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同城应率先在融合发展上闯出新路
林江
广佛同城走过十年,两地在区域一体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例如以两个城市的年票互认开始,再到两个城市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运输规模等方面的协同布局,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目前,广佛同城的年票互认已经扩展至整个珠三角地区,这应该是广佛同城的成果得到认可的其中一个体现。另外,广佛地铁的开通,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地铁的认识,意味着广佛已经被视为同一个城市。
当然,广佛同城原先要实现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例如两地的城市规划还没有基于广佛作为同一地域展开;在广州和佛山还是拥有各自行政权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同城化,在广佛两个城市并没有达成共识;至于同城化与一体化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社会上也还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
跨入新的十年,广佛全域同城化开启,两地正迈向“产业联动 要素互通”的更深层次,需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赋予的机遇,把握产业联动,要素互通的机会。
在大湾区的规划下,广州是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湾区规划是希望发挥核心城市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的优势,佛山更应该在广佛同城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来自广州在相关资源的外溢效应,从而加快佛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的步伐。
事实上,佛山因为缺乏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平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影响了佛山的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进度,如果能够把握湾区发展的机遇,在新形势下让广佛同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这应该是佛山的着力点。
至于广州,其借助佛山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实际上也拓展了广州的经济腹地和现代服务业的边界。广佛全域同城更是全新理念,实际上是把两个城市在城市发展、产业规划层面视为同一区域,这完全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融合发展的理念,如果广佛同城能够率先在融合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子,将为大湾区探索新一轮的发展模式作出积极的贡献。
三龙湾创新集聚区算是一个在大湾区规划背景下推动新一轮广佛同城化的重要抓手和载体。作为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需要在运作模式上突破传统的模式限制,表明创新集聚的含义、措施和行动纲领,体现在广佛同城下创造出来的营商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与众不同的优势,来吸引创新创业项目和人才资源。
此外,广佛全域同城之下,促进广州现代服务业与佛山先进制造业的融合,深化产业协作同样要提上重要议程。作为大湾区内两座经济大市,广州和佛山要做到的事情还很多。
首先,广佛全域同城不应只是把眼光局限在广州和佛山两个城市,而应该把视野拓展至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佛山在致力于实现与广州的全域同城的同时,还必须强化与深圳甚至香港之间有效的产业合作,这将有助于推动佛山的先进制造业资源与广州的现代服务业资源的无缝对接。
其次,佛山还需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即使广佛之间存在着全域同城化的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广州的现代服务业资源会不会到佛山来,在多大程度上与佛山的制造业资源对接?这取决于佛山是否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否打破人们的一般性的认识,至少在一个或者两个领域,例如在招商引资的服务效率、通关便利化上赶上甚至超过广州,那么佛山有效对接广州现代服务业资源,加快佛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指日可待。
另外,产业协作离不开人才共享。近年来,佛山先后引进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广州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广州美术学院也宣布将在佛山建设新校区,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举措,为佛山定位为华南制造的“最强工匠”赋能。
但是,引进大学是打造“最强工匠”的必要条件,不一定是充分条件。佛山能否把高校创新资源转化为推动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能否做到人尽其才,让他们找到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岗位,能否为人才及其家属提供良好的优质的公共服务,包括提供良好的教育、优质的医疗、学术交流、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服务等,真正实现从“引才”到“留才”,则成为关键。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涉及佛山作为“最强工匠”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企业和市民大众共同作出努力,也需要佛山充分把握以新兴产业为特征的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对接佛山以铁公基(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让佛山的智慧城市建设为推动高技能人才资源的互通共享作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