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疫情惠企政策减负超600亿
人大建议尽快制定行业细分扶持政策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玮)今年疫情发生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惠企16条”,通过减免、补贴、缓缴等方式,为企业直接减负超600亿元,其中100多亿元由财政拿出并专项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日前,深圳市第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会议听取了《深圳市政府关于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专项工作报告》(下称“报告”)。
“下一步应出台行业细分惠企政策”
深圳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创造了深圳近50%的GDP,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是稳就业、保就业的最重要支撑。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强调,应将促进其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推进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该委建议,下一步深圳政府应对中小企业精准施策,在准确把握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形势发展变化下,根据行业特征,对受疫情影响较深的餐饮、住宿、文旅、影视、外贸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细分政策。
“比如,对新兴的、创意类小微企业,如设计、软件等依赖物业及人才资源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可提供一些小型物业供其使用。对在行业中特色明显、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小微企业则要重点扶持。”该委还提醒,要加强统筹衔接,解决政策分散多头、交叉重复的问题。而对于能够直接减免的各类税费、电费、水费等普惠性政策,则要简化繁琐的申请程序,让企业能够快速、便捷地享受。
该委呼吁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详细、准确摸底行业受疫情影响和冲击情况,加快形成行业信息大数据,并指导会员企业用好用活租金减免、财税优惠、金融支持、社保优惠、灵活用工等现有政策。
建议开设企业“中介超市”
在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上,该委建议政府打造企业服务信息化综合平台,根据企业诉求进行数据搜索匹配,筛选出企业可享受的市区各级优惠政策及办理指南,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依托该平台开设“中介超市”,规范服务价格、细化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挤压“灰中介”“黑中介”生存空间。
在解决融资难问题上,探索构建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服务新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成本更低的便捷金融服务;研究鼓励商业银行商票普惠贷款、贴现模式,支持“商票通”再贴现,支持标准化票据和供应链票据,筛选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试点;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对中小企业担保费率标准,差额部分政府补贴。
“注意要加强对资金流向和用途的监管,让金融业回归本源,尤其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或在银行体系内‘空转’。”该委强调,并建议严格控制产业用房成本,特别是对转租分租政府园区产业用房,赚取中间差价的“二房东”,加强整治和监管。
同时,加快推进建设产业用房保障体系,由国企统筹改造旧工业区,与人才保障住房联动,打造类型丰富,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的多层次产业空间,以及加快推动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据悉,深圳人大正加快推进《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和《深圳经济特区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的修订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