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15年希望仍和大家在一起
![]() |
2017年8月5日,由广州粤剧院带来的《红鬃烈马》在文化周末剧场上演。 |
![]() |
15年来“文化周末”直接受众50万人。 |
![]() |
2015年6月,中法文化之春儿童剧系列演出之《牧神午后》亮相文化周末。 |
![]() |
2008年5月,作家王蒙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 |
![]() |
2006年12月,《南方日报·文化周末》全体采编人员在莞城西城楼前合影庆祝创刊一周年。 |
![]() |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首席商务官 林少波 |
![]() |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阎江 |
![]() |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艺委会委员 冯峰 |
![]()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冯原 |
![]() |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谢有顺 |
![]() |
著名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林少华 |
![]() |
当代作家、《长篇小说选刊》主编 付秀莹 |
![]() |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副会长 史俊棠 |
![]() |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雷建军 |
□文化周末编辑部
15年太短,未来更绵长。
过去的15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出团队陪伴东莞市民度过一个又一个周末,演出形式涵盖音乐、戏剧、歌舞、杂技、魔术、相声……过去的15年,多少个懵懂少年和追梦少女从“文化周末”的舞台出发,最终化茧成碟。过去的15年,“文化周末”正是用一颗晚会的种子,在东莞种下一片文化的森林。
过去的15年,“文化周末”一直和大家在一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东莞的一代人。未来,我们又将如何相伴?想到这里,我们有了更多的畅想。
未来,我们畅想着更多“创新”。我们希望携手本土“星青年”的力量,研发“莞潮”文创产品,推动文化创意向文化消费发展;我们希望搭乘“互联网+”的快车,探索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让“文化周末”的精神从线下往线上渗透;我们还希望为“文化周末”找个家,开拓“文化周末”艺术空间,为粉丝和观众创造更多的文化生活。
未来,我们畅想着更多“开放”。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名人大家能够来到“文化周末”的讲台,用他们的影响力提升本土文化氛围的辐射力;我们也期待着“文化周末”能够引入更多的艺术门类,让市民近距离欣赏和接触更新鲜的艺术文化;我们还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本土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从“文化周末”的舞台走出,以榜样的力量继续影响着东莞的下一代。
未来,我们畅想着更多“突破”。一直以来,“文化周末”在社会文化需求的变化中不断创新求变。今年,《南方日报·文化周末》首度推出“东莞学人”“岛叙事”等策划选题,以文字延续东莞学者的学术风采,以口述记录即将消逝的城市文化。与此同时,《文化周末》杂志正在筹划着改版升级,更多惊喜等待一一解锁……在过去,“文化周末”一直都是东莞文化的引领者,我们期待着未来也是。
文化无形,影响有力。15年里,“文化周末”在每个周末的相约陪伴,俨然已经成为东莞市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15年里,“文化周末”坚持着“文化惠民”的理念,坚守着“赏学并重”的初心,陪伴着东莞市民成长,记录着流动时代的变与不变。15年里,“文化周末”秉承着勤勤勉勉、脚踏实地的精神走好每一步,我们说,这应该也是“文化周末”未来的样子。
我们一边回忆,一边畅想。看,下一个周末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