水平。黄福洪表示:“三水发展,动力在创新,资源在湾区。”通过一系列的转型升级,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力争当各自领域的“冠军”。目前,这样的“冠军”太少了,当三水、佛山乃至全国制造业的“单项冠军”与“全能冠军”越来越多,实体经济遍地开花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就能持续增长,更加强大,中国梦的实现就能指日可待。
(作者系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