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紧盯问题精准发力
![]() |
疫情期间,水口街道“95后”网格员李建环(中)在一线抗疫。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
以一定区域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近几年来,网格化管理打破了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诿扯皮、责权利不明的种种弊端,将资源重新整合,进一步下放事权,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系。
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惠城区基层网格化管理已经积累起比较成熟的经验。在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惠城区正努力推动网格化实现由“管理”向“治理”转变,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剖析根源,精准施策,固“基点”,强“支点”,补“弱点”,通“堵点”,持续固化优化规范化,努力打造一流网格化社会治理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卢慧 通讯员 彭良英 方华 赵欣
建好三张网,固牢“基点”
今年2月,水口街道“95后”网格员李建环在一线抗疫的视频火爆网络,网格员的战疫精神收获众多点赞。“在这次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水口的网格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起社会关注,也激励我们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综合治理。”水口街道网格办主任凌云介绍,水口街道作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管辖21个村(社区),总人口约32万人,流动人口多,综合治理难度大,推行网格化精细治理势在必行。
针对以往存在的网格过大、管控面广、力量难以有效覆盖等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精细建好“三张网”,切实让最熟悉情况的人来服务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筑牢网格治理基础。
以水口街道为例,2016年,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口在全市率先组建一支45人专职网格员队伍,下沉到村(社区),每年固定投入工作经费168万元。去年,水口社会事件综合处理4544宗,办结率99%。110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8%;破案数同比上升13%,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包括水口街道在内,惠城区全面推行建好“三张网”,固牢网格化治理的“基点”。
构建全覆盖区域网。固化疫情防控2434个小网格,将疫情防控网拓展为基层社会治理网,构建覆盖全域、直达末端的区域网。
构建同标准专业网。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区统一的网格划分标准组建专业网,重点推动市场监管、住建、国土、城管等四个行业先建先行,建立专业网格中心,指定专人专管,实现服务管理进“网”,条块力量到“格”。
构建多载体线上网。鼓励镇街、区直部门利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信息载体建立线上网,把信息的渠道、治理的触角延伸到最小单位、覆盖到每一个细胞。
优化三级平台,强化“支点”
细分小网格,在57个综治网格的基础上再精细划分,细分成285个小网格,今年初疫情期间,桥东街道深化网格化管理,更加精细落实网格排查、管控。以东湖社区为例,每个网格由社区干部、街道驻点干部和物管人员三人组负责逐栋逐户排查管控,先抓重点,再全面摸排,力保全社区排查管控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社区里,各网格对应的各小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所有进出人员开展测量体温,春节期间外出返回小区业主落实笔记纸质登记和扫码网络登记,确保不漏一户,严防疫情输入;特别是将线下网格延伸至线上网格,东湖社区微信群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构建一二三四级事件报告机制,将管理网格织得更密更牢。
针对区、镇(街)、村(居)信息化平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惠城区正进一步加大硬件设施、信息链路建设力度,畅通“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的指挥中枢。
例如桥东街道,在整合一村一警(医务、律师)、物管人、社工、志愿者等力量2600多人编入网格的基础上,组织网格员通过摸排巡查,及时掌握群众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对群众上报事件进行初步调解,对于难以调解的第一时间上报,由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站上报街道网格中心协调,并约综治中心及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调解,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信访隐患。
指挥中枢还在不断强大中,通过优化三级平台,强化网格化治理的支点。
为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惠城区对全区网格信息平台进行升级,做到区有指挥中心、部门有端口、镇(街)有大数据平台、村(居)有网格信息平台、网格员有信息终端,打通联通上下左右的信息高速公路。
同时,完善指挥衔接。三级网格平台对事件和信息实行采办分离,分级、分类、限时办理和反馈,网格员采集信息数据后,逐级汇总到区网格中心,由区网格中心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分流、转办。该哪一级负责的问题就由哪一级来解决,该哪个部门管的事就由哪个部门来处置。
此外,落实完善处置流程。镇(街)网格中心、村(居)网格站建立登记、分流(上报)、办理、反馈、归档五步工作流程,区网格中心建立登记、分流、办理、核查、反馈、归档六步工作流程,实现闭环管理。完善数据分析研判。镇(街)网格中心、村(居)网格站做到日汇总、周研判,区网格中心做到月通报、季分析,为党委、政府抓好社会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用好三支力量,补强“弱点”
今年4月,芦洲镇三洲村两户村民因为是否在开荒地上留出一条可供手扶拖拉机通行的道路而引发纠纷。辖区组织派出所“一村一警”、司法所法制副主任等相关人员开展晓之以理的普法教育,又结合村组干部、老党员、邻居亲属动之以情的劝说调解,最终两家化干戈为玉帛,重修旧好。
过去,工作人员少、仅依靠网格员显得势单力薄是网格治理中的弱项。如今,惠城区通过各种“加法”充分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壮大网格治理力量,推动形成“人人都是网格员”的格局。
不仅是芦洲镇,在惠城各镇(街),“人人都是网格员”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都在进行有益探索:在桥西街道、江南街道,辖区开发出网格化管理小程序,将社区、小区、医院、物管等纳入网格,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江北街道,辖区推出群众参与卡和二维码,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在桥东街道,辖区推出平安守护微爱邻里项目,社区大妈在环岛健步中,通过随手拍等途径反映问题,凝聚群众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在梳理基层工作做法的过程中,惠城区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用好三支力量,补强网格治理中的弱点。
首先是号召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将战斗堡垒建在网格上,让党员干部下沉到网格中,将一村(居)一警、法制副主任等力量融入网格,做到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的政策在一线落实、矛盾问题在一线化解、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
同时,用“两个摇篮”激励网格员队伍。在工作上支持网格员,及时办结其上报事项,让他们在群众中有威信。注重从政治上关心,把网格员岗位作为培养镇(街)中层干部的摇篮;给格长、楼长建档立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居)委会后备干部的摇篮。制定网格员队伍考核奖励机制,持续激发网格员队伍的内生动力。
向人民群众借力借智。引导行业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发挥作用,发动热心公益团队和老律师、老法官、老检察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退役军人等群防群治力量开展网格共商,参与社会治理,解决基层问题,把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完善三项机制,疏通“堵点”
“以往网格治理中存在的采办不分、协调不顺畅的问题,导致网格治理效率低下。为此,我们从制度机制上着力,重监督、强约束,不断提升网格治理质效。”惠城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文正说。
如何破除网格化治理过程中的“肠梗阻”?惠城区通过三项机制疏通堵点。
在完善协调联动机制方面,网格员和群众反映的一般性问题,由镇(街)第一时间处置解决;属区直相关部门职能范围的事务,由区网格中心转相应部门限时办结;一个问题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由区网格中心确定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主办单位协调各协办单位联动办理、综合反馈;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疑难个案、复杂事项等,原则上由镇(街)一级牵头组织、统筹协调,采取跨部门联席会议、约请部门办事、开通解决基层矛盾问题“直通车”等形式共同协力解决。
构建督促办理机制必不可少。惠城区通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约请部门解决网格事项,区人大常委会约谈提醒部门负责人,围绕复杂事项开展“一事一评议”活动等,督促各职能部门履行法定职责;通过区委督查办、区政府督查办,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工作相对不力的部门进行重点督查督办,督促职能部门对网格事项紧抓快办。
如何激励先进奋力前行,鞭策后进迎头赶超?惠城区不断完善激励问责机制。例如区委组织部制定激励措施,从三个方面加强激励:首先是强化“一岗双责”,把党组织与社区网格同步设置,深度融合,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其次是推行“两个优先”,即在网格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发展成为预备党员,在部门评先评优活动中优先提名推荐,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有效依据。最后是实行“三个加分”,在深化网格化管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成效显著的,对于网格党支部在支部评星定级活动中酌情加分,对于党员在党员评星定级活动中酌情加分,对于基层党(工)委,在年底开展全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时酌情加分。又如区纪委监委制定措施,加强对镇(街)、区直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及时纠治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慢作为和推诿扯皮问题……通过将正面激励和责任倒逼结合起来,引导全区各级担当作为,瞄准一流中心城区目标,打造一流网格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