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让我有了奔头
![]() |
陆国沾检查嘉宝果生长情况。陈咏怀 摄 |
4月7日一早,英德连樟村村民陆国沾到自家柑橘地里施肥。绿油油的柑橘嫩芽随风摇曳,陆国沾仔细地照顾每一棵树苗,做好前期管理。“这是碧桂园帮扶工作队支持我种的柑橘苗,3年后就可以收成了。”陆国沾满怀期望地说。
今年53岁的陆国沾是连樟村贫困户之一,仅小学文化水平,家中老母亲87岁,妻子患有精神方面疾病,一年必需的医药费开支3000元以上。家中只有陆国沾一个劳动力,为了照顾家庭,他只能在村里种些水稻、花生和青菜,偶尔打打散工,勉强维持生活。
此前,陆国沾一家住在祖辈留下来的破旧泥砖房里,每逢下雨,房屋四处漏水。“连日常生活都难以支撑,哪里还有钱来修房建房?”高龄的老母亲、精神状态不稳定的妻子、漏水的泥砖房、抓襟见肘的生活……穷困的家庭让陆国沾倍感无力,生活看不到盼头。
陆国沾一家的转变始于精准扶贫的开展。2016年起,英德市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清远市政府办公室、碧桂园集团陆续进驻连樟村开展帮扶,陆国沾一家被定为精准扶贫户。
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的帮助下,陆国沾获得4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自己又出资4万多元,建起一间崭新的平房,告别了“透风漏雨”的日子。
如今,陆国沾在碧桂园的帮助下承包了八九百棵麻竹笋,“一般情况下收购价0.5元一斤,品相好的能到0.7—0.8元,年产约一万斤,收入也有5000多元。”陆国沾的妻子也在帮扶工作队的推荐下,到村里的扶贫玩具加工厂工作,月收入2400元左右。
陆国沾说,麻竹笋不用每天打理,他可以每天接送妻子上下班,虽然妻子有时会因身体原因请假,但玩具厂的管理人员知道他家情况,比较通融。“现在我们两人的务工收入,加上扶贫资金的分红,一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去年底,陆国沾还在帮扶工作队和碧桂园的帮助下,种了两百棵嘉宝果和两百棵柑橘,加上此前种的水稻、花生和麻竹笋,他成为了“大忙人”,每天四处奔波打理农作物。“有活干才能有收入,多亏政府和碧桂园的帮助,我的日子才那么充实。”陆国沾说,嘉宝果已种下4年,要4年后才能收成,而柑橘则3年后有收成。对于未来,他已有了盼头,不但要脱贫,还要致富。
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严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