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七大试验任务 加速产城融合发展
![]() |
清远市与广州市共建的空港物流产业新城位于清城区源潭镇,随着广清接合片区加快建设,源潭镇也迎来发展新机遇。 |
![]() |
不少村民入职家门口产业园区的企业,收入明显增多。 |
![]() |
广清产业转移园等产业平台逐渐建成投用,加快了广清接合片区内城乡产业的协同发展。 |
![]() |
清城区在清远氮肥厂原址上建成飞霞山市民公园。 |
清城区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85%,土地流转面积在2018年底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1家,家庭农场245家……清城区在常住人口、土地、产业等方面,具备了探索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的有利条件。
5月6日,清城区召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清远清城区)工作推进会议,传达省、市有关精神,将七大试验任务分解落实,并就统筹有关调研工作部署作初步安排。值得关注的是,会议解读了《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清远市清城区)实施方案(稿)》(下称《实施方案(稿)》)。
《实施方案(稿)》提出,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过程中,清城区拟试验任务主要有7项,分别是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徒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关键词:人口迁徙
促进城乡双向流动
清城区将探索全面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人才加入乡村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
根据大数据资料显示,2019年末,清城区常住人口约120.30万人,户籍人口76.62万人,有超过40万常住非户籍人口。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68%,远超《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2020年实现60%左右的指标。
《实施方案(稿)》提出,清城区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两项改革举措,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城乡双向流动。其中包括在自愿前提下,探索让农业转移人口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房产、宅基地能够“变现”或置换,保障集体土地权益,同时让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到城市所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人才入乡机制将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吸收在本地长期居住就业的异地人口,探索实现户籍与农地农房及涉农补贴资金脱钩,推动钱随人走、地随人转。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通道,简化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利用方式,解决到农村投资者和创业者用地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贯通、资源共享。建立针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差异化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农村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推动就地/异地调整入市
清城区将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的前提下,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其使用权的出让及最高年限、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抵押等,参照同类用途的国有建设用地执行,把握好入市的规模与节奏。
截至2018年底,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为75758亩,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1%。截至目前,全区完成耕地整合面积整合17.6万亩,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已全面完成,各街镇根据《清城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中心(平台),对集体资产交易进行规范管理。
在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过程中,清城区将探索允许农民集体妥善处理产权和补偿关系后,依法收回农民自愿退出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经营性用途入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所有权房地一体、分割转让。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探索市场多元主体运作模式
清城区将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农民集体合作共赢模式,统筹利用乡村资源资产、工商资本和金融资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目前,清城区已经成功探索出村集体成员集体资产股份终身制等模式,同时利用清远旧糖厂原址改造建成糖果文化创意园,发扬“洲心经验”的清远氮肥厂原址建成了飞霞山市民公园。
在推进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清城区将通过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市场导向下多元主体的运作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允许村民和村集体参与城中村改造,对改造用地采取协议出让方式补办供地手续(政府收购储备后再次供地除外),并根据“三旧”改造有关优惠政策规定,实行税费减免和返还优惠政策。
对于村集体不愿意或无力自行改造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由政府依法征收后公开出让,出让纯收益可按一定的比例,依照有关规定专项用于支持村集体发展。
关键词:产业协同发展
创建典型项目实现要素流动
清城区将在试验区内选择一批产业园区或功能区,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在先行区内重点优化提升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跨界流动和高效配置。
在广清接合片区清城区的辖区范围内,目前已建设了清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清产业转移园、互联网+创新产业园(华南声谷)等产业平台,同时规划与广州共建空港物流产业新城。
农业产业方面,清远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六大板块20个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32亿元,全年出栏清远鸡达1700万只。
在这样的产业基础上,清城区将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通渠道,让劳动力、土地、资本、人才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自由流动、循环。同时,打造具有清城特色的小镇。目前,银盏音乐小镇已成功入库省级特色小镇。
关键词:基础设施
推动一体化规划建设
清城区将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构建分级分类投入机制,建设市域(郊)铁路、乡村产业路旅游路、城乡垃圾污水一体处理体系和冷链物流设施等,明确投入主体和产权归属。
目前,清城区内23个肉菜市场已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四好农村路”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目前已有356个自然村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44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接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实施方案(稿)》提出,清城区将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同时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投入机制,推进多元筹资。对乡村道路等公益性强、经济性差的设施,建设投入以政府为主,以“镇街自筹、区级分担”为原则,明确相应的配套补贴标准,从制度上落实资金支持渠道和增长机制。对乡村污水处理等具有一定经济收益的设施,可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入机制。对乡村供电、电信、物流等经营性为主的设施,建立投入以企业为主、政府扶持的经营模式。
关键词: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
清城区将建立乡村教师和医务人员补充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研究推动乡村医生“乡聘村用”,通过稳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强乡村岗位吸引力。同时,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和县域医共体。
目前清城区城乡教育正面临二元分化局面,为破解城乡教育不均等问题,清城区将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做到财政投入均衡、硬件资源均衡、城乡师资力量发展均衡。
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清城区将因地制宜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医共体建设,以资源共享、技术协作、人才下沉为重点,鼓励县(区)域内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共体,强化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建立医共体内人员柔性流动、双向交流机制。
同时,探索推进“乡聘村用”模式,通过将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由个体转变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聘职工,以及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保险机制等壮大农村医疗人员队伍,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
关键词:农民增收
股份制改革量化到人、落实到户
清城区将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强现代农民职业培训,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经营主体发展,推动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
清城区凤城街道古城社区探索股份制改革,设立终身股份制,集体资产通过股份制形式转化到每个股民及家庭身上,村务工作、经济发展等相应配套的监督机制逐步完善。古城社区还积极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先后自主开发了古城华景苑小区、古城综合停车楼、东门塘地下停车场、东湖广场等项目,有效提高城中村居民集体收入。
在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过程中,清城区将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制度对集体成员进行严格界定,并通过民主程序,将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人、落实到户。
同时,建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或经济合作社,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履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规范化管理。股份合作制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确保资产安全、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市场主体或成立实体进行资产运营,参与市场竞争,或通过承包、租赁、招标、拍卖等形式,盘活现有资产,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实践
建设田园综合体
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5月7日上午,施工车辆便陆续驶进源潭镇新马村,开始进行新马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准备工作。
新马田园综合体项目是清城区在探索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实践,将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试点。
依托丰富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
新马田园综合体位于清城区源潭镇,规划面积为8.7平方公里,共计13033亩,包含农田、山体、水系、坑塘及8个自然村,首期1200多亩将于近日启动建设。
项目所在地位于清佛公路北侧,处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内,距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约35公里,距武广高铁清远站仅3公里,距广清城轨清远站约8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新马村背靠南峡山,临近北江,山水林田资源丰富,在乡村振兴和田园综合体政策支持下,加快打造田园综合体项目,加速融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发展。
根据规划,新马村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对接珠三角地区消费需求市场,做强做大田园综合体优势产品内容,深入研究农文旅项目的供需关系,明确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开放定位。
依托清远高铁站交通区位优势、北江河畔山体自然资源和村庄特色格局,通过优势农业资源导入,发挥整体区域空间优势,创新资源演绎方式,形成优势利导的主题内容,形成特色优势产品内容,完善产业链组织。“新马村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项目将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农业、鱼菜共生及农业大数据分析平台,以高标准虾稻连作、虾塘基地为特色,利用小龙虾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马村“两委”干部张国平告诉笔者。
城乡融合发展带动村民持续增收
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试点,缘何选在新马村?
新马村在2018年被清城区评定为区定贫困村,并由清城区党群宣教系统单位结对扶贫。作为贫困村,新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3户69人,2018年有6户贫困户的危房进行了改造,经过维修加固或拆除重建,让他们住上安全住房。2019年11月5日,经扶贫工作组上报并到户核实,有37户45人已达到脱贫标准,余下16户贫困户中的4户在2019年进行了房屋改造,在今年4月“八有”达标后陆续退出帮扶。
在探索广清接合片区建设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张国平介绍说,村民以前收入很低,都来源于自家的种殖及养殖,“目前村里通过整合土地进行项目建设,首期1200多亩已经全部完成整合,每亩土地年租金为2400元,基本涉及辖区16个自然村,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实惠。”
除了眼前的收益,田园综合体还将持续带动村民增收。张国平介绍,田园综合体项目拟在3年内协助完成当地村庄基础设施及公益项目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建成新职业农民大讲堂、党建阵地与主题园、双创中心、旅游厕所、稻田驿站市集。2022年底前完成碧道环线、功能建筑、主体服务建筑、休闲旅游体验设施等建设。“项目投产后,将带动当地的就业率及收益,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0%以上。”张国平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李丽珍 罗志东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