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国度”的华人警民中心
![]() |
9月30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侨胞们组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会。 |
![]() |
潘吴瑞芝(左)与女儿。 |
![]() |
扫码上南方+看百岁华人专访视频 |
9月30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座华人商城内,侨胞们组织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会。他们手持五星红旗,对着遥远的东方唱响祝福的歌。
南非洲粤港澳总商会会长吴少康及多位侨领,在与南方日报记者谈到华人华侨近年在南非的发展时,都会提及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下称“警民中心”)。不久前的一次绑架案中,两名华商被安全救出,除中国驻南非使领馆和当地警方的努力外,警民中心也功不可没。
“华人华侨遇到困难就找警民中心。中心的骨干们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以保证大家安全和顺利地发展。”警民中心创始人之一的吴少康说。
这是个由各个侨团联合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成立15年来多次配合警方打击针对侨胞的违法犯罪活动,并在南非全国建立10余家省级中心。警民中心的发展史,是侨胞在海外团结奋斗、以更自信姿态融入当地社会的生动写照。
团结侨胞,加强自我保护
因多样化的人口组成、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南非有着“彩虹国度”的美誉。不过,近年来该国针对华人的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约翰内斯堡侨领徐侃毅清楚记得,他到达南非的第三天便遭遇抢劫。由于类似案件频发,徐侃毅在与华人好友姒海交谈时,提出了成立侨胞自我保护组织的想法。
这个想法得到越来越多侨胞及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支持。2003年底的一天,侨领们在“警民中心筹备会”上达成共识,要团结各侨团力量、加强与当地警方联系,成立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2004年初,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投入运行。
回忆起创立之初的艰难,徐侃毅仍十分感慨:“场地、启动经费、专职工作人员、处理事件经验等,一大堆事情要逐个落实。”但侨界热心人士积极参与,捐物捐款,让警民中心有了茁壮成长的条件。“亚洲城”业主吴少康提供店面作为中心办公室,姒海从拍卖行买来大批办公用品,徐侃毅从家里搬来电脑……
此外,南非洲粤港澳总商会以及福建同乡会、顺德联谊会、上海工商联谊总会等商会、侨团踊跃出资,警民中心收到捐款100余万兰特(南非货币名)。
搭建当地执法部门与华人社区间的“桥梁”
警民中心运作起来,逐渐获得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与认可,约翰内斯堡所处的豪登省时任警察总监奈杜曾到访。但是,没有官方背景的警民中心要得到警方的认同与配合,开头难度不小。这一年,当地一家商业中心遭抢劫,4名警察遇害。警民中心募集16万兰特慰问遇害警察家属,让警方感受到了华人华侨的善意和能力,从此加强了与警民中心合作。
“创始人还多次走访市内各个区警局,并参与协调棘手的案件。经过不懈努力,警民中心成立的初衷,即在南非执法部门和华人社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渐渐成为现实。”吴少康说,中心还举办了多期警察培训班,让当地警察学习简单的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在执勤时与华人沟通更顺畅。
有一次,在南非奥吉斯居住的华人杨某遇害身亡。其家属身在异国举目无亲,再加上语言不通,悲痛之余也为案件侦破发愁。警民中心接到求助后,即派工作人员驱车100多公里赶到案发地,协助受害人家属同警方沟通。在案件庭审工作中,中心陪同家属出庭20多次,协助取证、笔录和指证工作,最终让凶手受到法律严惩。
成为侨胞融入当地社会的“旗帜”
“如今,警民中心平均每天接到五六通各类求助电话,多的时候有10通。”警民中心现任主任李新铸介绍。
除了抢劫等违法犯罪案件,警民中心受理更多的是侨胞求助、投诉,为侨胞提供翻译协助、开展安全防范知识普及,甚至调节侨胞之间和家庭内部的纠纷。
这种热心帮助,甚至跨越国界。2017年,华人余女士在南非邻国莫桑比克遭遇入室抢劫,头部重伤,伤情紧急。由于莫桑比克医疗条件有限,当地侨领王孝金致电时任警民中心主任吴少康,吴少康连夜联系南非医疗急救飞机公司和约翰内斯堡最大的医院,并自行垫付88万兰特,用于支付押金和租用急救飞机。经过月余的治疗,余女士转危为安。
“没有他们,我这条命可能就回不来了。”如今,安全回到家乡湖南的余女士每想起此事,总感念着警民中心和热心侨胞。
正是这样的无私奉献,让警民中心不仅得到华人社区的认可,更成为华人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的一面“旗帜”:
警民中心加入了南非官方组织——社区治安论坛(CPF),吴少康等骨干成员曾受邀参加南非警察部年度财政预算听证会;2006年起,警民中心每年都通过颁发奖状、奖品等方式,奖励为华人社区作出贡献的南非警察;2013年起,与当地警方协调配合,警民中心先后在南非全国成立10余家省级中心。一张服务侨胞的安全网越织越结实。
“警民中心等侨团的实践经验,以及中南两国不断深入的交流合作,让我们华人华侨有信心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当地社会。”吴少康的话,道出众多侨胞的心声。
▶记者手记
侨胞们更加积极、更加团结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10月1日前夕,南非约翰内斯堡商业楼群间响起了歌声。这是由上海、广东、福建以及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侨团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
走出国门发展的侨胞越来越多,遇到的不安全因素也可能增多。在约翰内斯堡东区,一条约半公里长的商业街上,从家家汉字及英文译名招牌可以看出,店主们来自中国的全国各地。这条街道在2005年底被正式注册成为唐人街。如今,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的办公地点就位于这里。
漫步在这条唐人街,我们看到:警民中心聘请的保安配枪值守在各个岗位;警民中心协调当地警方在这里立的警务室,有专职警察24小时值班;为保护居住在附近的近万名侨胞,警民中心还雇佣多辆全副武装的保安车巡逻,每辆车上都印有警民中心的标志和联系电话……
今天这里的安定兴旺,是华人们为自身安全呼吁和行动的结果。侨胞们有了更加积极的自主精神、更加团结的群体意识。南非华人警民中心,就是海外侨团的一个绝佳典范。
■专访
106岁“西关小姐”为华人维权发声
——访南非华人潘吴瑞芝
10月正是南非的春天。2日,约翰内斯堡法院开庭审理一起华人侨团起诉辱华者的案件。
两年前,多名白人在社交媒体脸书上发表针对华人华侨的种族歧视、恶意诅咒甚至人身威胁的言论。对此,南非历史最悠久的侨团之一——杜省中华公会举办华人社团大会,参与者包括新侨、老侨及来自香港、台湾地区的侨胞等,大家对这种恶劣的种族主义言论表示愤慨,一致同意报案和起诉维权。
南方日报记者来到被蓝花楹笼罩着的一户华人家里,见到了身着蓝旗袍的潘吴瑞芝。她已是106岁高龄,仍然神采奕奕。这位在当地华人界享有崇高地位的杰出女性,以华人在南非奋斗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优雅大气地出庭作证。
日军侵略到广州时逃难到南非
潘吴瑞芝的儿子——南非广东顺德联谊会会长潘国境介绍说:“我妈妈出生于1913年,是地道的‘西关小姐’。”
老人笑着说:“我是有着11个兄弟的独女。这一生历经惊险艰难,幸而终于过上了幸福和乐的生活。我丈夫潘伯光是出身于顺德的南非华商。他是我哥的中学同学,我21岁与他结婚。1937年,日本大批飞机轰炸了广州沙面、黄沙等地。正在读大学的我大哥和丈夫都是热血青年,四处参加宣传抗日的活动。1938年,日军侵华的铁蹄逼近广州,我丈夫应他父亲的要求,去南非当华文学校校长。当日军打到广州,我抱着孩子,怀着身孕,扶着婆婆,无比艰难地走上逃难之路。在最惶恐的时候,我最担心的是将来不能与丈夫团聚。”
1939年,她们经过澳门、香港,在木船上颠簸了31天后,终于到了南非,见到了离别许久的丈夫。
夫妇异地传播中华文化
“我们夫妇的信念一样,就是一定要搞好华文教育,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她说。当时,潘伯光在比勒陀利亚的华文非京公学当校长,而潘吴瑞芝留在约翰内斯堡的国定华侨学校任学校训育主任,到周末才能一家团聚。
老人说:“我在国定学校工作那些年,每天从早上七时忙到晚上八九时,教中文等多门课程,还做秘书、杂务工作,此外要做家长的工作。当年,来南非的华人大多数是文盲,常常排队让我替他们写信寄回家乡。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学好英文,将来就有饭吃,没必要学中文。我们上门去动员家长:中国人一定要会讲中文,才能团结起来应对外族欺负和奴役。因此,我们学校300多人的学生既有十五六岁,也有五六岁。我课间还要给孩子们喂饭。”她讲到这里笑了,仿佛那辛苦却甜蜜的一幕回到眼前。
百岁老人为侨胞出庭作证
华文教师的薪酬较低,潘吴瑞芝不得不开始做生意,养大了国伟、国邦、国煊等8个孩子,并且教育他们不忘故土。她积极参与华人社团的活动,长期资助华人养老院,被旅南侨胞尊称为“潘妈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潘妈妈出席了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她激动地说:“祝福中国蒸蒸日上,一年更比一年好。”
在打这起华人维权官司时,律师鼓励老人说:“你是我们的榜样。”她作为华人维权官司的证人,到法庭为华人群体发言说:“我们在南非辛勤工作,却曾经因为种族隔离政策,受到白人的种种歧视,而直到如今还有人说要把中国人‘赶回去’。我来这里81年了,南非就是我的家,我们是对社会有贡献的群体,在这里应该有地位。”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林亚茗 卞德龙 黄学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姚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