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就好”
●端绵
年关将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让人心怀忐忑。取消了一早定下的亲子游行程,早早驱车回汕。年,还是留在老家过。
照例在大年廿九给爸妈送年货。妈妈爱养花,阳台摆满花盆,四季都有花开。到了春节,一盆花串曳地的蝴蝶兰,一盆清水芙蓉的水仙,在她的客厅里总是少不了。一进门,就看到今年的水仙已经花开两三朵,葱葱绿叶间几瓣清白淡雅,一缕幽香似无似有。水仙一开,冬日将尽,年到春来。
爸妈摆开工夫茶具,张罗冲茶,叨念的声音就在耳边。我将思绪从水仙中挪开,将两个装得厚厚的利是封交到我妈手里。她高兴地接着,回房间拿出四个同样不太薄的利是封给我,说:“这两个是爸妈给你们发财的,这两个是给小朋友乖乖长大的!”
按习俗,潮汕女子在初一回娘家拜年,因为妈妈皈依佛门,这些年的初一她总在佛堂礼佛,我常见不到她,我们就把这送利是的环节挪到了年前。妈妈乐于与时俱进,但对这些传统礼仪极为坚持。
以往,她在大年三十一整天都很忙。家里都会摆上年花,贴上春联,过年的感觉一下就浓了。和其他潮汕主妇一样,她也会在祖先牌位前摆好祭品,隆重的晚餐会用到的鸡鸭鱼肉都会先上供桌,让我们给先人叩头上香。晚餐后,她又会在阳台摆上果子糕饼之类的贡品,敬上香,向上天祈福。春晚倒数的时刻,这祭天活动也会来到高潮。外边鞭炮震天除旧岁,主妇们在阳台化纸烧香,烟火袅袅,一派旧日恒久的年节景象。现在也移风易俗了,少了烟火。只是在辞旧迎新的一刻,家里人还是会掐着点儿互相问候一句,才能安心睡去。
倒是吃的传统最为顽固,很难更改。潮汕吃食丰富多彩,世间闻名。但一只卤鹅才是过年不能缺少的“主菜”。在我家,爸妈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前,都会将一整只十几斤重的卤鹅送来。这道菜在过年期间的餐桌上一直都在,鹅头、鹅肠、鹅肝、鹅胗和掌翼优先上桌,然后才是慢慢被消耗的鹅肉。
初一的早餐,新年的第一餐,却是要吃素的。简单的白粥配青菜杂咸。这多半是因为,有更多的吃食将在早餐后的拜年过程中让你应接不暇。
带上一对大橘子去串门拜年,是给亲友带去“大吉”。声声新年祝福中,长辈们总会捧出白果糖水,让客人“食甜”。银杏果在白糖里熬出胶质,配上鹌鹑蛋,又甜又扎实,每到一家都要尝上一碗。这是好意头,不好拒绝。贴心的长辈会把碗换成小碗,或者将糖水熬得稀薄些,来减轻一家接一家拜年者甜蜜的负担。
各种粿品也会悉数登场——沾了蛋液煎香的年糕,糯米鲜香的红桃粿,甜中带着青草香的黑色鼠壳粿,口感特别的粿肉,萝卜糕、马铃薯糕、芋头糕,不胜枚举。这些平日在外地工作时总是怀念的小食,是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的年礼,也是过年餐桌的常客。现在还能手做这些粿品的主妇,总是最被赞誉的。我常想着,哪一年我能尝试着自己做做看呢?可我的妈妈也已经不会了。
到了初七,“过年肚”腻味不堪时,各家各户会吃一道“七样羹”来解腻。七样蔬菜一锅炖煮,春菜、大菜、厚合菜是必备的,其他的蔬菜则各自发挥。与“算”谐音的“蒜”也是一味极受欢迎的“吉祥菜”,被放进七样羹——潮汕人相信“会算,有钱赚”。
可我担忧着今年的境况,全国范围内,拜年串门都难免减少了。那些甜蜜负担想必不须有了。亲友们欢聚享受美食,给孩子们发红包,看他们在海边手持烟花玩乐的机会也不便有了。我们还能找到年味儿吗?“回家就好。”爸妈说。其实,一句便心安,这恐怕才是永远不会淡去的年味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