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粤厨名城”要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
李乐珍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材是美食产业发扬光大背后的“英雄”。而保证食材的优质和安全,则是佛山建设世界知名的“粤菜粤厨名城”的一大关键。
粤菜历来讲究“清鲜爽嫩滑”,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强调“不时不食”。因此其选料严格、烹调工艺精细。人们常说,厨师的战场是从菜市场开始的。这同时也说明,一道道美味背后实则是精良的食材演绎出的美食故事。
实施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则对佛山产的食材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业的佛山,提供了一个升级农产品品质与品牌效应的新机遇。
其实,佛山有不少品牌响当当的美食材料被请上市民餐桌。也就是说,在提供“佛味鲜生”绿色优质餐饮食材方面,佛山是有不错底子的。目前,佛山品牌农产品共25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6个、名牌产品76个。三水黑皮冬瓜、高明合水粉葛等产品都有良好声誉。此前大热的纪录片《鳗鱼的故事》更是为佛山农产品品牌传播开辟了更大空间。此次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实施方案的公布,则是佛山在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上的自我加码。
品牌的基础是品质,而农产品品质的升级根源,是农业产业链的优质完善。近年来,佛山一直在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不管是发展佛山优质淡水鱼、优质果蔬等主导产业,还是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相互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佛山农业在提质增量上不断进行新尝试。
接下来,佛山将在农户和农业生产环境等多个关键环节发力。一方面,培育食用农产品经营主体,鼓励农企申报认定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以标准化生产提升食用农产品品质,并注入餐饮食材元素创新发展,建立优质粤菜食材供应基地;另一方面,在对口扶贫(协作)地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及周边农业省市大力建设农业外延基地。这一举措可谓一举多得,既能解决佛山农业生产用地稀缺的现实困难,又能解决扶贫(帮扶)地区产品销售困难问题,同时还为本地餐饮行业和市场提供更多具地方特色的优质食用农产品,丰富佛山“菜篮子”市场,滋润佛山市民味蕾。
保证优质食材更为直接而关键的一点,是要确保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多环节的安全有据可查。此前,佛山就构建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负主体责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市、区、镇各级农业部门负责人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而强化产品源头追溯,则是下一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的重头戏。通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全面动员和要求有关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开展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活动时落实追溯主体责任,佛山将实现食用农产品材料从“农田到餐桌”可追溯。
我们的目标是,至2020年农业系统认定的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100%纳入追溯管理,“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市县、国家级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条件的“菜篮子”产品及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规模生产主体及其产品率先实现可追溯等。这也是一种自我倒逼。
此次粤菜师傅实施方案还有一大亮点,那就是强调农业品牌运营策略。粤菜师傅工程是为了打响“岭南味,佛山品”知名度;而作为岭南味基础的农产品食材品牌的推广,也应成为实施这项系统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坐拥众多有口皆碑的农产品的佛山,理应进一步发挥优势,讲好佛山农业品牌故事。品牌的推广首先需要好的平台。通过举办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农业良种良法展示推广活动、冬瓜大王邀请赛、葛王擂台赛等特色农产品文化节,佛山将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对佛山农业品牌和优质食材进行宣传和推介,丰富农业品牌文化内涵。
同时,佛山将组织实施农业品牌培育推广补助政策,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并鼓励行业组织或农企举办涉农展会,对办展参展企业给予补助,促进本地品牌农产品“走出去”。
总之,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总体方案下各子方案各有重点,但又相互关联。这是以粤菜粤厨为线,以文化、旅游、农业、食品安全等为珠,串珠成链。食材作为其中重要的环节,一定不能掉以轻心;而佛山农产品与农业产业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找到发展新动力。
(作者系佛山市农业局种植业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