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 佛山制造如何突破成长上限?
![]() |
方太集团实验室。 受访企业供图 |
浙江宁波市,方太集团(下称“方太”)总部展厅内,近500张发明专利证书一字排开,铺出一面超过5米长的专利墙。作为国产品牌中以贵著称的厨电企业,方太集团拥有业内最大专利池,其围绕产品的各类专利超3000项,企业成功地把传统厨电变身创新产物。
这得益于方太在创业之初定下的小目标:要做行业第一个国产高端品牌。在这样的目标牵引下,方太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业内首个销售突破百亿元的厨电企业。而就在宣布百亿元销售业绩之际,方太创始人茅忠群再立下一个新目标:要成为伟大的千亿级企业。
不断进阶的雄心,不断突破的上限。方太正是长三角中拥有雄心壮志的头部企业代表。这批企业以敢闯敢想的目标管理方式,牵引着企业突破成长上限,傲立行业潮头。
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正在长三角涌现。不久前,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榜单显示,在上榜企业数量上,浙江省与江苏省以96家和90家分列全国第一、第二,而广东省则以58家上榜企业数量位列第三。
同为草根经济起家,一大批长三角企业正凭借对“雄心”的管理,在做大做强的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叶洁纯 林东云
特约记者 尚双鹤
统筹:叶洁纯
“小”雄心 “大”引力
百亿企业数量的多寡,正在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之一。这方面,长三角的优势凸显。
宁波,与佛山一样同为GDP突破万亿的制造业大市。数据显示,宁波去年百亿企业已达40家,而佛山有22家。分析这批从小企业再到雄踞一方的宁波百亿企业,他们的发展大多起步于一个“小目标”。
公牛集团(下称“公牛”)正是其中一家来自宁波的百亿企业。
在开关插座界,公牛是绝对的王者。在其所涉足的四大品类即转换器、开关、LED照明以及数码精品中,公牛的转换器与墙壁开关销量均雄踞全国第一。其中公牛墙壁开关的国内销量更是排名第二的西门子的三倍。数据显示,去年公牛销售额突破百亿元。但在资本市场,这家销售百亿的企业市值已突破千亿。
作为细分领域的绝对冠军,公牛的成长起点正在于一个比同行领先一步的目标:要做用不坏的插座。
1995年,国产插座大多一用就坏。彼时,国产插座普遍采用易拉罐铁皮堆叠做成导电铜条,产品的返修率极高。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同年,已当上高级工程师的阮立平选择离开杭州研究所。他与弟弟凑足了两万元,公司取名借鉴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美国芝加哥篮球队“公牛”后,开启了创业之路。
与同行不同,朝着“要做用不坏的插座”的目标,阮氏兄弟所生产的插座成本比一般的插座高了足足两倍。即使是这样,依然有大批寻找好插座的客户主动上门。
而后恰逢国内大举查处假货,以质量闻名的公牛插座成了业内为数不多,被允许进入杭州百货大楼销售的产品。在此后,仅用11年的时间,公牛的插座便成长为业内绝对的销量冠军。
以小目标牵动大发展,同样地处宁波慈溪市的方太也有着类似的成长故事。
1996年,从交大毕业回来的茅忠群在寻求创业方向时,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当时国内的高端家电,几乎清一色洋品牌。相比之下,国产家电集中在低端市场。茅忠群当时就坚定一个目标:要做就做高端品牌。
在这样的“另类”想法之下,方太由此而生。作为一家从起步即锁定高端市场的企业,方太区别于同行的起步不走低端市场的定位,让他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把一个传统的厨电变身为高科技的产物。
比如同样是抽油烟机,方太研发人员在3年的时间内,炒了接近1000斤辣椒,最终研发出不跑烟的“风魔方”抽油烟机,破解厨房油烟加剧家庭主妇肺癌风险问题。
凭着创新,方太不仅成为业内首家突破百亿元的厨电企业,作为国产厨电品牌的方太,也罕见的以贵著称。在不少厨电产品上,方太售价与销量均明显高于外资厨电品牌。
“一开始的雄心不一定很大,可以小一点,但要有一点提前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认为,企业在每个发展阶段的理念、价值观和目标都要稍微超前一点,因为这样才能把企业带往高处。
“野百合也有春天”
如无意外,下周一即9月28日,吉利汽车(下称“吉利”)将迎来其在科创板的首发上会。一旦审议通过,这意味着吉利将击败所有的造车新势力,成为“科创板整车第一股”。
回望吉利的发展之初,难以想象会有今天的高光时刻。
1996年,李书福从摩托车行业跨界而来,进入汽车行业。彼时国内民族汽车仍未真正发展起来,刚起步的吉利汽车以出售仅几万一台的低端汽车为主,在业内乃至消费者眼中,吉利都是最不起眼的车企之一。
但李书福的想法却很大胆。李传海至今都对李书福的敢想敢闯敬佩不已。这是一位如今担任吉利汽车集团研究总院执行副院长的湖北人,自2004年起,他来到吉利工作。而他刚到公司不久,就曾听说李书福早年一次“不切实际”的狂想。
那是2002年,在一次公司内部的中层干部会议上,李书福突然提出:“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当时在场的吉利员工一听,全部感到非常震惊。
“当时吉利连活命都还有困难。”李传海回忆道,彼时距离吉利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才刚刚过去一年。即使已经开始步入了汽车生产的赛道,吉利汽车的起步也仅以造低价车为主,而诞生于1927年的沃尔沃,则是一度能与宝马、奥迪等在车市上分庭抗礼的高端车企。
所有人都以为那是李书福的一句“玩笑”。没有人想到,8年后,即2010年,吉利控股以18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沃尔沃,成为中国第一家汽车跨国公司。
尽管整个并购案从发起再到完成交割都备受争议,但能从福特汽车手中买下沃尔沃本身绝非易事。
李传海认为,这离不开吉利早在2002年时的“敢想”。2007年,李书福发表著名的“宁波宣言”,提出放弃价格战,开始走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李书福本人曾明确表明,这一战略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而准备”。
有意思的是,到了2018年,吉利收购高端汽车品牌奔驰10%的股份,成为奔驰最大股东。但相比当年收购沃尔沃之举,此时市场投来的不再是怀疑的眼光,更多是认可的赞赏。
这源于此时的吉利已成长为民族汽车的标杆。数据显示,近年来吉利汽车稳坐自主品牌的“头把交椅”。根据中汽协统计,2017年—2020年上半年,该公司含“领克”品牌合计销量连续三年居自主品牌首位。
与李书福一样,许多长三角企业家在带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都扮演着如同梦想家一样的角色。他们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目标背后,是企业以开放的思维,打破发展边界,不再自我设限的表现。
崔根良,亨通集团创始人。在创业之初,他便提出了“用多大范围的人才就能成就多大范围的公司”,并在此后坚持“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其所创立的亨通集团如今已是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
缪双大,在企业发展之初就敢于“借脑”,他曾“三顾茅庐”打动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原党委书记、厂长曹渊明。后者毅然放弃公职受聘为双良的总工程师,成就当时赫赫有名的“曹渊明现象”,震惊上海,也因此成就了日后孵化了数十个环保领域单打冠军的双良集团。
同样作为江浙企业家代表的马云,他有一句流传广泛的话,有力地诠释着这一群体的敢想敢闯,“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火箭发射的哲学
远大的梦想,不是一蹴而就。而企业的雄心壮志,也并非生来就有。在长三角,很多名冠全球的企业,其发展的雄心如同走台阶一样,一步一升级。
吉利汽车正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去年营收达3300多亿元,利润近142亿元。即使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吉利上半年整体销量仍然位居国内销量第四名。
这家如今称得上中国民族汽车骄傲的企业,其发展正是一个分步走台阶的过程。
自1996年创立至今,吉利已提出了四大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第二个阶段是造每一个人买得起的好车,第三个阶段是造每个人都买得起的精品车,第四个阶段则是向智能电动出行科技公司转型。
这个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正是企业在不同的时代设置不同的发展目标,通过不断整合新的资源与自有优势资源,进而形成新的生产力,创造新价值。
从一开始造老百姓能买得起的车,再到后面造“好车”“精品”,吉利不断延伸的目标链条,实际上也是企业目标不断走台阶的过程。这些一级一级上升的目标,不断牵引着吉利往前走,也让企业的雄心越来越“大”。
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法尔胜”)也是如此。走进该公司的江阴总部展厅内,挂着许多幅世界知名大桥的照片,韩国的仁川大桥、土耳其的伊兹米特大桥、东莞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而这些大桥上的缆索都来自于法尔胜。
数据显示,目前法尔胜的桥梁缆索已应用于海内外近1000座大型桥梁,主跨位列世界前10位的悬索桥和斜拉桥中分别有7座和6座使用了法尔胜的缆索。
很难想象,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尔胜,建厂之初只是一家生产麻绳的手工作坊。但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法尔胜演绎了绳上传奇,实现了从造麻绳、造钢绳再到造光绳的三次转型。
每一次转型都是法尔胜雄心“再扩容”的过程。以法尔胜从搓麻绳到制钢绳的第一次飞跃为例,早年,法尔胜创始人周建松在深感“做麻绳累死也就赚那么多”后,开始学习钢丝绳的制造工艺。1978年,周建松无意中了解到一种名为胶带钢丝绳的产品,被大量使用在码头、矿上运输中,但由于该产品技术含量高,全部依赖进口。
当时法尔胜还叫江阴钢绳厂,担任副厂长的周建松决定要拼一把,他带着团队远赴山东学习,并在此后采取土法上马造设备,开发出第一条能替代进口产品的胶带用镀锌钢丝绳。
一个县城小厂自主开发出替代进口的产品,引发各方关注。这次事件成为了法尔胜日后崛起的分水岭,也让法尔胜有了更大的雄心去开展自主创新。此后法尔胜又研发出了替代进口的多种金属制品。
每一个阶段的转型,都在支撑下一个更高阶段的飞跃。如今,法尔胜已成为了中国500强企业。
周其仁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分段式的企业家精神”。在他看来,成就一个百亿乃至千亿企业的背后,企业的雄心壮志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就像火箭一样,必须采取分级推送的方式,即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目标,一级一级地推送,像走台阶式一样。
“企业的雄心要像多级火箭,一级烧完再来一级,这样才能把你推到更远的地方。”周其仁说。
■企业案例
法尔胜:
三次转型铸造中国“绳”传奇
作为全球知名的桥梁缆索制造企业的掌门人,周江有一个习惯,每经过一座桥,他都会下意识找人问:这座桥是不是我们提供的缆索?
周江有很大概率会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因为法尔胜泓昇集团(下称“法尔胜”)的桥梁缆索至今已应用在海内外超过1000座大型桥梁上。从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到连接欧亚两大洲的土耳其博斯普鲁斯大桥,这些“超级工程”上都有“法尔胜制造”的印记。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如今的绳缆巨擘,昔日只是长江边上一家搓麻绳的小作坊。50年来,两代法尔胜人始终在一根“绳子”上做文章,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三次转型演绎出中国制造的传奇式创新路径。
从“搓麻绳”到“制钢绳”
今年7月1日,历时6年建设的公铁合建跨江桥梁——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正式通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桥上432根斜拉索正是产自法尔胜。
当车辆飞驰在桥梁上,人们看到这些如同“琴弦”般的斜拉索时,大概不会想到,它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6年前一根捕鱼用的麻绳。
时间倒回20世纪60年代,坐落于长江边上的江苏江阴市,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但捕鱼业很发达。1964年,几个复员军人在江阴创办了一家“制绳生产合作社”,专门生产捕鱼用的麻绳。次年,合作社来了一个高中生,他就是日后一手创办了法尔胜的周建松。
没过几年,渔船开始抛弃麻绳使用更耐用的钢丝绳。摆在制绳作坊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改弦易辙。这家制绳作坊选择了后者。1967年,周建松与同事前往无锡钢丝绳厂学习钢丝绳制造工艺,并买回一批旧设备。
1969年,制绳作坊开始生产钢丝绳,并且改名江阴钢绳厂。从“搓麻绳”到“制钢绳”,这是“法尔胜前传”中的历史性跨越。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周建松不断将“钢绳”的文章做深做透。
1978年,担任江阴钢绳厂副厂长的周建松,带领团队攻克了胶带钢丝绳制造,开发出了第一条能替代进口产品的胶带用镀锌钢丝绳,结束了我国胶带钢丝绳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父子两代延续“千桥梦”
法尔胜的早期发展史,就是一部进口替代史。从胶带钢丝绳开始,法尔胜通过研发创新,接连实现了子午线轮胎用钢帘线、光缆用钢丝绳等高端钢丝绳的进口替代。
从钢丝绳到桥梁缆索,同样是进口替代的故事。1994年,法尔胜参与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悬索大桥——虎门大桥,结束了国内大桥钢丝依赖进口的历史,但是当时虎门大桥的缆索仍然是国外企业垄断。
在参建虎门大桥后,周建松便矢志要研制桥梁缆索,打破国际垄断。1998年,周建松带领技术团队研制出第一根斜拉索,接着又研发出悬索桥缆索。这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实现了用民族品牌替代进口钢缆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高薪引进桥梁专家,法尔胜在大桥缆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全球瞩目的技术突破,法尔胜开始从技术追赶走向技术引领,其成功实践,也开启了“中国造”大桥缆索风靡世界的进程。
2008年,当周江从父亲手里接过法尔胜的“交接棒”的时候,他心中有一个“千桥梦”——要把法尔胜的缆索应用在世界上超过1000座大型桥梁上。朝着这个梦想,周江在桥梁缆索上追求极致的创新。
“我们大桥缆索强度从1360MPa(兆帕),一直做到2000MPa。”周江说,不久前通车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由于上下两层通车设计,要求斜拉索达到2000MPa,由于难度太大,有国外企业主动放弃。法尔胜与上游特钢厂一起攻关,最终成功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斜拉索。
如今,周江的“千桥梦”已经达成,法尔胜在国际钢丝绳和缆索领域也占据了巅峰话语权。自2010年起,法尔胜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钢丝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开始引导国际标准修订,悬索桥缆索的国际标准正是由法尔胜制定。周江透露,法尔胜正在牵头制定斜拉索的国际标准。
打破垄断再战“光绳”
在钢缆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后,法尔胜开始向另一个国内产业空白点——光通信领域发起冲击。
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了解到国内自行研制的光纤需要配套开发光缆用钢丝后,法尔胜便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成功开发了高质量的光缆用钢丝、钢丝绳,为我国顺利铺设第一根光缆主干线提供了可靠的骨架材料。
也正是在为光缆配套钢丝的过程中,法尔胜意识到光通信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1999年,法尔胜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拥有了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法尔胜,决定再度跨界,进军光纤光缆行业。
当时,中国的光纤生产企业大多是从电缆企业转型而来,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但是在光纤生产的核心技术,即光纤预制棒的制造上,仍然受制于少数跨国公司。这一技术垄断也制约着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发展。
从“钢绳”转型而来的法尔胜决定在光纤预制棒实现突破,邀请了“光纤之父”、诺贝尔奖得主高锟担任光纤集团董事。光纤预制棒的研发难度极大,法尔胜耗费了8年时间,直至2009年,终于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成功做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预制棒。
由于以法尔胜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大幅度增加了我国在国际光通信领域竞争中的实力和话语权,光纤预制棒、光纤等产品价格的长期国际垄断坚冰被一举击破,为我国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世界上最粗的‘钢丝’和最细的‘钢丝’我们都能做,最细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还有看得见、看不见的‘钢丝’我们都能做,用于切割太阳能硅片的钢丝肉眼看不到。”周江说。
近年来,法尔胜还将传统钢缆与现代光纤相结合,打造具有自感知能力的“智能缆索”,可以实时监控桥梁的状况。在周江看来,桥梁建造的高峰期即将过去,但是国内的大桥维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也是法尔胜下一步转型瞄准的方向。
■佛山观点
我认为做企业一定要有狼性,才能攻城略地。首先,企业老板一定要有狼性,不能太过柔性,遇到困难,撞到“冰”,不要轻易掉头。佛山部分企业老板缺乏狼性,所以打不赢。比如佛山张槎,原来是世界上针织厂最多的地方,但是一些老板赚到钱后,遇到了转型升级,遇到了产品更新,慢慢跟不上了,然后就不干了,干不过就不干了。佛山企业,尤其是老板,还是要有狼性,要带领团队不断攻克难题,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佛山市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总裁刘必胜
我在公牛集团全球最大的开关生产基地看到三个法则:专业和专注,只做第一,走远路。公牛集团的产品是面向家庭为主,一直很专业、专注,而且用“只做第一”的规划去布局未来,然后走远路。我觉得这和我对自己公司的规划挺吻合的,所以当我看到公牛集团都这样去布局的时候,我内心是备受鼓舞的。虽然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要敢想、敢做。我们在长三角看到那么多好企业,都在给我们灌输这种精神——敢想、敢做,我回去以后真的会朝着定下的方向大胆去做。
——佛山市承安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新
不要自己设限。我们现在都在各自的行业、各自的领域经营,给自己设限,很可能成为井底之蛙,提前给自己做好天花板了。要百无禁忌,把我们心中的、思想上的模块打破,更加开放,这样我们对未来行业的判断、对市场的敏锐度、对未来商机的把握可能会更上一个层次。
——盈峰环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邹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