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佛山成为更多中医药人才的“栖息地”
蒋开平
7月15日,佛山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会上提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佛山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对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进行全面部署。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佛山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及若干个配套政策文件相继或即将出台,触及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推进中医药技术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产业化、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开放交流等多个领域,力度之大,影响之深,为佛山中医药发展史上所罕见。
借佛山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良机,笔者认为: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最基本、最重要元素之一,如何建设佛山中医药人才高地、打造中医药人才成长“佛山特色”、让优秀中医药人才把佛山当做“栖息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佛山市已有20人荣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6人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佛山早在2014年就评出10名“佛山市名中医”和10名“佛山市优秀中医工作者”。2019年又认定首批佛山名医30名,其中10名为中医类别名医。这些高层级中医药人才,对引领佛山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放眼全国、面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则中医药人才高地建设任重而道远。
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从政府层面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佛山市中医药人才成长战略。让本土的中医药从业人员能留住,对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药人才要产生吸引力。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为:院校教育及师承教育。其中,师承教育制约因素较多,特别是具有资质的名医数量有限。因此,我们国家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院校教育。院校毕业的中医药人才进入中医药从业机构工作以后的继续培养,是一个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这就涉及到要建设怎样的人才成长格局问题。这个格局,将是以临床或社会需求、学科或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医、教、研及复合型等多维度中医药人才,且年龄段涵盖老、中、青不同层次。
目前,国家级中医药人才,主要有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省级中医药人才,主要为省名中医及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院校教育类人才,主要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指导老师;职业成长类人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副主任/主任中医师等,是目前中医药从业机构的主要人才格局。针对这些不同层次和结构的中医药人才,要顶层设计梯队递进的人才培养政策。既要重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中、青年中医人才的培养,还要保证中医教育培训工作在基层/社区的普及。对于每种类型的人才培养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使整个体系各层次人员呈金字塔形分布,才能维系其稳定性。
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真正的科学培养,需要举政府之力进行全面的规划、建设。为了让佛山中医药从业人员有荣誉感、使命感,将佛山打造成为中医药人才聚集度高的一个城市,擦亮佛山中医药强市的重要招牌,笔者认为有几项重点工作要进行:
一是要加大对年轻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围绕全国、全省、全市名医的目标来培养人才。随着培养工程实施效果的逐步展示,一批批各级人才茁壮成长,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态势,不断加盟国家级/省级等中医药人才摇篮。在这个人才成长的推进过程中,会诞生出一大批老中青的知名中医药人才。
二是要培养或引进研究型中医药人才。目前,全国重大中医药科研项目成果落地佛山者不多,如解决临床重大需求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多中心中医药项目的牵头研究、国际临床试验中医药项目注册研究等。科研成果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任务比较重,使得临床医生在研究方面的质量、深度、广度、延续性都受到了影响。毕竟,要搞中医学科研是需要下沉下来,从古代经典与现代结合进行研究的,需要花很多功夫的。此外,中医和西医的学科体系不一样,要懂中医药的规律和方法来进行研究,那么就要专门培养一类研究型的人才,负责做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这类人才要围绕佛山临床、产业所需要的问题来长久坚持下去。
三是中医药人才教学相长。老师在承担教学任务过程中,要有很渊博的知识,然后才能教学生。这对于承担教学任务的这一批中医药人才也是一个促进作用,这种教学相长除继续强化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外,还要挖掘中医药本科教育资源。
四是要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以学科或产业带头人为对象,懂得中医药发展运行内涵,善于发现中医药行业的短板与不足,聚医、教、研、管理为一体,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力争成为中医药行业领军人才——“岐黄学者”。
为打造中医药人才聚集高地,佛山将进一步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佛山医疗卫生机构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高校科研合作机制,制定出台《佛山市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训工作方案》《佛山市中医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方案》等。笔者认为,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并落在实处,将会给佛山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带来重大变革。让真正想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才有“铁打的营盘”,有干事业的天地,培养的人才既要留得住,还要让他们更加有斗志,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力,为佛山中医药事业奋发图强。
(作者系广东省名中医、首届佛山名医、佛山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