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了解中国上古史的一条途径
![]() |
《周易简要》 李镜池 著 李铭建 整理 北京出版社 2020年4月 |
●惟见
《周易》是华夏民族文化元典,儒家十三经,道家三玄,都以之为首席。然而,名声是误解的总和。被易学流量吸引,为了各自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人,都号称代表易学。
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要》,载有孔子的易学,所谓“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意思是卦象对应天文,易学实为历法。天文历法的运作模式,是可观测的,周期性的,春夏秋冬的循环天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孔子明言,“不占而已矣”,因为“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变,此谓易道”。
然而,随着科学进步,易学所反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已不再成为现代人认知和想象世界的底层逻辑。只有龙头老大的位置,因为历史记录的留存而延续下来。
若除去这些过时的意义,《周易》在今天还剩下什么?这才是问题所在。由于《周易》的文本都是卜筮之辞,历史背景与殷虚卜辞的上古时代相符。然而卜辞是未经整理的零散出土物,仅有其时代一体,《周易》则是卜筮官编集而成的有组织的书,是对时代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可谓具体而微。以此,若想全面了解中国上古史,离了《周易》,就是不成立的。
李镜池的《周易》研究,走的即是这一路径。他循着“古史辨”派的史学方法,结合训诂及历史背景考察,试图还原《周易》文本背后的原始文化气氛。《周易探源》与《周易通义》,是其学术代表作,而新近整理出版的《周易简要》一书,则是李镜池为向普通读者传递他研易心得的主要部分,由博返约的成果。书由四部分组成,《周易解谜》是简明的易学导论,李镜池的易学说些什么,又以什么方式来说,此篇用最通俗的语言提要钩玄。《周易简义》是“通义”一书简编,字数为原书三分之一强,但涵盖全部六十四卦的释读心要。《周易要论》,涉及《周易》的名义、编著年代、组织体系、内容、文字训诂、经传等核心问题,跳出“十翼”窠臼,一空依傍地疏通易学大旨。《周易要例》,是卦爻辞体例,不明文本体例,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真相就会在断章取义下隐而不彰。
《周易》的辞句简洁,用字又多假借,文字看上去浅易,实际上很不好解。只有在把握了全书组织体系的前提下,许多难以明白的话,才能迎刃而解。李镜池举例,如“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就是得,羞就是珍馐,意思是打猎不是经常能得到食物,别人送给你珍馐,这是上古畋猎的日常生活。孔子生于《周易》作者后二百年,古时候的生活场景早已不存,于是解释德为道德,羞为羞耻,讲做事要有恒心。在文字训诂上,孔子就没有懂得本来的意思,他在以自己熟悉的道德观念和泛道德化思维模式猜谜。这正如孔子将“夔一足”的神话故事解读为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周易》中农业、商旅、战争、婚姻家庭、政治、行为修养等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史料,在抽象的变形中荡然无存,又因为这种抽象变形的断章取义难以完全熨帖,后人遂在孔子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让文本玄之又玄。
像“乾”“坤”二卦,若依李镜池《周易简要》的说法,乾借为斡,斡为北斗星。因为古人以为北斗是天的枢纽,天是随着北斗而转,故以斡代表天。爻辞里的龙,并非神话中的某种生物,而是龙星,又称大火星,即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根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冯时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的考证,甲骨卜辞、金文中的“龙”字字形,本就取象于苍龙七宿诸星的连缀。《说文》中解释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就是苍龙七宿不同季节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潜龙”是秋分后的龙,“飞龙在天”是春分后的龙。从《诗经·七月》也可看出,观察龙星以判断季节轮换,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和我们现在看电子日历一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乾”卦爻辞龙星显现的五种位置,卜者认为是天对自己有所启示,故而有占。卦辞“元亨,利贞”,是卜筮所得的吉兆;“勿用”“有悔”,是卜筮所得的凶兆。勿用就是不利,有悔意为倒霉,元亨犹言大吉,利贞利于贞卜,这是占卜的专门术语。前人把它读作“元、亨、利、贞”,把“贞”字解为正,一字一读,引申为“四德”,完全是断章取义。《说文》早就说过,“贞,卜问也”。“坤”卦说的则是有关大地的物质生活。“牝马”关乎农牧生产,“安贞”关乎安居生活。“先迷,后得主”关乎远行商旅。虽很粗浅,但对古人言,总算是来之不易的知识总结。
用这样的方式阐释《周易》,目的在说明《周易》并不是什么神秘不可理解的“谜”书,而实在是中国古代社会史、哲学史的宝贵史料。如果我们愿意尊重历史尊重考古向我们呈现的眼见为实,再找到《周易》的组织体例,在这两个基础上建立研究的大厦,就可以揭破所谓不可解的谜,而且认识到它的真价值。如果观点方法不正确,那就永远不能理解。无论怎样去猜这个谜,说得怎样奥妙,只能是曲解误解,把它的真义完全抛掉,换成后人臆想的破砖烂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