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保税区 驶向复苏“快车道”的独家战法
![]() |
康乐保生产车间。关铭荣 摄 |
![]() |
![]() |
![]() |
珠海泰科电子的员工在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受访单位供图 |
新冠肺炎疫情对珠海保税区造成短期冲击。但截至4月,全区经济运行已逐步向常态恢复。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近四成工业企业产值实现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扭负为正,外贸进出口亦有所回暖,受疫情影响停工的企业与建筑项目已全部复工。
在经济复苏之“快”的同时,珠海保税区的疫情防控之“严”也毫不马虎。截至目前,该区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取得零输入、零感染、零传播的阶段性成效。
谈及珠海保税区的战疫之法,区管委会主任赵力用三个词形容:抓早、抓实、抓细。战疫部署之“早”,政策落地之“实”,扶持服务之“细”,成为保税区驶向经济复苏“快车道”、取得防疫复工阶段性成效的独家战法。
撰文:梁涵
部署“早”
“双统筹”助企业防控复工两不误
“早期,许多企业面临防疫物资短缺的时候,保税区为企业分发了各类消毒防疫用品,联系购买防护用品的渠道,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珠海泰科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彭明雄道出了园区众多企业的共同心声。
早部署、早谋划、早行动,让珠海保税区在战疫中赢得主动。“第一时间”成为该区各项行动的关键词——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工作机制、第一时间成立防控指挥部、第一时间储备防疫物资、第一时间联动全员备战,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精准指导和服务。
“保税区内无社区、无医院、无居民,我们建立起了‘以企业管理者为主体、管委会与社区联防联控’的网格管理机制,对区内企业、建筑工地、跨境区及口岸、北门生活区等4个网格,实行7×24小时全天候管控。”赵力表示,该区在疫情防控时,全区务必做到“六个到位”(人员排查到位、隔离管控到位、关口检测到位、巡查巡护到位、宣传教育到位、后勤保障到位),确保全覆盖、零死角。
其中,在境外疫情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关口检测到位,坚持“防”字当头,严把出入关口,成为重中之重。
“在保税区北门、南门、跨境区正门,都设立了岗哨卡口,对往来人员、车辆进行24小时值班检查,无关人员一律劝返。”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同时组建了境外疫情防控专班,24小时值守跨境区专用口岸,对通行人员现场核验。据统计,累计核验持珠澳跨境工业区员工证入境人员逾万人次,有效防止了疫情从境外输入。
几个月的疫情影响下,严格防控之外,企业更面临复工复产的多重压力,“两手抓”“双统筹”成为行之有效的“减压”之法。
“当时,我们既要承担滞留重点疫情地区员工工资,又因滞留员工无法返回而需重新招聘,造成一定的财务压力。珠海保税区很及时地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诸如员工延迟复工补贴等,切实做到了为企业‘减负’。”彭明雄说。
政策“实”
“一揽子”措施力撑经济加速复苏
中午时分,一辆满载进口电子配件的货车,由香港出发经港珠澳大桥抵珠后,停靠在珠澳跨境工业区南光物流的仓储大院。在此完成分发退税等手续后,一批批部件又被运往国内各大生产企业。几个月来,这条流畅的供应链几乎未曾间断。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珠澳跨境工业区一荣供应链有限公司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600%。“增长主要来自于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承接的香港电子产品保税仓储和物流运输业务。”该公司总经理金凤军表示,疫情期间,物流供应链能够持续不断,园区管委会和海关部门给了很大的支持。
撑企暖企,珠海保税区动真格、出实招。伴随经济运行走势的不断变化,该区针对疫情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影响,及时收集、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原料、资金、用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后拿出真金白银,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9条政策措施,并设立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复工提质扩面。
融资难是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一大困境,尤其是物流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需求更甚。为此,珠海保税区对与银行新签订贷款的实体企业予以利息补贴,推荐园区小微企业获员工专项保险保障,减轻企业和员工负担。
与此同时,免除国有物业租金,专车接返湖北籍员工,予以稳岗、到岗、招工补贴,指导职工线上技能培训等。截至5月15日,该区已接回湖北籍人员70名,帮助企业发布2150个招聘岗位,受理审核各项补贴资金近541万元,在线培训企业员工近7400人。
彭明雄说:“我们已基本解决了前期复工复产存在的困难,近期又新招员工100多人,今年第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14.5%。”金凤军也透露,4月,该公司接到的报关单量变动不大,相比去年同期反而多了一些。
截至目前,该区受疫情影响停工的企业以及在建项目均已全部复工。
服务“细”
精准施策促外贸回暖见实效
在珠海泰科电子的生产车间,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机器内,高科技、高性能的连接器、插接件源源不断地产出。作为全球领先的连接器生产商,泰科电子旗下诸多产品正广泛用于数据通讯、消费类电子等领域,在“新基建”的热潮中不断收获更大的市场。
在过去的几个月中,珠海泰科电子在严把疫情防控关的同时,也实现了业绩的增长。今年3、4月,其产值总和较去年同比增长约50%。同时,1至4月,其出口销售额同比增长逾16%。
“疫情期间,云办公、云教学、云医疗等新业态加速繁荣,这或许是我们产品销量大幅增长的一大因素。”彭明雄透露,此外,区里的政策针对外贸企业的精准细致的扶持功不可没。
促进外贸稳回升,珠海保税区重在精准施策与细致服务。赵力介绍,除了加大金融支持外,对受疫情影响造成的出口订单违约等纠纷问题,及时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协助企业办理“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等,全力支持出口企业保订单、保客户、保渠道、保市场。
在保税区内,通关效率直接着影响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间对企业至关重要。为此,该区协调海关创新监管模式,拓展无纸化申报、税款电子支付、特殊资质在线延期申请等业务覆盖面。“比如,对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业务,我们可以实行网上办理,明确企业部分需提交的纸质单证可事后补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对货物通关体验,园区企业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业务支持部门经理克劳斯感触颇深。“尤其是在2月,我们需要进口一些防疫物品,管委会和海关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通关上有很大的灵活性。”他说,在货物进出口方面,也提供了让他很满意的服务,相关部门全力投入支持企业。
“疫情期间,珠海康乐保的产量与去年持平,受影响不大。而在销售量方面,尤其是对欧洲市场的销量,还有所增长。”克劳斯透露。
■专访
珠海保税区管委会主任赵力:
防疫复工获阶段成效 将探索经济增长新支撑
问:目前,珠海保税区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怎样的阶段性成效?
答:几个月来,我们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全力推进辖区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方面,截至5月15日12时,我区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取得了疫情防控零输入、零感染、零传播的阶段性积极成效。
与此同时,区内经济正在逐步恢复,1-4月,地区生产总值(GDP)降幅较前三月收窄1.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有望由负转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降幅分别收窄8个、7.9个百分点。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工业生产正逐步回暖,园区泰科、星汉、北玻、丽珠、帅福得、普瑞光电等企业产值较同期实现正增长;全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大幅增长21.4%,情侣南路(横琴大桥至横琴二桥段)、洪屏二路南段市政道路工程等基础设施政府投资项目都在加快推进。
而最受关注的外贸领域,前4月的进口额同比增长4.3%,呈现出回暖趋势。
目前,受疫情影响停工的企业和建筑工地项目已全部复工。
问:为了帮助企业迅速复工复产,珠海保税区主要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和行动?
答:疫情期间,我们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密切监测全区经济运行走势,分析疫情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影响,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9条政策措施,设立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复工提质扩面。
我们还制定了金融扶持政策,给予企业贷款贴息扶持,对区重点企业、疫情防控重点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实行按新发放贷款LPR的50%给予利息补贴的政策,贴息期限长达半年,单个企业贴息金额高达2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1月23日以来,符合贴息条件企业贷款约8亿元。
此外,还修订完善了《珠海保税区扶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暂行办法》,从提供办公场地租金支持、支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落户、支持跨境电商监管场所建设运营等方面集中发力,加快培育和发展电商产业,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
问:目前,区内企业还面临哪些难题?接下来,珠海保税区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助力经济全面复苏?
答:目前,境外的疫情形势还是很严峻,保税区外资企业多,订单还是受到影响。虽然我们的产能大部分上来了,但下半年的订单,还存在不确定性。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不同困难,我们也会继续差异化做好精准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做大做优现代产业,以此为抓手加快经济复苏:
一是加强企业跟踪服务,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加强分析研判,密切监测全区经济运行走势,继续跟踪解决重点企业在原料、资金、用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突出重点精准施策,鼓励工业企业扩能增效,挖掘存量企业增长潜力。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大技术升级力度,洽谈引进一批优质外资企业,提高实际利用外资质量。
二是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经济增长新支撑。积极培育航空产业,加快推动企业做大“保税维修”、“保税区仓储转口”等贸易方式;培育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孵化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澳资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支持企业探寻国际合作新路径,寻求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
三是释放政策效应,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摩天宇、星汉、和佳、丽珠、帅福得等30多家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支持企业加大工业投资,重点推动摩天宇、东电化、北玻、泰科、星汉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线
康乐保:一家外资企业的疫中生长记
“疫情发生的时候,我们面临着和许多中国企业一样的问题。希望尽快的复工,员工一时回不来,不过后期很快就恢复了。”谈起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业务支持部门经理克劳斯透露,该公司生产和销售受影响都不算大,产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甚至在欧洲的销售量还增加了。
这是如何做到的?克劳斯认为,一方面,这与该公司的产品属性相关。康乐保总公司于1957年成立于丹麦,是一家医疗用品企业,产品领域主要涉及造口护理、泌尿及失禁护理、伤口及皮肤护理等。而位于珠海保税区的康乐保(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康乐保”),是其在中国的唯一生产基地。
“我们的产品对于病人来说是必需品,疫情期间,他们担心供应紧张,也会提前储存一些产品。”克劳斯说,而在原材料进口、产品出口过程中,珠海保税区和海关给予了很大帮助。尤其是海关部门帮助解决了自造自用设备的业务难题,减少了大量的操作时间和成本。
疫情给企业带来的不便在于人员的往来方面。“平时我们的机器安装,需要欧洲的供应商过来。但疫情期间,境外人员进不来,我们就只能靠自己操作。”克劳斯认为,这也有好的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工程人员客观上提升了技能。
疫情期间,康乐保总结了一套企业战疫心得,比如防疫物资怎么提前购买,餐厅、班车之类如何安排。如今,境外疫情告急,该公司把防控措施做成PPT,发给了集团在全球的各个分公司和布点。
“尽管每个国家情况不同,但至少他们能够凭借我们的经验,再结合实际情况改善和提高。”克劳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