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歧视,呼唤理解
![]() |
有不同看法?欢迎扫码留言 |
■笃 鲜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戳进“走饭”的微博,更新永远停在了2012年:“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最近,这条微博的留言区成了“树洞”,许多人在此评论,或者宣泄“累了”,或者彼此安慰。
世界预防自杀日,由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于2003年创立,目的是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
为什么要“预防自杀”?文艺复兴之后,随着思想解禁,自杀不再被视为犯罪。我国历史上,更是从不缺乏对“舍生取义”的讨论。可以说,我们对自杀的研究不算少,然而当下,还是听到一些声音,把自杀笼统归因为自私、冲动、脆弱、无能,将自杀污名化。
这或许是因为缺乏同情心,但更是无知的表现。
多数自杀者并非“一心求死”,而是绝望战胜了求生意识,所以从死亡中寻求解脱,逃避自我。绝望可能来自缺少关爱,压力过大,找不到存在意义等,他们也许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要摆脱负面的情绪,但无法做到。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人超过80万。这样的比例绝不算小。有此倾向的人们,呼唤的是关心、尊重、情感交流,以及心理方面的治疗,而不是带有歧视意味的一句“小题大做”。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世界是荒谬的,终止荒谬的手段只有自杀一种。但是,西西弗了解自己荒谬可悲的命运后,依旧选择不断将巨石推上山顶,掌控自己的命运。
或许我们无法帮助他人日复一日地推石头。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身边疲惫的“西西弗”们,聊聊天,同走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