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外逆袭,三大医疗领域暗藏投资机会
4月8日零时,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战场——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恢复对外交通,这也意味着经历76天“封城”抗疫之后,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而另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截至4月8日22时,海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40万例,累计死亡超过8万人。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疫情防控以及各地公共卫生管理、临床医疗资源与配套、生物医药产业及科研等各领域均带来巨大考验。后疫情时代,哪些领域可从“危”中寻找机遇?近日,仙瞳资本创始人、资深生物医药投资人刘牧龙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疫情暴露医疗防控体系的短板,未来在三大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超大城市“抗疫”资源备受考验
随着国内疫情渐趋平稳,海外输入性病例备受关注。北上广深作为人口输入的超大城市,疫情防控尤其受到瞩目。
刘牧龙指出,此次突发疫情,暴露出目前医疗体系面临的多个问题,尤其是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应急及重症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备以及相应的基层医疗资源分配不足等突出问题。
“许多国家的超大城市都将面临相同的境遇,美国的感染病人在大幅增长,意大利正处于感染的暴发时期,西方国家筛查的低覆盖率、防疫的不及时性都在表明,医疗结构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普遍调整。”刘牧龙指出,疫情之下,预计各国将会在医疗资源尤其是公共卫生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医疗资源的建设,这一效应至少可以持续5年。“战疫,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这也意味着经济投资机会也将会是全球性的。”
2月3日开市,沪指大跌逾7.7%,深成指大跌逾8.4%,生物医药板块却一枝独秀。中信行业指数显示,今年初以来医药板块指数上涨8.22%,跑赢沪深300指数18.24个百分点,列29个一级行业第二位。
刘牧龙认为,疫情重创依赖社交行为的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均大为受挫。而对于经济市场结构来说,医疗健康的投入更像是一种保险,保障着整个社会繁荣和个体生命安全。这使得医疗健康的需求刚性很强,但姿态并不主动。“医疗行业本身就被长期看好,在新冠肺炎疫情刺激之下,将演变为一种长期利好影响。”
三大医疗领域值得关注
疫情发生以来,包含口罩、防护服等医用防护用品、消杀用品、检测检验仪器设备、检测试剂和医疗器械等医用物资需求激增但严重短缺,成为市场短期投资的机会。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发热门诊快速诊断能力不足,对快速诊断的POCT检测需求凸显。刘牧龙预计,此次疫情推动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的规范落实,对POCT(即时检验)产品的需求应运而生,预计这一领域每年将有超过50亿元的市场增量,发热门诊很可能成为继心内科/胸痛中心之后的下一个POCT市场扩容点。
而从长期来看,有三大医疗领域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值得关注。一是重症医学领域,比如ECMO(体外膜肺氧合)。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类似的重型生命支持设备在医院临床使用成功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并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被誉为“救命神器”。但目前ECMO全部依赖进口,价格惊人,也受限于国外疫情对产能的影响。刘牧龙认为,未来推动ECMO国产化的项目将引起资本关注。
第二,在疫情条件下,合适的居家远程监控软硬件系统将能很好地满足特殊条件下的需求,预计将获得发展机遇。在疫情之初,互联网医疗曾充分发挥在线问诊功能开辟抗疫第二战场,丁香园董事长李天天认为,互联网医疗的深入发展,需要未来技术层面在移动居家检测领域方面有所突破。“只有当人们在家庭环境中就可以获取医疗级别的数据,根据数据再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甚至包括可植入和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普及,移动医疗才真地算‘移动’起来了。”
第三,疫苗开发领域也值得关注。刘牧龙表示,药品市场投资价值长远来看不及疫苗开发,治疗固然重要,但各国后续的措施中,从源头上开始的防护才是重中之重。“基因疫苗、蛋白疫苗、灭活病原体疫苗都是值得关注的技术方向。”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