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应急体系 社区协同共治
![]() |
厚街社会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上门为社区居民服务。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
5月22日,东莞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第25号通告《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通告》,宣告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
城市主干道上车水马龙,企业车间里机器轰鸣……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东莞的生产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按下了复工复产的快进键。但常态化不是疫情的结束,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为此,东莞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绷紧疫情防控的弦,毫不松懈落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前功尽弃。
●南方日报记者 欧雅琴 张仕婷
未雨绸缪
城市治理网络增强应急响应能力
“市疾控中心吗,这里是东湖镇医院,我们在一名发热门诊患者咽拭子标本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收到,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医院尽快将标本送到市疾控中心复核。”一个紧急电话拉开了多部门应急演练的序幕。
6月21日下午3时,东莞市综合市场疫情处置联合应急演练在东莞市疾控中心举行。这是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首次以“桌面演练场景推送”方式进行的演练,考核的是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商务、农业农村、林业、政法、宣传、海关检疫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应对能力。根据不同场景引发的疫情响应,如何解决和落实相关措施,部门负责人一一作答。
目前,东莞市疫情风险维持在低水平,复工复产有序开展,入境人员全面实现闭环管理。但全球疫情仍处于高发阶段,随着入境政策的调整,境外输入仍是东莞当前主要风险之一。同时,境内部分地区仍存在散发病例,给东莞带来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东莞未雨绸缪,做好常态化防控。这次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全市疫情监测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借助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城市治理网络,用大数据对复杂来源人员进行追踪分析。
演练展示了东莞应对突发疫情的底气。据介绍,目前全市有4家具备第三方检测能力的机构,日均检测能力可达9万例。在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全市能有效进行食品溯源,对不同风险等级来莞人员进行甄别、检测。
这次应急演练用了45分钟,各部门用两个多小时进行复盘,对案例中的细节反复推敲。各部门尽量缩短反应时间,通过建章立制,将疫情控制在最小的单元、最小的区域。
通过一场场模拟演练,东莞市各部门形成强大合力,能快速、及时做出响应。同时,通过进一步做好外防输入工作,全市加强进口货物特别是从疫情严重国家进口的肉类、水产品等食品的检验检疫,严格落实境外来莞返莞人员闭环管理,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
平战结合
构建科学系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场超乎寻常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展现了东莞力量、东莞担当、东莞温度。实践证明,对待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和公共安全危机,预防尤为重要。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体制,应该是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各相关领域的日常协同体系。
量体温、戴口罩、扫粤康码……在万江麦德龙超市,工作人员对进入超市的每一个顾客进行仔细检查,不漏一个环节。6月18日上午,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深入超市、学校、农贸市场、企业进行调研督导。梁维东强调,要克服麻痹思想,落实主体责任,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2020年东莞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东莞要进一步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建立科学系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市镇两级疾控机构、队伍和能力建设。
目前,东莞正在规划建设一所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中心集疾病预防、临床治疗、应急处置、科研培训、产业转化、对外交流功能于一体,突出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重大传染病的研究救治“两个能力”建设。
依托现有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将进一步发挥基层在医防融合方面的强大能力,织密织牢基层的疾病预防与控制防护网和救治网络,发挥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业务支撑平台作用。此外,东莞将优化传染病救治床位资源空间布局,建立健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急腾空机制和流程,健全传染病院前急救转运体系,提高安全转运能力和效率。
坚持平战结合、防治融合,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今后,东莞将形成“市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东莞市传染病医院)集中救治—三甲综合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区域中心医院区域救治—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初步筛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实现灵活精准快速施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通过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东莞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应对常态化疫情风险挑战的强大治理效能。
协同共治
做好社区防控筑牢疫情隔离墙
持续做好社区的防控,相当于筑稳一道牢固的疫情隔离墙,将病毒传播有效阻挡在“最后一米”防线外。
对于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各社区正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近日,在不违反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茶山镇茶山圩社区与驻点团队帮助80岁的独居老人刘琼有住进了敬老院,过了一个愉快的生日。
刘琼有老人儿孙都在香港生活工作。前些年,她的老伴和儿子相继患病去世,但因不满80岁,未达到居家养老条件,独自一人在茶山居住。今年因疫情影响,香港的家人无法回家探望照顾她。
茶山圩社区在获悉情况后,发挥社区驻点“1+5+N”团队力量,协调医生上门诊治,安排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轮流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给老人洗澡、洗衣、送药、喂饭,监测其身体状况。老人身体好转后,社区协调民政部门安排其入住敬老院,让家属安心工作。
“疫情当前,社区是独居老人的全部依靠,我们必须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照料。”茶山圩社区党工委书记张妍妍说。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更大力度发挥社区基层协同共治作用,才能持续构建防疫体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东莞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曾香桂介绍,面对疫情大考,横沥镇抽调专职人员落实防控措施,在社区建立实时信息交流平台,还发动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支援社区防疫。
“借鉴社区抗疫的经验,可以将物业服务企业纳入社区治理体系。”曾香桂建议,建立政府、社区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实时信息沟通平台,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居民组织建设阵地,提升社区内居民的网络组织化程度和交往能力,创新社区治理方式。
■样本
谢岗镇举办特殊主题党日活动
党员“红马甲”推动常态化防控
逐个排查辖区企业工厂、“三小”场所疫情防控隐患,走进药店翻看台账,检查校园防疫措施与食品安全……近日,一次特殊的主题党日活动在谢岗镇举行。
此次党日活动以“党建引领,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为主题,发挥全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常态化疫情防控执行能力,健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的党建引领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活动中,党员下沉基层一线,明晰工作职责,落实分片包干,各村(社区)认真汲取近期发生聚集性疫情地区的教训,对辖区内防控漏洞再排查,对防控重点再加固,对防控要求再落实,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弹。
抗疫人员重穿抗疫红马甲,探访曾经的居家留观人员;确保村(社区)保持“三人小组”常态化运作,落实体温检测、粤康码查验、登记管理等日常管理措施,实现基层疫情防控和日常管理有机结合。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态化防控机制,力求做到“早、快、准”,确保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按照网格化疫情防控的工作要求,党员对各个企业进行巡查登记,询问负责人是否有对厂区进行消毒、对员工进行体温检测,确保网格监管全覆盖、无遗漏,切实加强对企业防疫与复工复产工作管理和服务。
同时,党员建立台账、对外来人员进行温度测量并登记,并叮嘱负责人务必保证员工佩戴口罩,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提醒企业负责人发现员工有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要及时隔离和观察,安排去就近的定点医院就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这样的活动将持续开展,身穿红马甲的党员将深入全镇各个网格了解常态化后的防疫问题,例如学校复学后遇到的困难、学生的适应情况、企业复工复产员工到位与生产运行情况、复商复市防疫措施等。
■举措
规划建设一所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抓好农贸市场、酒店、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防控
调动各单位力量形成合力,开展模拟演练
外防输入,加强进口货物检验检疫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市镇村三级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