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 激活红色动能 推动基层治理精准化
把人、财、物下沉到一线,让难点、痛点、堵点化解在一线![]() |
光明区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让哨声响在社区,力量下沉在社区,问题解决在社区。资料图片 |
![]() |
光明区把支部建在家门口,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米”。资料图片 |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柴米油盐醋,万事都缠身。”这句顺口溜,描绘的是社区工作“小马拉大车”的繁难与辛劳。对于社区党委书记们来说,尴尬还在于基层担责却无权。
不过,现在林海东已经摆脱了这种尴尬。这位深圳光明区光明街道光明社区的党委书记,每天忙得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但相比于此前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有心无力,现在林海东和同事们干得比以前更痛快,更有激情,“体制机制顺畅了,人财物等资源都下沉到社区,很多事情在社区层面就能解决,老百姓的满意度提高了,党委的威信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催生这种基层变化的根源来自深圳光明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光明区基层治理点多线长面广,社区“看得到管不了”、职能部门“管得了看不到”等痛点、堵点问题逐渐凸显。要构建与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发展定位相契合的现代化基层治理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势在必行。
如何破解?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体系,全面加强党在基层的领导,更好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进而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成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的方向。
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和区委副书记、区长刘胜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工作,多次到社区一线调研了解情况。在区委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部署下,光明区明确,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必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责任“一肩挑”,推动城市综合治理的扁平化、网格化、高效化。通过整合资源下沉社区,以网格为平台,把“基层党建网”和“基层治理网”进行“两网”融合,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了“看得见、管得住”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标奠定了治理基石。
健全体系织密基层治理“组织网”
“我们光明社区所处的位置是中心城区,老百姓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等方面对我们的要求比较高,但很多时候社区都是遇到了问题要以书面形式往上打报告,诉求层层转达,链条太长。”谈起过往,光明社区党委书记林海东很是无奈。林海东所在的光明街道,因此红牌事件长期居高不下。
事实上,这一直是光明区力图破解的基层治理难点、堵点。光明区一位街道负责人告诉笔者,基层治理实践过程中,街道部门、社区之间一直呈现条块分割的现状。社区身处一线,最容易发现问题,但由于人手不足、没有执法权,即使协调了执法部门现场执法,往往声势一过问题就反弹,难以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反之,执法部门虽然具有执法权,但由于管理重心不全集中在社区,加之与社区工作衔接不够紧密,难以下沉一线发现和解决问题,造成“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被动局面。
随着光明区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的大量涌入,如何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加强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是摆在光明区基层治理方面的新课题。
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放权赋能,把组织威信树起来、党员身份亮出来、工作业绩晒出来,才能让基层党组织说话有人信、有人听,有能力为群众办事。
时代命题,基层作答。去年12月,光明区委组织部召开基层综合治理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工作,会上印发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推进工作方案》。这场改革选取了光明、公明、玉塘、马田四个街道进行试点,要求各街道建立街道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坚持街道党工委对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必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和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挂帅,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责任“一肩挑”,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综合治理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城市综合治理的扁平化、网格化、高效化。
各个街道的改革突破点有所不同,但都是一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改革,希望打造“看得见、听得到、认得清、管得住”的基层治理体系(看得见身边问题、听得到群众诉求、认得清社情民意、管得住隐患风险)。
光明街道构建了“1+1+6”基层治理机制,成立1个街道社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成立1个信息化管理中心。成立6个社区综合治理中队,由社区党委书记担任中队长,由街道党员公职人员担任常务副中队长并兼职副书记,实现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责任“一肩挑”。全面推行“社区党委统一领导、条块统筹协作、部门联勤联动”基层治理模式。
公明街道的基层治理改革显著特点是破解了党建“碎片化”问题,把党支部建在了网格中,让群众能随时感受到党员在身边,党的服务在身边。据了解,公明街道将5个社区党委优化分解成16个片区党总支,下辖335个网格党支部,构建“社区党委—片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三级党组织管理体系。其中,社区党委书记、综合治理中队长“一肩挑”,片区党总支书记、综合治理组长“一肩挑”。同时瞄准党建“碎片化”问题,将辖区1030名在册党员、895名流动党员全部编入基础网格,打破了现有党组织按领域、行业等分开组建的单一模式,促进组织内部党员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所有网格中有党员,所有党员进网格”双向全覆盖,并统筹辖区各类资源、人员开展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真正“把支部建在家门口,打通党群关系最后一米”。
光明区玉塘街道选取了辖区超大型社区——田寮社区为试点。这个社区具有占地面积广、人口密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特征,社区党建资源与社区治理资源缺乏整合。该街道创新打造“红色蜂巢”网格化治理工程,创建“一核多元”工作模式,由社区党委统筹部署、协调落实片格治理工作,建立社区党委与工作站、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联系。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片格上,建立3个片格党支部,组建“1+2+3+N”党群服务联合体,打造集办公、议事、服务和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红色驿站”,开展“一片格一品牌”特色党群服务活动。
马田街道实行“书记负总责、委员包片区、党员进网格”,按社区网格实际,将若干个网格合并设置党建“委员责任区”,让每名社区“两委”委员负责一个党建“委员责任区”,每个基础网格派一名党员进驻,建立条块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全员参与的精细化社区管理格局。
党建引领下,各试点社区构建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体系,推进了基层党建网和基层治理网“两网融合”,实现资源、人员等在网格这个最微小的治理单元共建共享,提升了基层组织力,让哨声响在网格,力量下沉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从顶层设计上确保了基层治理的广度和深度。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延伸到每家每户,让党组织和党员真正融入群众、根植群众,最大化发挥了治理效能。
下沉资源力量推动问题解决在一线
对于社区“领头雁”林海东来说,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责任的“一肩挑”,虽然让他感觉身上担子很重,却也给了他底气,因为社区有人、有钱、有权了。
现在,林海东不仅是光明社区的党委书记,还是光明社区综合治理中队的中队长。由光明街道执法队派下来的人员担任光明社区综合治理中队常务副中队长,同时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除了管理力量的融合打通,街道批量统筹力量下沉。将政法、安监、执法、市政、网格、消安6个部门共494名工作人员(常驻人员275人,机动人员219人)全部下沉至社区一线。按照费随事转原则,街道将各条线相关工作经费划拨给社区,并根据基层治理工作需要,单独划拨专项经费。此外,街道和社区之间还进一步厘清了互相之间的职责,把综治维稳、社会治安、消防、安监、网格巡查、市容环境等工作职能下沉至社区,基层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末端,形成“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基层治理生动局面。
“合理优化了街道和社区彼此权责后,街道可以抓大放小,集中力量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查违土整、治水提质、民政优抚等方面。社区最接近群众,最清楚居民的需求,应该定位为日常服务管理性事务。日常修修补补可以由社区做,涉及到大一点的项目就街道做。”光明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
公明街道也成立了5支社区级综合治理中队,由各社区党委书记担任综合治理中队长,片区党总支书记兼任综合治理组长,承担本片区网格内所有事项排查整治和重大隐患发现上报,统筹管理、调配、指挥网格内各类人员,每个网格配备多名党员综合治理队员。同时整合下沉街道网格、计生、综合执法等专业队伍545人,与社区工作人员“搭帮干活、捆绑作业”。
公明街道公明社区被划分了5个片区。公明社区党委委员肖朝东担任了公明老墟片区的综合治理组长。实际上,肖朝东此前也是在街道机关工作,两年前被派到社区。他坦言,社区的工作情况复杂,事无巨细要直接面对群众,对个人是挑战,但也促使他更了解基层情况。现在肖朝东走出去随时有群众能认出他来,跟他打招呼,或者找他反馈意见。这次改革从街道下沉了更多的力量下来,肖朝东认为是一种必然。
人下到社区,怎么用好管好,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光明区的基层治理改革给出的办法是建立街道部门和社区的责任共同体,避免街道力量下沉后“责任甩锅”和社区承接力量后“乱作为”,以责任机制倒逼街道下沉力量后更加注重指导、督促和技术支持,以容错纠错机制引导社区承接下沉力量后敢于担当作为。
以光明街道为例,各社区党委有了统一指挥权、监督考核权。社区党委统筹负责综合治理工作的行动指挥、综合研判、队伍管理和后勤保障,每天岗前训示发布任务指令,岗后规整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实行双重考核机制,常驻人员完全由社区党委考核,机动人员由社区党委和街道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给予评定等次,考核占比为5∶5,社区着重考勤、纪律作风等方面考核,职能部门着重工作成效方面考核,奖优罚劣,充分调动队员工作积极性。
公明街道将综合治理事项划分为执法类事项和纠正类事项两类,使网格内各类问题隐患第一时间得到化解处置,其中执法类事项由社区综合治理中队人员配合下沉的执法人员带队开展执法行动,一般纠正类事项由社区综合治理组长牵头开展现场治理,重大综合纠正类事项由社区综合治理中队中队长上报街道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后,由街道指挥中心统一指挥调度街道相关部门及其他社区工作力量开展联合行动。此外,制定编外人员、社区专职人员以及下沉人员分类绩效考核方案,对下沉人员实行社区考评与街道考评相结合,考评成绩与每月绩效工资挂钩,建立下沉人员定期轮岗机制,使社区党委对人员管理落到实处。
将实实在在的治理数据、工作效能当作考核的指标,构建更科学合理的基层治理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做法,破除了痕迹管理,避免了考核的形式主义,实现了考核结果更精准,也让基层治理队伍更“服气”,更好激发了积极性主动性。
光明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结合起来的探索,通过给基层组织“赋能”,为破解“职能部门用权不担责,而基层担责却无权”的治理难题探索了一条新路。
强化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生产力
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同时,向科技要人力要生产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互联网给党建网和治理网提供了深度融合的抓手,从另一个维度提升着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质量。
光明社区的一间调度室,随着工作人员的点击操作实时联线,电子大屏幕马上出现了正在前方巡逻的社区综合治理中队的执法人员。随着调度室工作人员的点击,屏幕上又出现了一张地图,一个个代表执法队员的动漫形象在地图上移动,显示出执法人员的所处位置和巡逻轨迹。这支因臂章有黄色标识,被形象自称为“小黄”的基层治理队伍,借助“智慧光明 统一分拨平台”,实现了巡办一条线,调度一张图。通过“群防群治可视化管理系统”,利用卫星定位、灵活组群等功能,通过执法记录仪一网查看队员工作轨迹,动态掌握队员总体分布。运用移动4G网络科技,实现系统后台与执法记录仪实时视频对话,实时传送执法现场视频数据,确保后台指挥和其他队员同步掌握事件处理详情,就近调配人手精准治理,有效提高事件整治率。
对于这种智慧化的执法方式,被划分到光明社区范围的执法队员们认为很实用,“这样我们现场执法遇到力量不足时,后台指挥可以随时研判,调配力量来支援,提高效率。也让现场执法有迹可循,对我们是一种督促和保护。”
“智慧”不仅赋能现场的执法管理,也被运用在了解决社区群众诉求矛盾,将矛盾化解在社区。
在公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一间办公室内,摆放着一台设置了摄像头的电子大屏幕。通过互联网,现场工作人员可以与法院联动作业,为当事人提供便捷的在线司法确认服务。
“以前,群众有什么纠纷要走司法流程,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通过司法在线确认,大概半个小时就能走完流程,提增了现场调解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肖朝东说。
事实上,这一套在线司法确认系统不仅在公明社区,在光明区的每一个社区都在使用。其背后是基层治理资源广泛整合的逻辑,这也成为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以公明街道为例,该街道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搭建了5个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主动听取群众诉求,提供群众诉求、纠纷调处、法律服务、心理服务、帮扶救助等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通过将公、检、法、司各方面力量融合进综合治理队伍,进一步提高综合治理队伍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群众困难解决在家门口。
在玉塘街道的田寮社区,根据片格居民楼栋分布、交通设施便利情况等,在每个片格建立一个面积达400平方米以上,集办公、议事、服务和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驿站”。除了有阵地,单元片格内的专业技术人员、片区民警、楼栋长以及社区志愿者等人力资源被整合组建成党员片格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提供“组团式”“一站式”“一条龙”服务。
社区党组织的“朋友圈”的扩大,释放出的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能。
■微观察
光明区基层治理改革产生“鲶鱼效应”
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不断提升
这一场基层治理改革产生了“你追我赶”的“鲶鱼效应”。光明全区掀起基层治理改革热潮,全区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正因为“看得见,管得住”了,路面见勤率提高,隐患整治率提高,光明街道自改革以来仅用一个月就全部整治完成街道“红牌”事件,隐患整治率99.22%,在区4次网格化工作考核评比中连续拿下2次第一,2次第二的成绩。公明街道在区统计整治概率为90%以上。玉塘街道自四月份改革至今近两个月,社区处置事件速度明显加快,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马田街道马山头、薯田埔社区改革以来发现的问题中,社区处置率高达99.93%。
这一场基层治理改革成就了党员的自豪感、幸福感。
在公明社区,最近街道两旁的不少建筑墙壁上挂上了党员亮相牌。黎永梅是公明社区第五网格党支部书记,她的相片和手机号码被印制在了红色的党员亮相牌上。“群众有事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我们,我们党员能协调帮助群众快速解决身边的难事小事,并反馈回群众,群众对我们的认可度更高了,我自己也挺自豪的。”
这一场基层治理改革大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
在公明社区,不少群众都反映所工作生活的区域缺少充电桩。这个需求被反馈后,现在整个社区正在准备增设400台充电桩设备。有商户反映附近缺少垃圾桶,处理生活垃圾十分不便,环境卫生差。很快,该路段就配置好了垃圾桶,执法人员也加强了辖区内的巡逻。在光明街道,创建的爱心饭堂、V爱之家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成为不少社区居民每日必去的场所。该街道在满足群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推出更多多元化服务举措,更好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光明区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深入到基层每一个角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第一时间反馈问题,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进一步拉近党委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群众对党委的认同感、信任感。日常困扰社区居民的社区卫生、道路拥堵、邻里纠纷等各类“治不完、易反复”等问题基本得到有效解决,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改善,辖区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
一位基层治理专家指出,光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了街道部门、社区的权责边界,授予社区党委会同多部门统筹解决问题的建议权、综合协调权等权力;通过建立党建联盟、党建责任区、网格党支部等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增加基层治理力量,工作阵地进一步前移,队员巡查整治密度、频度不断提升,基层治理各种难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现“四个转变”,即从“条块分治”向“系统治理”转变,从“各自为战”到“多方联动”转变,从“面上整治”向“精准治理”转变,从“单纯管控”向“全面服务”转变,构建了“看得见、听得到、认得清、管得住”基层治理体系,为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深圳改革开放发展新成果贡献了光明力量。
撰文:柳艳 林学伟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