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再现“城市看海” 如何推进内涝防治
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地区暴雨不断。截至7月1日,中央气象台连发30天暴雨预警。降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多地再现“城市看海”。城市内涝几成顽疾,如何推进综合防治,才能不再年年“看海”?
记者在多个城市看到,一些市区道路积水严重。6月以来,湖北省共出现5次区域性强降水过程,恩施、宜昌、荆门、黄冈、襄阳等地反复遭受暴雨袭击,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城市渍涝等灾害。
6月以来,重庆先后经历多轮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多条穿越城市的河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水位。加上重庆独特的立体城市形态,一些沿江低洼路段的积水无法排入江中,渍涝严重。
在广西桂林阳朔县,前段时间的连续大暴雨达30小时之久,造成县城大面积内涝,其中城市主干道甲秀桥因是高点,成为水中“孤岛”,停满车辆。
多位专家表示,造成内涝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在于排涝系统先天不足。很多老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有专家介绍,很多地方的排水标准低,部分城市达到“三年一遇”或“五年一遇”标准,而一些发达国家排水标准是“十至十五年一遇”。
柳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覃融表示,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中地上和地下比重几乎达到1:1,而在我国一些地方,长期以来乐于搞看得见的“地面形象”,忽视投入大、见效慢的“隐蔽工程”,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城市防洪抗涝需求。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重地面轻地下”的建设思维也延续到新城规划中。一些从事县乡基层建设的专家表示,近年来,三四五线城市开发进度加快,但对于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依然重视不够,导致新城内涝呈上升趋势。
多位专家认为,除短期预警防范外,更要从推动规划完善、理顺体制机制入手,统筹推进综合防治。
中国政法大学应急管理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主任林鸿潮表示,很多城市的内涝问题都与土地规划比例不协调有关,“城市要减少内涝灾害,就要加强区域内的水渗透能力,例如增加公园面积、减少工商业经济用地等。”
还有一些地区提出深层隧道排水工程的解决方案。成都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何剑告诉记者,现有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解决方法都受城市地上、浅层地下空间高密度开发所限,而深层隧道排水工程可作为现有浅层地下空间排水管网的补充和兜底。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