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的“潮州探索”
![]() |
到村里广场看篮球赛成为洋光村村民日常活动。 洪礼慧 摄 |
![]() |
潮安区图书馆内设置了报刊杂志自助机器。 潮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
![]() |
枫溪区枫二村的农家书屋里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看书及查找资料。 洪礼慧 摄 |
![]() |
湘桥区举办暑期免费培训班。 潮州市文广旅体局供图 |
“我们最近进了一批地理方面的漫画图册,小朋友们都很喜欢。”走进枫溪区枫二村农家书屋,村工作人员吴少林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间书屋,村里的孩子经常来看书、借书,工作人员在购置图书时也重点考虑青少年的阅读喜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潮州而言,无论是古城区,还是广阔的农村,对于精神食粮的渴求都是强烈的。
可喜的是,在潮州,近年来一个个农家书屋建起来了,一个个电子阅览室开放了,一个个文体活动广场投入使用……这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就像“毛细血管”,把文化食粮送到了社区村镇,送到了人民群众的家门口,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据统计,2019年以来,潮州基层50个文化站、1015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完善提升,通过增加活动场地、补充设施、补足藏书、丰富活动项目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洪礼慧
配齐“硬件”
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潮州陆续开了几个图书馆后,我带孩子去大城市发展的念头打消了一些。”家住潮州市湘桥区的丁女士笑言,城市的公共文化配套设施对家有二宝的她非常重要。
让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先行。
近年来,一个个好消息陆续抵达:饶平县文化总馆多功能厅和展览厅维修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时,县图书馆、县博物馆的新建与优化工程也在快速推进。潮安区非遗展览馆、区少儿阅览室和区文艺活动厅近年来陆续建成并都已实现对外开放。
2020年1月,经过修缮升级后的潮州市湘桥区谢慧如图书馆正式开馆。修缮后的馆舍设置有借阅厅、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少儿厅等功能室,现有馆藏纸质文献逾17万册,电子图书约4万册。该图书馆位于潮州古城区巷道内,进一步缩短了群众与文化服务的“距离”。
当距离被缩短,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乐享丰富文化生活。枫溪区枫二村的农家书屋位于该村文化广场边,村民下班放学几乎都会经过。进入书屋后,可以看到书架上有码放整齐的各类藏书,从党政理论到历史传记,从文学散文到儿童读物,可谓应有尽有。书屋里还配备阅读桌椅以及公共电子阅览室供村民使用。
在枫溪区,像这样的农家书屋还有数十个。据了解,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综合文化站1个、包含农家书屋在内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2个,实现区域全覆盖。除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还配备了综合文化活动室、文体活动广场、简易戏台等。
“每天傍晚很多村民下班,孩子放学后就会到广场这边来打球、下棋。”吴少林介绍,在枫二村文化公园有时候还会在晚上举办文艺晚会,吸引大量的村民以及临近的居民。
记者从潮州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近年来潮州充分利用城乡空置公共场所配套建设体育健身器材,增设市民群众健身路径,为市民群众提供就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不断拓展群众健身休闲空间,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强身健体需求。
足球运动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在位于金山大桥下的湿地公园里,新增的足球场地在今年1月免费开放后很受欢迎,此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短暂关闭,3月份重新开放以来,预约人数场场爆满。
据潮州市文广旅体局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潮州市已新增足球场55块,加上原有7块足球场,共计62块足球场。今年下半年,潮州还将力推建设2至4个七人制足球场及1个十一人制足球场。
升级“软件”
精准满足精神文化需要
公共文化设施,用好管好是关键。
在各类文化服务场所里,书籍阅读是最主要的服务功能。把利用率提高,才能带动公共服务场所的整体活力。
“最近有很多家长带着小孩来借书,因为学校老师布置了一些阅读作业。”6月12日,枫溪区长美二村的工作人员说。据了解,除了由村(社区)自行购买书籍,枫溪区还对多个村(社区)开展“农家书屋”书刊轮换工作,确保书屋书籍“常变常新”,满足村民的不同阅读需求。
阅读体验可以再深入。湘桥区图书馆打造了品牌项目“为你朗读”分享大会,通过分享大会、朗读沙龙、网络直播等形式,以有声语言的艺术形式呈现经典文学作品或原创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该项目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截至目前,参与人数近千人,受众近50万人次。
文化服务场所建成后,不仅要为群众提供活动空间,还应该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2019年,潮州市的文化活动可谓精彩纷呈,其中包括潮州市“一月一精品”文化惠民活动、“2019年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项目、“欢乐万家·文化惠民”文化志愿者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潮剧精品展示周活动和文艺晚会、原创潮州音乐作品专场演出和优秀文艺节目汇报演出、潮州市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等大型文艺活动等。
各县区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县级大型文艺晚会、庆新春戏曲专场、送戏下乡……2019年至今,饶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该县文化馆同21个镇文化站以及基层服务点上下联动、通力协作,全县丰富的文化活动得到了群众的诸多好评。据了解,一年半以来,该县各镇、村(社区)组织群众文化巡游队伍80多支,歌舞、曲艺、弦乐、戏剧表演活动超过200场次。
群众需要什么,公共文化服务就提供什么。在了解各基层单位的文化活动需求和免费培训需求后,潮安区文化馆总馆目前已在庵埠镇等8个分馆以及古巷五村服务点等6个服务点举办“《习近平用典》——潮州市青年书法作品图片展”的巡回展览,在江东镇分馆开展潮剧免费培训活动、“江南水乡——卢嘉生摄影展”,在庵埠镇分馆开展“庵埠镇庆5.1插花技艺交流活动”。
潮州市第20届体育节、全民健身日徒步、潮州市羽毛球公开赛、潮州市骑行节……近年来,潮州的群众体育活动也更丰富了。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举办多项体育活动的同时加强潮州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承办2019年广东省国民体质监测万里行活动,有效提高了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素养。
打造“特色”
深入挖掘本地优质文化
走进枫二村文化公园一侧,一幅特别的嵌瓷墙画映入眼帘。手拉壶、通花瓶、瓷碗……一个个陶瓷元素彰显着这座村庄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
从事手拉壶制作的刘志泳是枫二村的一名村民。家住在枫二村文化公园旁边的他,有时候会应邀将制作手拉壶的家伙搬到室外,为村民及参观者表演手拉壶工艺。
“将本地的特色文化跟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结合起来,可以最大程度地进行资源整合,同时也与本地居民长期的精神文化追求相契合。”枫溪区宣传部副部长刘克勤告诉记者。
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与枫二村的陶瓷文化不同,长美二村融合的是其独特的祠堂文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长美二村依托祠堂文化,重建成满公祠,使其成为民俗文化中心和弘扬孝道美德场所。在打造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同时,祠堂文化也自然融入其中。
在公祠两侧的厝巷,设有篮球社、玉徽社、鼓乐队、灯谜协会、象棋协会、老年体育协会、书画协会等活动团体功能室,并开设为长美老干部(老年)学校,成为村民文化娱乐和学习的好去处。
在饶平县,各镇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深度结合本地特色文化,为本地的群众提供了一场又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饶洋镇则侧重对本地山歌的继承与发扬,经常举办山歌赛;东山镇举办竹编技艺比赛;浮山镇开办浮山民俗陈列馆;县文化总馆联合所城镇连续四年举办省级非遗端午节游旱龙民俗文化节……
在潮安区,区文化馆在全区筛选了大吴泥塑博物馆、潮州嵌瓷博物馆等7个条件契合文化馆建设的单位,同各个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将它们纳入文化馆分馆,依托分馆将活动项目延伸到全区各乡镇。
7月1日上午,洪灵菲诗作书法展在潮安区江东镇红砂村洪灵菲故居举办,这是潮安区举办的纪念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活动之一。在活动现场,除了举办书法展之外,江东镇红砂村红砂小学的学生们也参与其中,一起朗诵洪灵菲诗选作品《白菊花》《乡思》《村居》《春》。
创新形式,大胆拓展,将缅怀潮州革命先驱,弘扬爱国精神融入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也是潮州近期的一个创新举措。
特写
新建了篮球场
村里变得热闹了
“今晚村里又约了球赛!”6月25日,住在潮州城区的林洽群再一次驱车赶回江东镇洋光村,除了要回老家过端午节外,让他感到期待的,还有当晚的一场篮球赛。
同很多村里在外居住的青年人一样,以往他每次回村里基本都是因为有传统节日。每次回家,除了帮助长辈张罗一些家务,走访几个亲戚,他基本就宅在家里,玩游戏看手机,继续做一个“宅男”。
“不想出门,村里也没什么好玩的。”除了从小见惯的乡村田野美景,他觉得乡村的生活比较无聊,基本没有什么公共活动。“现在很多出去外面工作和学习的年轻人放假回来基本都不出门。”
村里唯一让他提起兴趣的就是那个篮球场。但每次看到老旧的水泥地球场以及无从约球的尴尬,他也就打消拿起篮球的念头。
让他跟其他村里年轻人感到惊喜的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在村党支部的推进下,村里的环境在慢慢发生变化,池塘边的空地整治了,还铺上了绿草地,装上了乒乓球桌等体育健身器材,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多了起来。
在今年疫情形势好转后,村里爱好篮球的年轻人开始聚在一起商量,如果村里的篮球场能改建翻新一番,大家就不用去别的村甚至别的镇打篮球了。
“后生的想法值得支持和鼓励”。在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乡贤林伟捐资约10万元,顺利建成了900平方米的篮球场和羽毛球场、245平方米体育器材弹性地垫。
“这星期到我们村打比赛吧!”“我们有场地了,欢迎来PK”……篮球场建好了,爱好篮球的年轻人干劲一下子上来了,村里的篮球队也开始真正像一支球队了,从网上买了定制球衣,开始频繁邀请附近村球队比赛。
“这些年轻人体力真好,每天晚上都打比赛。”篮球队的热情也感染了其他村民,村里林伯最近还特意打电话给老友,让他们晚上有空可以到村里来看球赛。看到篮球队整齐的球衣,村里多个小朋友也申请要制作同款小球衣,每天一早就到球场练习投篮。
6月25日晚8点,篮球队开始热身,特意邀请来的解说员兼主持人已经打开了音响设备,播放着节奏强烈的音乐。村里的老人早早搬了凳子坐在球场周围,中年人干活回来,也在一旁围坐聊天,妇女们忙完家务,开始在一旁跳起了广场舞,还有人打开了直播软件,开始对外预告“一场大赛即将开场”。
球赛整整持续了3个多小时,每次篮球队员们下场休息,小孩们就冲上场运球,一旦有小朋友投进球,在场观众们还报以掌声捧场。
晚上将近11点,比赛结束了,篮球场的人群也散去了,村庄终于恢复了宁静,只有“欢迎各界篮球爱好者莅临指导“的横幅预示着明晚的“热闹继续”。
“感觉村里变热闹了,以后要多回来打球。”打完球一身汗的林洽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