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
![]() |
《双鹭》 林风眠 作 (现存于梅州市中国客家博物馆) |
●张梅
编者按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味道。梅花之静谧清香,梅江之灵动温婉,一静一动之间给了梅州这座城市特有的韵味”,而“诗画梅州,文明客都”,亦是梅州梅江区近年来大力打造的城市文化形象,他们从古城的传统客家文化中,深挖历史文化名人之渊源,锻造“诗画”之城市名片。如今,我们推出的“诗画梅州”文化专栏,将集中呈现广东知名作家眼中的梅江人文之景、历史之貌。跟随着他们的笔转墨染,我们穿行于梅江的历史与现代,穿越依旧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客家古村落,走进周溪河畔的黄遵宪故居,触摸林风眠老屋的窗棂……
梅州历代名人辈出,从前一向称梅县,在大学学习文学语言专业的时候,王力先生的文学史就称客家方言以梅州为最正宗。
这样说来,说梅州是客都也是没问题的。
己亥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在梅江区有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梅江区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林风眠,被称为现代主义艺术“广东三杰”之一(另两位是丁衍庸、关良)。这天早晨阳光灿烂,只见风眠先生的故居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客家围屋,两边是厢房,中间有天井。一位非常淳朴的客家妇女迎上前来。她是先生堂弟的女儿,曾在香港陪伴了大师最后的岁月(她是1991年6月去的,林风眠是8月12日走的)。她那一口纯正的客家话让我们慢慢了解了林风眠大师的生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小屋。
每晚,小屋总是亮着灯。一位80多岁的老人总是在画纸上挥舞不停,直到凌晨三四点。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林风眠。
他年少成名,20多岁就享誉海内外,可为什么还要如此辛劳呢?
林风眠在自述中给出了答案:“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的一个山村里,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在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处的松树和屋旁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在颤动。当然,我一生所追求的不单单是童年的梦想,不单单是青年时代理想的实现。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我祖父雕刻石头的年岁了,虽不敢说像他一样勤劳,但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经过丰富的人生经历后,希望以我的真诚,用我的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林风眠位于梅县老家的故居“敦裕居”,是他们家族苦心经营的成果。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如今看似平凡的山间民居,当年可是通过凿子一锤一锤换回来的。
1900年庚子年,当中国备受煎熬之时,林风眠出生在这里。梅县是他漫漫人生路中的起点,在他一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出生于石匠家庭的他,很小就当上了祖父的小助手。祖父总是叫他要老老实实地继承石匠手艺,不要去想那些读书做官的事。
风波骤然来袭。
林风眠的母亲是个温柔美丽的女子。她坚决抗争命运的安排,违反了当时的族规,但还是被族人抓了回来绑在柱子上拷打。据说,当她的头上被浇上油,火把已经被点燃的危急时刻,幼小的林风眠手持菜刀跳了出来,保住了母亲的性命。但他的努力最终没能留住母亲,她最后被族人送走了。多年后,在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以及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任上的他,曾三次托人寻找母亲,但一无所获。母亲就这样从他的生命中消失了,留给他的是命运的伤痛,更是那冲破陈规陋俗的勇气。
母亲的离去,使得林风眠只好跟着疼爱他的爷爷去打石头。爷爷在石上雕刻出花纹,将其做成墓碑希望能卖个好价钱。谁曾想这逐渐开启了林风眠的艺术大门。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手艺谋生立命,只不过祖父是用坚硬的锤和凿,林风眠用的是看似柔软的纸和笔。
是金子总会发光,林风眠的才华很快就崭露头角了。15岁的他入读位于县城的梅州中学,遇到了梁伯聪。梁先生曾中秀才,满腹经纶,擅长诗、书、画,长年在学校教授国文、图画。令人奇怪的是,同学们的美术作品评分有高有低,但是林风眠常常被先生评为120分,令同学们大惑不解。不服气的同学们去询问老师。梁先生说:“谁跟我画得一样好,我会给100分。他画得比我还要好,我为什么不给120分呢?”众人无言以对。
1919年,林风眠收到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告诉他,蔡元培正在组织学生去法国勤工俭学。等待时机的林风眠毫不犹豫地上路了,从此离开了“梅州站”开启了72年漫长而又曲折的人生旅程。他考入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再读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柯罗蒙(Cormon)工作室学习,以巨幅油画《摸索》在斯特拉斯堡莱茵河宫名扬海内外;他回国担任北京国立艺专校长,组织“北京艺术大会”;他出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院长,倡导艺术复兴运动,推动中西艺术融合。他要建设有个性、有独立创意、不再守旧的艺术学院。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谓派别,无谓中西。他要学生打破画种界限,全凭创作需要来选取画法。他期待中国绘画走出一条新路,90多年前他提出的“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旗帜,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杭州国立艺专在校歌中奋勇前进,培养出一大批富有独立个性的艺术家。李可染、艾青、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画坛大家,都曾师从林风眠。
好景不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林风眠率艺专师生向江西、湖南转移。杭州国立艺专变成了日军兵营,那幅在国外大放异彩的油画《摸索》和其他没来得及带走的画作都被日本兵割得七零八碎,还被日军用作盖马厩的挡雨布。
在湖南沅陵,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并,改称国立艺专。因意见不一,林风眠痛而辞职,后拒绝汪伪邀约,独居重庆长江南岸一间旧房,专心于绘画探索。
此后数十年,无论外界如何变换,他一直践行自己的“中西融合”艺术观。他曾写道:“我像斯芬克士,坐在沙漠里,伟大的时代一个个过去了,我依然不动。不过,正如他的祖父凿了一辈子石头一样,他也画了一辈子的画,从未停歇,但很纯粹。2013年,林风眠作品《火烧赤壁》在苏富比以1491万港元成交,《五美图》以1446万港元成交。
1991年8月12日,92岁的林风眠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颤抖地写下“我要回家”几个字。从此,一代大师与世长辞,如同他笔下的孤雁,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如今的梅州,处处都是大师的身影。在梅州客家博物馆展厅,大师的《双鹭》吸引了所有人的眼光,中西合璧,独特非凡,相传大师少年时期就非常喜欢在湖边观察欣赏白鹭。
今年也是庚子年,是大师120年诞辰。我们在林风眠的故居和他的侄女留下了珍贵的合照。最后,让我们以诗经的那首飘逸的《蒹葭》向林风眠大师致敬——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