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罗街道 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点亮“红色服务”
![]() |
燕罗街道将党旗插在防疫工作一线,成立雄宇路临时党支部。 |
![]() |
燕罗街道首创智慧岗亭,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大支点。 |
十分钟能做什么?阅读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饮一杯香气氤氲的热茶,听一首心旷神怡的音乐……
宝安区燕罗街道居民的十分钟却可以做更多的事:照着“1+5”党建服务地图抵达最近的党群服务中心,利用“三合一”综治警务政务平台享受政务服务,观赏“文化春雨”等品牌活动的文艺演出,享受燕罗社区医院(颐年院)的医生上门义诊,获得“智慧岗亭”中警务人员的快速响应。这些都是燕罗“十分钟党建服务圈”里可以实现的事。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群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宝安区打造“六定三下沉七强化”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资源、管理、服务落到社区,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阵地基石。
为了响应市、区政策,确保满意在基层实现、服务在基层提供、力量在基层汇聚、资源向基层倾斜,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今年以来,燕罗街道以居民需求为着力点,整合辖区内党群资源,按照“三个一”,即“一份党建服务地图、一条特色党建路线、一批高效党建服务圈”的思路,连点成面,以党建服务中心为圆心构建了一个“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编织了一张便民服务网,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党建服务”,燕罗街道从此有了一张“红色服务”的城市名片。
燕罗此举也成为深圳、宝安以党建引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基层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因此更加“惠而有声”“惠而有形”。
●文/图:崔洁 罗园 尤豆豆
源头
促进基层善治 整合街道多种社会服务资源
在宝安区的“六定三下沉七强化”治理体系中,“资源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是实现党建引领社会善治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以党建为引领,寻找一种工作模式,有效串联街道各类资源,让这些资源可以真正下沉到基层,沉到社区、沉到居民身边,更好地满足居民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成为摆在燕罗街道面前的重要课题。
以街道多样化资源为基石,以“盘活党群服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公共文化资源真正为民所用”为目标,燕罗街道提出了构建“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的计划设想。
其中,党建服务地图是“十分钟党建服务圈”最为直观的“示意图”。
展开地图,可以看到,整个地图就像燕罗街道所有社会服务资源的“大集合”——以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纪念馆、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和燕罗街道办事处构建的向心圆为中心,链接起1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辖区内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教育基地、四点半课堂、文体图书馆、“三合一”微中心和智慧岗亭等在内的12大类145个党群服务点相继排开,成线织网,每个服务点还用不同的图标清晰标明了服务功能,居民可以便捷、准确地找到距离最近的、符合需求的党群服务点。
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地图可以将党群服务全面、具体、精准地向居民群众展示,有效解决“活动找不到人、群众找不到点”信息不对称问题。
燕罗街道还计划开发党建服务地图小程序和党建服务智能导视系统,到时只要下载小程序和导视系统,就可第一时间了解到整个街道的党建服务和党建活动。
主体
满足民生需求 五个高效服务圈连珠成串
燕罗是宝安区最年轻的街道之一。2016年12月26日,宝安街道“六变十”,燕罗街道挂牌成立。三年多来,燕罗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展公共文化,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打造了红色党建、多功能智慧岗亭、龙舟赛、草地音乐节等一系列品牌,这些基础工作和“项目集群”为燕罗建设“十分钟党建服务圈”提供了重要支撑。
“五个服务圈”是“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的内核,分开来看,各有侧重、重在服务,打通了便民“最后一公里”,串联起来,建立起了在红色党建阵地上的社区治理体系。
十分钟党员服务圈旨在凝聚党员发挥作用,让党员主动“站出来”,让居民十分钟内可以找到党组织。燕罗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宝安“一大”教育基地展览馆、警务多功能智慧岗亭等党群服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要求每名党员每年至少参加2次志愿服务,为身边群众办1件好事。同时,燕罗还在每个社区、园区都成立了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让党员们帮助解决身边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十分钟政务服务圈主要推动政务服务中心下移,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秒批”“不见面审批”。2019年8月底,燕罗街道就在全区率先实现社区24小时自助服务区全覆盖,先后在5个社区投放了多功能警务一体机、金融社保自助服务终端机及深圳市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3大类设备,可提供办理出入境签注、社保清单打印、处理交通违章等高频事项全天候政务服务,实现“办事不出社区,服务就在家门口”。
十分钟文体服务圈致力于有效组织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其实,在燕罗,已经培育起了一大批文体活动品牌,其中有弘扬传统文化的龙舟赛、洪佛拳、七星狮,也有每周都会如约而至的周末音乐会,以及草地音乐节等,十分钟文体服务圈让文体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十分钟健康服务圈强调打通就医服务绿色通道,解决就医远、就医难、医疗水平不高的问题,让居民享受到“家门口”的星级医疗服务。今年7月1日,全市首个社区医院在燕罗街道成立,该医院由燕罗颐年社康升级扩建而来,新建编制病床100张,增设多个病区和科室,引进多名国家、省、市名医,创新使用“互联网+”远程诊疗系统,与宝安中医院总院共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了三甲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借“网”下沉和医疗服务上下贯通。
十分钟平安服务圈则通过完善硬件设施,突出区域监控联防联治,打造“平安社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燕罗首创的智慧岗亭,该岗亭集信息发布、指挥调度、网格管理、党群联络、便民服务为一体,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大支点,有效节约警力50%以上。组建党员干部义务联防队,发挥网格员“宣传、排查、防控”尖兵作用,筑牢基层安全防线。
“这五个‘十分钟’基本囊括了街道党群服务的全部内容,完整坚实地支撑起了‘十分钟党建服务圈’。通过这五个‘十分钟’,可以使党建便民服务圈更加可触可摸可感,从而助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燕罗街道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特点
传承红色文化 党建路线彰显“燕罗特色”
7月3日,“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作品在宝安首发,漫画《追寻红色基因——中共宝安县党组织的诞生》、漫画《黄学增与宝安》、黄学增系列明信片、专题片《人民的力量——东宝行政督导处记事》、原创歌曲《碧海丹心黄学增》等系列红色文化作品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全方位展现了宝安革命史,也让燕罗的“红色文化”备受关注。
燕罗街道红色资源在深圳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1928年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1944年广东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在这里建立,广东党组织早期重要领导人、宝安县党组织的创建者黄学增和广东省党龄最长的中共党员谭天度在这里留下足迹。为了落实《宝安区加强红色主题党建工作方案》,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燕罗街道把“红色主题党建”融入了“十分钟党建服务圈”中,党建服务圈因此具有了鲜明的“燕罗特色”。
“红色党建路线”包括精品线路、文化作品、传承活动三大部分。将燕罗沿线(自东向西)智慧岗亭、“三合一”综治管控警务平台、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纪念馆、东宝行政督导处、教育基地展览馆、茅洲河展示馆等串联起来,打造成一条红色党建精品线路,这条线路连起了燕罗街道的昨天和今天,展示了燕罗在治水、城市更新、新兴产业发展、社区现代化治理、文明城市创建、两新党组织建设等多个领域的发展亮点,既可以了解燕罗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看到今日全新的燕罗,领略“山水燕罗、智造重镇、门户新城”的现代风情。
红色文化作品一直是燕罗推动红色基因活起来、传下去的“利器”,燕罗先后制作了以纪念中共宝安“一大”为主题的《初心和使命》《宝安1928》,打造了中共宝安“一大”网上纪念馆及东宝行政督导处(宝安抗日纪念馆)虚拟展馆。今年以来,燕罗又制作推出了一批红色文化作品,并在七一期间首发,让红色记忆立体化、可视化、可读化,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让红色精神润物无声。
此外,一系列红色基因传承活动也在燕罗展开。街道、社区、“两新”组织党支部轮流到教育基地展览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瞻仰革命遗址,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光辉党史、聆听革命故事;辖区学校开展“我心向党、礼赞祖国”“小小讲解员”等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参与活动青少年近1400人次;组织青少年开展“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党建领航·童心向党筑未来’”系列活动,将红色基因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灵……
成效
助推高质量发展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是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燕罗搭建的“十分钟党建服务圈”,以其服务的贴近性、覆盖的广泛性,让党员群众找组织更方便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力量更强了,人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助推了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和辖区高质量发展。
党员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更加突出。姜海、卢佩娟是燕罗集信名城小区的两名党员,今年年初疫情来袭,集信名城成立居家观察服务工作临时党支部。为了给居家观察市民做好后勤服务,两人主动请缨,自掏腰包购买生活用品送到物业管理处及居家观察市民的手中。他们还搭建物管与业主的沟通桥梁,号召大家主动支持配合开展防疫工作,“在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这是使命,也是责任。”卢佩娟说。
基层党组织服务更加精准。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燕罗的“四点半课堂”。“四点半课堂”是深圳广泛开展的民生项目,但燕罗街道发现在运作过程中,一方面家长托管需求大,另一方面“四点半课堂”效能运行较弱。2019年,燕罗精简“四点半课堂”报名流程,扩大覆盖学生范围,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在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学科类语、数、英等科目辅导及绘画、歌唱等兴趣培训服务。一年来,“四点半课堂”开展公益活动85场,服务学生超过18480人次,获得学生和家长绝口称赞。
党组织服务更加全面。在“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的串联和带动下,燕罗的各个社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立足特色,设计了多样化的活动。如燕川社区利用宝安“一大”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宗祠书塾等历史文物开展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宣传活动;罗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面积充裕,功能室齐全,每年开展培训、志愿服务、文体活动上百场;塘下涌工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党员骨干带头,推动职工内部小微创业活动,动员全体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共收到成本改善提案311件,经过评估预计每年可节约成本2183万元。
党建与业务融合更加深入。把党旗插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成立燕罗平方公里级重点产业项目土地整备指挥部办公室临时党支部,实现首期8万平方米,3天谈完7天搬完20天拆完30天交地,53家企业安置,6200吨货物设备搬离,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应。成立燕罗街道安全管理联合党总支,严格对照党的基层组织八大任务开展工作,服务企业80余家。
有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依托“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燕罗街道党员带头服务群众,解决民生问题,深入开展“五员进社区”965人次,走访接待群众4936人次、企业161家,收集问题570条、现场解决529条;党员带头听民声,深入基层一线,解决问题1138个,燕罗百姓获得感和体验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多元化背景下,“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正成为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十分钟党建服务圈”,燕罗街道找到了新的治理“支点”,提升了党建服务的有效供给,探索出了一条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满足人民需求的基层治理之路。
■链接
基层党组织为群众筑起“防疫墙”
庚子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所有人的心。燕罗街道按照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把党的领导贯穿防疫工作全过程,科学研判提前谋划,采取强有力措施,筑起了一道道“红色防线”,确保辖区“零疑似、零确诊、零感染”。
党建引领
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燕罗街道以党建为引领,第一时间构建疫情防控机制,第一时间规范操作流程。构建1个指挥部、11个工作组、11个专业工作团队的“1+11+11”组织框架,建立“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三级领导体系;形成“街道—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工业园区—企业”完整工作链条;率先实施小区围合式管理,开展“网格化、地毯式”排查,将全街道划分为713个绿区(干净区),绘制街道疫情防控3道防线分布图,挂图作战;制定居家隔离指引、企业复工复产指引等21个指引及交通检疫流程、消杀流程等19个流程,形成防线“6必查”“4排除”,防护“4件套”,消杀“4到位”,防护用品回收“4要素”,居家观察“7个一”的“6+4×4+7”防疫检查体系,被全区推广。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疫情发生以来,街道在重要的交通卡口、城中村、物业小区等疫情防控一线共建立16个临时党支部,893名党员冲锋在一线;社区党委、股份公司党支部、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企业党组织及广大房东积极响应减租,共计减免出租屋、企业厂房等租金1159.65万元,惠及出租屋11055间套约2.67万人。两新组织成立7个园区党委、企业党委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设20个两新党组织党员先锋岗,近300名两新党员志愿者投入到防控一线,各两新组织党组织向抗疫一线共捐赠约400万元的爱心款和防疫物资,协助武汉、湖北等地筹购价值约300万元的一线医用防疫物资。
精准施策
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街道结合“三员三到三融合”活动,会同市派干部临时党总支,成立50个专项工作小组,将103家以上企业包干到人,逐一走访,着力解决企业复工复产困难、防疫工作体系构建等难题,制定“一企一策”复工复产方案。联合宝安区工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同乐海关在嘉达新材料产业园举办“撑企十条”政策宣讲活动,为鹏鼎控股、劲嘉集团等街道“五十强”讲解政府帮扶企业复工复产措施及细则。当得知三诺、立江科技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在用房、原料供应遇到困难时,党员干部协助三诺等企业解决口罩生产原材料紧缺问题,帮助企业引进医用口罩生产线,并联系相关原材料生产厂商,保证熔喷布、无纺布等原材料的供应,精准助力三诺公司10条医用口罩生产线如期投产。及时为三诺、立江科技等企业解决9000余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其中包括3000余平方米的独立无尘车间。
在党组织的积极带动下,截至2月20日,燕罗街道在全区率先实现规上343家企业100%复工,实现科学有效防控,平稳有序复工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