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首幅百米龙舟条漫尽显民俗精髓
![]() |
在开展线上活动的同时,中堂还在线下对百米龙舟条漫进行了展示。 |
![]() |
扫码参与中堂线上龙 舟之旅,答题赢大奖 |
波浪滚滚的东江支流、百舸争渡的如虹气势、呐喊助威的热烈氛围……中堂龙舟“九景”包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在这幅百米龙舟文化条漫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画面。7月3日,中堂镇迎来了农历五月十三“中堂龙舟景”,东莞首幅百米龙舟文化条漫长卷在当日正式亮相,条漫线上线下同步展出,在中堂乃至全市引起广泛关注。
东莞首幅百米龙舟文化条漫长卷是“2020年中堂镇线上龙舟民俗文化节”的重磅产品,该活动由中堂镇人民政府、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主办,中堂镇宣教文体局、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协办,通过线上线下创新联动,展现了东莞百年龙舟民俗文化的精髓。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建文
统筹:黄少宏 摄影:黄政正
百米龙舟条漫让人眼前一亮
7月3日上午,中堂龙舟文化条漫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布,通过手绘漫画的方式聚焦当地龙舟历史文化演变、“九景”特色、技艺制作、发展与传承等。中堂镇举行龙舟文化条漫展览启动仪式,展览设在中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户外广场。
百米龙舟长卷让人眼前一亮,龙舟民俗文化在条漫上一一得以展示。该条漫以40多个漫画镜头,提炼了中堂龙舟“九景”的特色,并结合该镇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龙舟的发展前景。
中堂镇委委员黎锡浩表示,今年遇上新冠肺炎疫情,中堂镇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同时,传承龙舟民俗文化,弘扬龙舟人文精神,举办了“2020年中堂镇线上龙舟民俗文化节”,开展了包括龙舟条漫在内的一系列线上龙舟文化活动,为广大群众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
中国龙舟之乡、中国龙舟文化之乡、广东省龙舟文化之乡、“龙舟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堂龙舟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连串的荣誉见证了中堂龙舟的辉煌,亦在条漫里得到反映。条漫通过构造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得中堂龙舟历史文化得到充分展示。
精彩的龙舟条漫展览,吸引了中堂镇各村(社区)宣传委员等代表前来参观,感受龙舟文化的氛围。
“斗朗景的特色概括精准,突出了龙舟制作技艺等亮点。斗朗的龙舟制作有近200年历史,在全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条漫融入了斗朗的革命传统教育,画有霍锡熊烈士墓的元素,在传承龙舟文化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来自斗朗的一名观展人员说。
“槎滘龙舟队参与竞渡获奖多,这是重要的特点,因而‘槎滘龙舟景’融入了这一元素,画有龙舟队竞渡获奖的场景。”前去观赏展览的村民认为,百米条漫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很到位地展示了中堂的龙舟文化以及各龙舟景的特色。
“线上+线下”让市民感受龙舟文化
当前,中堂为进一步擦亮“中国龙舟之乡”品牌,制订了《中堂镇文体振兴发展规划(2020—2022)》,计划大力促进全镇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打造龙舟文化品牌。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千百年来,龙舟竞渡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活动。作为“中国龙舟之乡”,中堂龙舟竞渡有500余年历史,中堂将传统的龙舟景活动改为线上宣传与体验等形式进行,既确保了群众的安全健康,又让广大市民感受到了龙舟文化的风采。
自农历四月初八中堂在四乡村举行“起龙仪式”,到农历五月初二“斗朗景”“蕉利景”开启中堂龙舟景日的序幕,再到农历五月十三“中堂景”的“九景”亮相,本次活动期间,主办方大力挖掘龙舟历史文化,梳理了中堂龙舟“九景”特色,推出了线上龙舟节体验之旅H5游戏、记录式视频、创意海报、系列报道等形式,备受群众欢迎。
线上龙舟活动还包括龙舟民俗文化座谈会、传承人龙舟民俗公开课等精彩环节。其中,在传承人龙舟民俗公开课环节,广东省非遗项目龙舟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冯沛朝受邀分享其龙舟制作的“秘诀”。冯沛朝还带来了长达3.1米的龙舟模型,现场展示了精湛的龙舟制作技艺。
此次亮相的龙舟模型,是冯沛朝参照长达31米的大龙船比例进行制作的,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堂龙舟制作技艺魅力,2008年,中堂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中堂制作的龙舟已变成了大家喜欢的收藏品,一条条小龙舟从中堂,划向珠三角、全国甚至国外,龙舟制作技艺已成为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
“蕉利龙舟竞渡是在明初还是明末清初形成风俗?”“东向景的特点是除了划大龙舟,还举办的比赛是扒龙艇还是扒凤艇?”“中堂龙舟民俗中,‘跳头’的人手中必握一物,叫做龙旗还是龙棍?”……
H5互动游戏通过虚拟场景,立足于中堂龙舟历史文化,让广大群众在互动游戏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同时以有奖问答形式,增强参与兴趣度。因其新颖、时尚、接地气,受到了广大网友喜爱,先后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
“最近半个月来,我几乎每天都登录上去,一边玩游戏,一边把中堂的龙舟文化系统了解了一遍,很受益。”一名来自中堂的青年志愿者如是说。
■对话
东莞民俗文化学者张波:
线上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南方日报:今年受疫情影响,中堂将传统的划龙舟活动搬到线上开展,您如何看待举办形式的转变?
张波:今年疫情打断了传统的龙舟民俗文化活动,使得通过现场活动进行传播龙舟文化的方式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要让龙舟文化继续得以传承,需要通过线上龙舟形式来开展。无论是线下的划龙舟活动,还是线上龙舟的互动方式,不管是采用什么形式,都是为了传播龙舟文化。线上龙舟形式新颖,包含了很多龙舟知识,强化了传统龙舟活动的知识传播环节,更好地丰富龙舟文化内涵。
以后举办传统的龙舟活动,也可以加大线上的宣传力度。大家看划龙舟,是前来感受气氛,至于龙舟的知识,包括“为何划龙舟?”“龙舟景有什么民俗文化?”“龙舟是如何制作?”等问题,很多群众是不知道的,也没有太多渠道去了解,如今通过搭建线上龙舟平台,让大家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这样的形式更具有吸引力和兴奋点。
南方日报:如何结合年轻人的思维、生活习惯等,探索创新的活动形式,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传承?
张波:要将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相关联身上,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以划龙舟为例,以往信息不太通达,划龙舟这种形式很受热捧,但现在情况变了,可选择的空间多了,大家喜欢通过手机进行了解和体验,那么就需要依托新方式来传承龙舟文化。
大家通过线上龙舟的形式,不仅可以感受龙舟活动的氛围,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到更多的龙舟知识。通过线上的方式,使得龙舟的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展示。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需要通过线上进行创新展示、传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特写
钟先生:
两个儿子迷上龙舟虚拟竞渡
“我打开游戏页面时,我的两个孩子听到了《赛龙夺锦》的音乐。刚开始,他们以为是电视播放的,看到我在玩手机游戏,一下子被吸引住。”中堂镇东向村的钟先生参与游戏有奖问答时抽中多个奖项。
钟先生告诉记者,他从小对龙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龙舟文化伴随着他的成长。当看到互动游戏链接时,觉得很新颖,于是立即点击体验。“两孩子看到这款龙舟互动游戏,也显得很兴奋,爱不释手,玩了一整晚。他们体验了敲鼓、竞渡等环节,同时对有奖问答也感兴趣。我便结合问答内容给他们讲解中堂龙舟文化知识,孩子听得很投入,也参与了答题。”
在钟先生看来,看完龙舟知识,再参与答题,流程很顺畅。让大家通过互动游戏解到了龙舟历史文化,并在体验中感受到了龙舟文化魅力。
邓小姐:
互动答题连获多个奖项
“心情很激动,收获很大。”参与线上龙舟H5游戏的体验者邓小姐接受采访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邓小姐是中堂本地人,她目前获得了一、二、三、四等奖各1名,同时获得2个安慰奖。
邓小姐今年32岁,有个9岁的女儿。邓小姐说:“以往都会带上女儿体验一下凤艇。由于今年受疫情影响,龙舟竞渡活动无法举行,感觉挺遗憾的,没想到中堂镇政府联合媒体开展线上龙舟活动,而且开发了H5游戏,非常创新,体验方式很有创意。”
“关键是立足于中堂龙舟的特点,挖掘本土文化特色,传承了龙舟民俗文化,包括H5游戏在内的线上龙舟系列活动,设计用心,呈现的效果不错。”邓小姐表示,她很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的环境下,通过构造跟上潮流的体验方式,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并加入了传承的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