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要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周小健
5月23日,佛山市三水区高规格举办“扬帆湾区,勇立潮头”——“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大会。大会上,三水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发布政府人才发展战略,出台了“1+10”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和保障等四大系统工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发布了超过历史力度的人才吸引政策。这背后反映的是,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是传统制造业的三大核心生产要素,随着互联网信息和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人才在产业价值链的位置崛起,科技和人才成为创新型产业的头牌生产要素。从这场高质量发展大会可以看到,三水区在长效用人、长效留人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长远部署。
“招才引智”要“双方确认过眼神”。当前,多数城市的“抢人”策略都是差不多的“套路”,即提供宽松落户、发放补贴、给予便利的政策优惠,陷入大面积的同质化竞争。在产业发展、创新环境和人才基数不占特别优势的背景下,三水有必要另辟蹊径。
事实上,人才引进不在于学历高、资历深、背景厚,而要突出发展需求导向,与城市定位和发展战略相符,与产业结构和创新环境相适,人才引进做到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人才引进来后才能落地生根和开花结果。同时,人才是分层次的,每个城市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可能整齐划一。其他城市志在必得的人才不一定适合三水,三水急需的人才也未必适合其他城市。
三水的人才引进要有自己的套路,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要“高攀不起”,也不要“爱理不理”;要“求贤若渴”,但不能“饥不择食”。三水要根据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发展阶段,结合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食品饮料等核心产业,采取差异化人才竞争策略,从规化模的人口流动,进入结构性的人才流动,从“量变”到“质变”,对于各类人才要一一“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更加凸显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结构的精准匹配。
“用才创智”要“英雄有用武之地”。在一次企业走访中,得知某电子企业的博士工作站已经建立,薪酬福利待遇都不错,但是一直苦于招不到博士。笔者当场建议该企业负责人反思一下自己给进驻博士提供的产业项目和发展空间,他似乎若有所思。
调查显示,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首要因素,既不是薪酬待遇,也不是生活质量,而是发展空间。人才进驻城市以及企业以后,非常渴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事业平台;特别希望“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发展环境。
三水在人才特别看重的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方面做出了满怀诚意的规划,建设佛高区万亩产业园等一批优质产业载体;打造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港湾青年创业创新基地、“揽月一号”创新创业基地、高层次人才促进会,佛高区三水园人才驿站等一批优质平台等,让各类人才在三水事业有空间,生活有条件,交流有平台,学习有氛围,如鱼得水,百花齐放,共创未来。
在管理界,有一个著名的“酒井法则”:招工时用尽浑身解数,使出各种方法,不如使自身成为一个好公司,这样人才自然而然会汇集而来。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城市求才,“酒井法则”同样适用。
“留才聚智”要“两情定是长久时”。人才引进来,用起来,还得留下来。为了解决人才发展的起点困难,拿出有诚意、有力度的政策优惠是很有必要的,但也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动作。更重要的是解决人才遇到的实际困难要能够雪中送炭,做好人才的政务服务、科技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等四项服务主题,提升人才同是一家人的体验感。同时,对于人才生涯发展要有宽厚的胸怀,灵活的模式,将“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弹性引才模式落到实处,重点关注和支持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水对此是有高度自觉的,无论是持续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能力,还是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都是不遗余力地推进。打造一流交通体系,实现交通无缝对接大湾区核心城市;打造一流企业服务,建立“一次过会、五星服务”和“政策兑现、一门办理”两项机制,助力企业加速破解发展困境。此外,三水还提出实施英才引进、培育、服务和保障四大工程,用最大诚意邀约八方英才,全力打通广深港澳产业、科技、人才等优质资源“起步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积极和关键作用的因素。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和层次。政府全面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除了依靠自身的行政力量,更加要实行人才这一特殊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让更多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全线加入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和保障等四大系统工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多方联合,齐心联动,如此一来,三水的人才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必将“水涨船高”。
(作者系佛山生涯管理研究院院长、资深组织人才发展顾问)
本期统筹: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