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广州市司法局打造戒毒工作“全链条”
![]() |
病患戒毒人员在进行检查和治疗。史世同 摄 |
在第32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广州市司法局在全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及市属监狱开展识毒、防毒、拒毒、禁毒的宣传活动,强化拒毒、戒毒教育,逾万名在所、在监的戒毒人员和服刑人员参与其中。
6月以来,以“健康人生 绿色无毒”为主题,广州市司法局在全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先后在松洲强制隔离戒毒所、同和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了3次大型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场所开放日活动9次。
广州花都监狱举办的“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禁毒宣传活动中,3800名服刑人员在民警的带领下郑重地宣誓“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参观禁毒宣传图片展板和仿真毒品实物,了解新型毒品的危害性,并在横幅签下自己的承诺和名字。
市禁毒教育馆组织千名市民开展禁毒主题城市定向越野活动,吸引132万人在线观看。
系列宣传活动中,广州市司法局组织民警进社区、企业、学校和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开展广泛的禁毒戒毒宣传,讲好戒毒故事,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禁毒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警示和告诫青少年防毒拒毒,远离毒品。
随着新型毒品的增加,禁毒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收治压力。
据了解,广州市司法局从2009年3月开始承担全市强戒人员收治任务,与全市226个公安派出所建立了收戒对接工作机制,按照“即抓即送、随送随收、应收尽收”的原则收治戒毒人员。
十年来累计收治戒毒人员5.2万名,其中各类病患3.7万人,戒毒人员退回率远低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
目前,广州市司法局下属共有7个戒毒场所、1个戒毒局医院、1个禁毒教育馆和1个戒毒法学会,打造了集收治收戒、教育矫治、戒毒治疗、戒毒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工作“全链条”。
撰文:关喜如意 刘文争 李毅
解开心结▶▶一起焐热“石头心”
“多数病患戒毒人员的背后,或多或少都留下对社会、亲人仇视的痕迹,但只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去‘焐’心,再冰再硬的‘石心’也能被焐热、被感化。”管教民警黄科峰说。
几年前,湖南籍病患戒毒人员阿志(化名),因怀疑朋友“下毒”而染上毒品,到强制隔离戒毒所后他对朋友怀恨在心,曾多次扬言“出去一定杀死这朋友”。
在所里,他自称“破罐子破摔”不服管教。
一天,想着逃脱处罚的他吞食了一块金属异物后被送至医院救治。“送来的时候他拒绝救治,并且顶撞、谩骂医生。”据黄科峰回忆,阿志是一个典型的“人见人怕”的特殊病人。
为尽快稳定阿志不停用头撞击铁栏杆的亢奋情绪,黄科峰不怕谩骂和威胁,顶着压力,耐心守护在床边,不急不躁与阿志谈心。
经过反复谈耐心说服,阿志情绪渐渐稳定下来,但仍然不配合治疗。原来,阿志无法接受亲人的歧视,还在为父母的一句“你再吸毒,我们就再也不认你这个儿子”怄气。
为了解开阿志的心结,黄科峰与阿志父母联系,请求他们协助做阿志思想工作,不断以亲情与人情感化他,最后终于“焐热”了阿志的心。
接受治疗后,阿志的命被救回来了。他开始安心戒毒,其亲人也重新燃起对他的希望。
为了提升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广州市司法局不断推进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十年来培养专职教师、体能康复训练师,以及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等各类专业人员共500余人。其中心理咨询师212名,配备专兼职教师236人,体能康复训练指导员122人。
目前,已有6个强戒所设置了所内医院,共有执业医师36人、护士32人、医技类5人,为戒毒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禁毒、戒毒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近日,在广州市同和强制隔离戒毒所,曾在该所接受过强制隔离戒毒的徐某来到现场,这可不是他的“二进宫”。现在徐某已成功脱瘾并成为南沙区禁毒宣讲员。
“回所进行现身说法,我很有感触,希望大家下定决心,认真戒毒。”徐某语重心长地给戒毒人员分享戒毒心得。
通过丰富多彩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不仅能打开戒毒人员的心结,还全方位展示了戒毒人员健康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科学戒治的实践成果,也总结了广州市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
创新形式▶▶戒毒康复办法多
毒瘾难戒,这是戒毒人员顽固的“心魔”,如何帮助他们彻底根除毒瘾?同时,新型毒品接连出现,戒毒康复方法也与时俱进。
根据去年6月司法部提出的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广州迅速行动,并积极创新戒治方法。岑村所与高校合作开发“我国戒毒人员体质健康评定标准系统软件”为戒毒人员量身定制“训练处方”,获国家版权局颁发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以此软件为主体,申报项目获中宣部主导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此外,我省首个区一级远程视频帮戒系统,也于近日在市潭岗强制隔离戒毒所与南沙区共建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之间连线启用。
据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远程视频帮戒系统具备“智慧戒毒+”功能,覆盖南沙区下属9个街镇,戒毒人员家属、禁毒社工等社会团体将实现就近、就地远程帮戒。
远程视频帮戒系统还能做什么呢?可以让街禁毒专干、社工和心理专家对在所的戒毒人员进行远程帮戒,潭岗所的民警可以对出所的南沙区籍戒毒人员进行远程调查回访,家属可以对在所的南沙区籍戒毒人员进行远程探视、帮教。街道禁毒办还可以与潭岗所定期召开远程视频会议,商讨指导站工作。
“以前到远在80余公里外的潭岗所会见,坐车要一个半小时,现在到工作站,走路只要十分钟,方便多了。”戒毒人员家属说。
作为现场会见(探访、亲情帮戒)的补充方式,远程视频会见帮戒系统是提高戒毒成效和便民的重要举措。
“花少钱,办成事,务实、高效、接地气。”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与已配置同样设备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开展远程视频帮戒,远程视频工作指导以外,还具备“智慧戒毒+”的功能。
2019年2月18日,潭岗强戒所和大石街依托现有远程视频亲情帮戒系统,顺利举办2019年春季开学毒品预防教育第一课活动,创新“互联网+”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新形式。
活动分别在大石中心小学、潭岗强戒所远程视频会见室设会场,共有49个班,2234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借助所内远程视频系统禁毒宣传教育,解决了强戒所不便带现身说法戒毒人员离开强戒所的实际困难。
此外,通过远程视频帮戒系统,还能有效推进“家庭戒毒”,发挥强戒人员家属亲情帮戒的作用,更有助解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提高操守率,降低复吸率。
社会参与▶▶就业帮扶传技能
“家人会不会接纳我?周围的人会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我?”离开戒毒所的前几天,不少戒毒康复人员会被这些问题困扰。戒毒之后如何回归家庭、社会是一个问题。
如果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被社会接纳,往往戒毒人员会走上复吸的道路,多次复吸越陷越深,不但危害社会和家庭,而且继续摧残着自身生命。
为了让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家庭、社会,广州市司法局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戒治水平持续提升。近年来,大力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先后举办了120期技能培训班,培训戒毒人员1.3万余人,获证1.1万人。
广州市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康复成功的吴某就是其中一名受惠的戒毒人员。
她在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的第三天就来到了某童鞋厂,厂方负责人不仅欣然接纳了吴某,还主动帮她添置衣物等。
“没想到这里愿意接纳我,虽然工作有些累,但我很珍惜。”这一温暖的举动,在吴某的心中烙下深深的感动,一直留在厂里工作至今。
为了做好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帮扶工作,巩固戒毒工作成效,促进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民警们煞费苦心。他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结合戒毒人员的特点及需要,组织开设了茶艺师、育婴员、保育员、美容美发美甲、办公软件应用、插花等培训项目及课程。
至今,已有数百名戒毒人员取得了相关专项能力职业证书。进一步提升了戒毒人员的劳动技能,帮助其掌握一项技术,拥有一份手艺,为戒毒人员在就业推介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
为了拓宽戒毒人员的就业渠道,民警们还奔走于各大企业,联系就业机会,想方设法帮助戒毒人员就业。
通过所里的积极联系和推荐,戒毒人员吴某、曾某、胡某在白云区某童鞋厂,吴某在东莞某厂成功就业,李某、聂某在海珠区某院成功就业。
此外,近年来,广州市司法局不断完善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体系,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强与街(镇)合作,实现“解戒人员无缝对接”。
在全市吸毒人员相对集中的街(镇)建立了13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指导站,建立民警定期驻点制度,共同做好解戒人员后续照管和跟踪帮扶工作,积极搭建的“禁毒办—社区—戒毒场所—家庭”四位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已为700余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开展戒毒咨询、技术指导、跟踪回访、心理疏导、法制教育、举办就业推荐会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