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 兴产业 促脱贫
大站镇大塘村由贫困村变先进村![]() |
大塘村19个自然村全部通过整洁村验收。 |
6月28日,英德大塘村村民吴金田来到村委附近的80亩莲藕田里,检查莲藕的生长情况。前段时间的连日暴雨,导致大塘村不少莲藕被冲倒,经过十余天的生长,莲藕又长出了新芽。“要是以前,长期暴雨肯定会把农作物都淹死,村子说不定也会被淹,现在只是部分农作物受影响,多亏了省委政法委扶贫工作队的帮扶。”吴金田说。
多年来,大塘村以种植蔬菜、水稻为主,因位于北江与滃江汇合处的冲积平原之上,被规划为滞洪区,每当遇到水患,村民们一年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在省委政法委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村里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项目,农作物被水淹的局面大大缓解。2015年,大塘村的人均纯收入仅7000多元,如今,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7万多元,翻了两番。大塘村集体和74户贫困户也于2019年底达到脱贫标准。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陈咏怀 通讯员 罗家裕
“寻根问诊”理思路“对症下药”解民忧
大塘村位于英德市大站镇西南部,由于地势低洼,且三面环江,村庄易发生水患。大塘村党总支部书记胡志娣说,从1980年至今,该村经历了6次大水患,有一次洪水淹到了现在的党群服务中心二楼,“全村人的生产、生活很不稳定”。由于水淹问题严重,不少村民放弃耕作,选择外出务工,久而久之,大塘村“空心村”程度越来越严重。
2016年,省委政法委扶贫工作队进驻大塘村后,经过大量走访调研,认为解决水患问题是首要任务。为此,扶贫工作队积极联系英德市水利部门,大力开展防洪、灌溉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邀请省、市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到村指导。
随着大塘村高标农田建设、大塘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及村泄洪箱涵、村灌渠维修、村防洪堤修复、村电灌站维修等一系列项目陆续完成,大塘村易受洪水淹的局面大大缓解,村民耕种用上了常流水,用水条件得到改善。
扶贫工作队还开展村道拓宽和硬化亮化美化、文体活动广场改造、电网改造、自来水工程进村入户等项目,解决了一批民生难题,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携手碧桂园集团将黄泥塘村小组建设成了美丽乡村示范村。如今,大塘村19个自然村全部通过整洁村验收。
“产业帮扶”走在前“持续造血”注活力
随着“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大塘村的产业发展思路也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没有因地制宜的产业,就无法真正做到‘持续造血’,村庄脱贫致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省委政法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罗卫东说,为弥补产业短板,扶贫工作队有针对性地寻找可行性高的项目。经过多番走访调研和考察论证,决定在村中开展受水患影响较小的产业项目——莲藕种植。
2018年初,大塘村32亩莲藕种植基地建成,扶贫工作队发动贫困户认领种植,为每户贫困户增收超2万元。2019年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将剩余的50亩土地也整合成莲藕塘,进一步提高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探索出一条具有大塘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此外,扶贫工作队还投入自筹资金70万元,发放鸡苗饲料8批,组织贫困户开展分散养鸡项目,为每户贫困户实现增收约3万元;投资入股英德卓佳玩具有限公司和广东平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有限公司,不仅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3600元,还带动44名村民在家附近就业。
“目前,我们发放了1800多棵黄皮果树苗给贫困户,积极推动村里发展黄皮种植项目。”罗卫东说,早在2019年8月,他们就发现村民房前屋后都种有黄皮果树,打听之下得知村里有种植黄皮的历史,但由于树种原因,结出来的果实核多肉少且味道偏酸,产量不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罗卫东驱车360公里前往“广东无核黄皮专业镇”云浮市郁南县建城镇调研,并将种植技术和当地的黄皮果苗带回村。“现在每户贫困户在家附近拥有一个小型黄皮果园,同时还带动部分村民自发种植1000多棵黄皮,预计明年可为贫困户带来近20万元的产值,希望‘黄皮产业’能在大塘村生根发芽,成为富民兴村产业!”
罗卫东说,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虽然大塘村已实现脱贫,但接下来还要继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着力打造“一村一品”,努力提高村民和村集体收入,为“持续造血”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