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智慧力量 共谋乡村振兴
![]() |
百侯古镇内斑驳的墙体带来岁月的痕迹,吸引大量游客观赏。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
![]() |
位于西河的北塘美术馆,现已成为集写生创作、文创作品展销、饮食住宿为一体的艺术创作基地。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
![]() |
夜幕降临,百侯镇的文化墙亮眼夺目,游客纷纷拿起手机记录。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
![]() |
生活在人文古镇百侯,每一帧画面如同意境山水画般令人流连忘返。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
夏日炎炎,知了长鸣。走进大埔县百侯镇的三十六巷,鹅卵石小路、斑驳墙壁、古旧木窗,带来了浓厚的年代感。村民在老宅门口纳凉,老人抱着孙女在喂饭……一幅乡村静美、岁月静好的画卷徐徐展开。
日前,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在百侯、西河两镇举行,全国15个省市30多位专家齐聚大埔,“论剑”乡村振兴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李春生,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郑文凯,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柯炳生,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巡视员王秀忠,梅州市委常委、梅州军分区政委彭延虎,副市长温向芳,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县委副书记、县长熊锋松等参加开幕式。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大埔乡村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可以“旅游+”为引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建设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全面打造广东“客家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旅融合
形“融”意“合” 打造大埔版诗和远方
夏风拂面,花香扑鼻。走进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南宋古村 艺术北塘”八个大字映入眼帘。环视村庄,错落有致的民居依田傍水而建,北塘美术馆、艺术众创空间等次第呈现眼前。
“我很喜欢这里,文化气息特别浓,在这里创作特别有感觉。”来自俄罗斯的艺术家谢尔盖·格拉赫那种找到创作灵感的欢喜溢于言表。
北塘村地处西河镇西北部漳溪河畔,始建于宋末元初,是广东古村落和中国传统村落,至今拥有不少保存完好、独具特色的古民居,田园风光旖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正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潜力。
“我们紧抓文旅融合,找到了融合点,就是结合北塘人文历史资源,在推动乡村振兴中,采取‘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引进现代艺术活化古村文化。”西河镇党委书记丘武秋说。
前不久,百侯侯宝斋艺术馆开馆和大埔首个北塘振德楼艺术众创空间先后揭牌开馆。两者都是基于保护的前提下将古民居进行改造,不仅盘活了古民居,而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一批批艺术家前来,有力地提升了古村的名气,开创了乡村旅游新局面,真正实现古村活起来、乡村旅游旺起来。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大埔加快推进文旅融合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从走马观花到下马看花,从拍照购物到休闲度假,从城市高楼到乡村田野,渐渐成为一种“深度游”“体验游”。何以“深”、体验啥?答案就是当地的历史文化。
走进百侯古镇,青石板路、古木窗,街上鳞次栉比的民居,仿佛讲述着小镇里的陈年往事。呈现眼前的是一幅古朴、恬静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墨画,映入眼帘的是绿水绕白墙、红花落青瓦,树上知了在夏日浅吟低唱。
百侯镇的变化,得益于政府抓住了当地的文化特点,将文化纵深融入景区,进行提质扩容,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小城镇。先后实施完成系列古民居修缮、景区灯光提升工程、侯南、侯北、东山旅游主干道沥青铺筑等系列项目,激活乡村旅游市场。
如今,各地特色小镇层出不穷,音乐节、马拉松、定向赛如火如荼,文创产品带动经济,丰收节让乡村旅游火爆。旅游热度不减,文化建设尤需耐心。大埔在文旅融合方面不断探索,不仅在村落进行修旧如旧改造,还将文化“引进来”相结合,让旅游增活力添魅力。
日前,一场“发现大埔非遗之美”客家服饰时装表演秀在北塘村精彩上演,吸引众多村民驻足观看。这是由高校时装模特队与大埔汉剧传承保护中心共同演绎,主要以客家服饰为载体,以“非遗元素”为创作内涵,设计出32套非遗服装作为代表大埔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同时与广东汉剧、广东汉乐相结合,把非遗的传承与大众的生活融合。
可以发现,在过去,由于对文旅资源挖掘得不够,在乡下布个景、卖小吃、耍猴子就能赚钱,而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旅游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文旅融合不是简单做加法,也不是功能的叠加,而是要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结合实际进行深度的融合,形成文旅共存共荣的良好局面。
农旅融合
催生美丽经济 贫困村变旅游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美丽乡村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桃花源。在城镇化快速迈进的现代社会,乡村更是被重新定义并且赋予诸多新的色彩。当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吹响后,越来越多的人在农村发现商机,农业和旅游业相互碰撞后便能擦出火花。
从省定贫困村到旅游村,西河镇的黄堂村便是如此。
“道路宽敞通畅了,房前屋后小景点美观整洁。城里人都喜欢来玩,大家的收入增加了……”谈及家园的变化,黄堂村村民黄国平如数家珍。日前,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走进黄堂村,村里连片的荷花飘香,吸引不少嘉宾游客驻足拍照,让小村庄一下子火了起来。
“每年夏季是村里荷花盛开的季节,这时村民能够采摘莲蓬增加收入,其它时候则种上格桑花等观赏性花卉,不仅一年四季美景不断,还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增收。”黄堂村村支书张武曾说。
从40年前的屋舍脏乱失修、村道泥泞不堪,到如今的美丽新农村,村民见证了黄堂村的巨大变化。2015年,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正式进驻黄堂村。“因为村里生态环境好,又有张弼士故居这个文化名片,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有前景。”该公司负责人王其粧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集约了黄堂村约70亩田地,打造了荷花观光、莲子采摘产业,村里发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成立了大埔县黄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该产业基地的种植管理。
如今,这片莲塘已成黄堂村的一张名片,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实现贫困村向旅游村的蝶变。据统计,目前大埔县黄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带动村里贫困户25户97人稳定增收,每户贫困户年均可增收7000多元。
同样找准了农旅融合增产创收的新路子的,还有西河镇引入的鸿姑娘生态发展有限公司,以及百侯镇的华农互联休闲观光示范基地。
鸿姑娘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在西河镇共集约了100多亩田园、菜园、果园,打造共享休闲农业项目,参与农户每月能够获得分红,同时也能让游客体验田园采摘。目前该共享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受到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同样,华农互联以果蔬采摘体验为主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周末及节假日也吸引了很多自驾游客前来。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兴起,已经成为大埔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村美民富产业兴旺成为现实。
发展民宿
盘活闲置资产 农房变“网红”民宿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提档升级,“白天看景,晚上走人,业态单一、体验性不强”等也逐步成为大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在此背景下,与其相关一系列配套产品及衍生产品也备受追捧,民宿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大埔县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建设,民宿凭借生态优势和文化创意,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断快速发展。随着民宿风潮渐热,民宿经济能否发展起来,实现“以宿带村”,大埔一直在探索。
今年初,依托西河镇漳北村山水田园风光,西河镇引入了“网红民宿”公司禾肚里,利用漳北公学闲置校舍打造漳北公学田园综合体,发展旅游扶贫产业。据了解,这家创立于广东省惠州市的企业,在惠州打造了该市的最佳推荐旅游目的地,并获评“博罗新八景”,去年还成为广东全省2018年全域旅游工作现场会必看点,助推当地的旅游发展。
此次禾肚里进驻大埔,将给当地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发展带来怎样的效应?让人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民宿项目还在内部装修阶段,今年国庆期间的客房已被预订一空。
“这主要是西河镇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日渐成熟。”该民宿负责人李健彪说,相信禾肚里大埔西河“以宿带村”模式能够助推当地乡村振兴,加快旅游业发展。
同样的模式在西河镇北塘村也全面铺开。去年底,西河镇创新探索,将闲置农房变成游客和村民共同受益的居住空间,推出共享农房。企业出资装修布置闲置民房,农户则负责日常管理和卫生保洁,按5:5分红收益。
“通过实施共享农房模式,实现企业、村民与游客的利益链接,既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的房屋与土地,又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模式,在成本均担、利益分享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互助、体验共享与结果共赢。”大埔县西河镇党委书记丘武秋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西河镇共集约6间闲置民房,设置22个床位打造共享民房,参与农户靠客房每月就能增加1500到2000元收入,真正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近期在大埔举行的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上,来自建筑设计、民宿实践、文化创意、规划运营、社区营造等领域的30余名专家学者实地走访了西河镇等地民宿后,给予肯定,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为大埔县从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乡村发展的“宝藏”把脉献策。
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古民居等丰富的乡村资源,培育民宿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埔正在探寻更多可能。
■对话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
变资源禀赋为发展优势
找准定位推动乡村振兴
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是大埔的禀赋,当前,大埔正全力发展全域旅游,以“旅游+”为引领,全面打造广东“客家香格里拉”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如何挖掘、整合相关资源,助推大埔乡村振兴?近日,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
南方日报:通过近期的参观考察,您觉得大埔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有什么亮点?
唐孝祥:大埔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如客家建筑文化资源、传统科举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华侨文化资源、生态资源、长寿文化等,要把这些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
我认为大埔应专门成立大埔县特色文化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并做好该县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建设专题研究。在资源整合,形象梳理、宣传中,需要做好品牌塑造,注重四大策略。一要找到品牌的特色;二要深挖品牌的内涵;三要做好品牌宣传,动员所有村民参与到品牌建设中;四要品牌联动,大埔有华侨之乡、长寿之乡等多个品牌,我认为可以先确定一个主品牌,然后再进行品牌的联动和推广。
南方日报: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您认为大埔有那些方面需要注意?
唐孝祥:首先要挖掘整理展示好客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其中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大埔的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得不错,要把大埔留存的客家文化资源转化为下一步发展的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应该制定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保护传承发展规划,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传统村落要有活力,需要保护和重塑乡村文化空间,传承乡村文化。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客家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要以保护为先,不要随意破坏。同时要活化利用,把它的文化记忆、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尽可能地保留,我觉得是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关系要注意的一个原则。
再者要正确认识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是关键,要明确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一切为村民、一切靠村民。把乡村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培育产生一大批新型农民,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南方日报:当前大埔正依托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您认为文旅方面应如何做好融合发展?
唐孝祥:大埔具有“人才多、古民居多、山水风光多”的资源优势,要突出特色打造文旅融合。除客家文化外,还要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
大埔临省闽西、赣南等地也有客家文化,如果单纯讲客家文化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但红色文化可以。
大力、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同时也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在保护的前提下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大埔是广东省首个获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要做好准确的文旅融合定位,搞清楚旅游谁来游、怎么游的问题,才能将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更好地融合。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汪思婷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