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 衣
今古齐观
■田东江
前几日看“学习强国”,见到一条“江苏非遗:传承蓑衣技艺,匠心编织乡愁”的消息,介绍的是新沂蓑衣。蓑衣,稍微有点儿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这阕《渔歌子》脍炙人口,对蓑衣的功能也有明确的表达:戴上草帽,穿上蓑衣,雨下你的,我可以不在乎。新沂是徐州的下辖市,前几年,新沂蓑衣编织技艺便入选了省级非遗。查资料,新沂蓑衣的特点,是能够用茅草编织出种种美妙的几何图案,既可以当雨衣又可以当席被。
蓑衣的历史相当悠久。《诗·小雅·无羊》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毛苌注云:“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何,通“荷”,担负,此处引申为披戴。可能蓑衣之问世,就是为了防雨。《山海经·西山经》云,三危山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 (彳+敖) (彳+因)”。郭璞注曰:“蓑,避雨之衣也。音梭。”刘禹锡贬谪连州时某日见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紵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蓑衣在从前是一个普遍存在,相当多的省市非遗项目中,都可以觅到它的身影。
蓑衣的用料,自然是就地取材。新沂用的是茅草、高粱叶裤等,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广东用油葵。概有谚曰:“油葵蓑,蒲葵笠。朝出风干,暮归雨湿。”又有谚曰:“只卖叶,休卖花。花贫叶富,二葵成家。”广州竹枝词亦云“参差叶尾作蓑篷”,说的则是蒲葵,“篷形方,大三尺许,以施于背遮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宝玉来看望黛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一瞧不觉笑了:“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接着,“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猬似的。’”可惜曹雪芹没有就势交待一下用的究竟是什么草,只借宝玉之口说是北静王送的,“他闲了下雨时在家里也是这样。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句)“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禛句)宝玉披蓑戴笠,黛玉视之为渔翁,固然是在调侃,却正从现实中来。前人言及蓑笠,大抵皆要捎带渔翁,反之亦然。近世袁世凯被罢官那段时间,回到老家河南安阳洹上村,意欲“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过所谓赋闲垂钓的生活,便特地装扮成那样:端坐于小舟,戴了顶斗笠,披了件蓑衣。不过众所周知,袁世凯东山再起后,还当了83天洪宪皇帝。
当然,蓑笠装扮并非渔翁的专利,《通典·礼典》便有“道车载朝服,稾车载蓑笠”。道车,朝夕及燕出入之车。朝服,日视朝之服,玄衣素裳也。稾,散也。散车,以田以鄙之车也。簑笠,备雨服也。不过,这属于凶礼之制。《清波杂志》云,李清照“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看起来,李清照真的是标准的小资文青,只是先生跟着受罪不小。《七修类稿》云,元朝著名画家王冕,“少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戴高帽,披绿蓑,着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
“海滨蓑笠叟,驼背曲、鹤形臞。定不是凡人,古来贤哲,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词表明,蓑衣正可以作为一种道具。浏览发现,不少异人都以“蓑衣”名之。《夷坚志》里有刘蓑衣,一云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何麒在茅山上访之,人家还“常时不与士大夫接”呢。一云宋高宗绍兴癸酉(1141),秦昌龄等诣茅山“访刘蓑衣于黑虎洞”,大家在“林间席地饮酒”。《钱塘遗事》里有何蓑衣,宋孝宗时“金人南向,人言汹汹”,便派人向他咨询到底会不会打过来,何蓑衣并不明确答案,只说了两句话:“胡孙拖白不终场,英雄裂土封侯王”,以及“闹啾啾,也须还我一百州”。结果,“中使持归以奏,时人莫谕其旨”,等于白问了。《四朝闻见录》中也有何蓑衣,“颇能道人祸福,至闻于上。上屡遣使问之,皆有异,遂召之至京,亲洒宸翰,扁‘通神庵’”。这个“上”,是宋光宗。孝宗、光宗,也是前后脚的皇帝,那么,这个何蓑衣兴许也是同一个人。《西塘集耆旧续闻》中还有相士赵蓑衣,先“看”出一人能当上更大的官,中了;后又“看”两人“谁先入相”,坏菜了。
《东坡志林》云,范镇邀苏轼搬去许昌,大家当邻居。苏轼说:“许下多公卿,而我蓑衣箬笠,放荡于东坡之上,岂复能事公卿哉?”苏轼当然未必真的蓑衣箬笠,只是表明和那些公卿合不到一起罢了。《鹤林玉露》云:“士岂能长守山林,长亲蓑笠,但居市朝轩冕时,要使山林蓑笠之念不忘,乃为胜耳。”境界就更胜一筹了,你不用扮成那副样子,当官后还想着平民百姓足矣。
时至今日,蓑衣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表征,但是它不该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浓缩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者系南方日报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