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考生”
编者按:随着各地2019年高考陆续放榜,一些高分考生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比如围绕广西一名“创纪录的730分”考生,就一度传出“全家清北复交”的谣言。此前,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如何正确看待高分考生?又如何谨防变相炒作?不妨听听以下几位作者的看法。
不炒作体现理性
■苑广阔
除了家长关心孩子的高考成绩,一些和高考没有直接关系的人也关注本地学校的升学率,又有多少人考上了名牌大学等,这都是人之常情。关键是要保持理性的态度。
教育部多次强调禁止宣传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更是明确要求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有了这些要求,各地中学变得“低调”多了,媒体也似乎都没有过多炒作高考状元,这是好事。
前几年,高考放榜后对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的过度宣传和炒作,越来越导致公众“审美疲劳”。而随着高考升学率越来越高,加上高职、高专等等,高考综合升学率已超过80%。当高考的独木桥色彩越来越淡,那么所谓高考状元“眼球效应”自然也就相应降低了。
社会各界不再热衷于炒作高考状元,是整个社会对待高考的态度越来越理性的体现,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
也需谨防变相炒作
■余明辉
浙江省宁波镇海中学蛟川书院高三(2)班徐嘉骜以总分720分,拿到全省最高分;湖北文科第一名花落襄阳四中刘雨桐;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双胞胎姐妹均考了662分……这些孩子取得好成绩,固然可喜可贺。不过,这些“喜报”,却也难逃炒作状元的嫌疑。
教育部严禁炒作高考状元的要求,可谓三令五申。但是,相比正规的传统新闻媒体,一些非正规的网站、自媒体等近年却成为了炒作高考状元的“重灾区”。这就让人不得不追问:这么多地方和机构是如何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么多详细的高考个人信息?又是谁授意或直接把这些高考信息公布出来的?
某种程度上,高考成绩“喜报”就是炒作高考状元、升学率的(自我)举报信。为了端正禁令的严肃性,需要有关方面及时进行全面查处。
关注高分考生不能失焦
■巴扎黑
24日上午,澎湃新闻刊发辟谣报道《广西高考730分考生:“全家清北复交”是谣言》。当事人杨晨煜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的父母都毕业于广西本地学校,自己的成绩是努力所得,希望网友不要太神化,也不要乘机炒作。
从媒体到社会各界,总是想找到关注高考的切入点。以往经常见到的是各种报道中铺天盖地的“高考状元”如何厉害,后来严禁炒作状元了,又改成“高分考生”了。相关部门虽然屡屡禁止,可培养出高分考生的学校总是不想错过向各方炫耀的机会。
相关部门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主要目的是打破过去那种“唯分数论”迷恋。高分是敲门砖,意味着可以进入名牌高校,自然让当事人站在了较高的起点上;况且,高分某种程度上也的确是一种能力的证明。不过,无数事实已经证明,高考成绩高低和一个人未来的成长道路并无必然联系。
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涉及千千万万学生和家长的考试,人们关注高考成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问题在于人们聚焦高分考生时,千万别失焦。就比如,看待杨晨煜的高分却忽视他个人的努力,千方百计想从家庭背景中找到决定性因素;虽然很多高分考生分享中都谈到要“讲求学习效率和方法”,很多家长却依然选择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报读辅导班,忽视真正的综合素质培养。如是,再多的高分经验,恐怕都无济于事吧。
主持人:丁建庭 邮箱:nfrbp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