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火而行”的路上 飞控人做了什么?
■链接
“天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8月2日完成第一次中途轨道修正。本次中途轨道修正,距离8月2日第一次中途轨道修正又过去了40多天,这期间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两个距离参数如何理解?
截至9月20日23时,“天问一号”探测器距离地球1916万公里,累计飞行里程达到1.6亿公里,各系统运行状态良好。一个疑问是:为什么飞行里程突破1个亿,可是距离地球才1900多万公里呢?
这是因为“天问一号”在飞向火星的过程中,是沿着一个机动轨道以弧线的形式飞行的,会不断远离地球。但与此同时,地球和火星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绕着太阳公转,呈现出“你走我也走”的状态。所以相对发射时刻的那个地点,“天问一号”的里程数在高速累加,而相对地球的距离则并没有那么快速地拉开,最终呈现出两个不同的距离数。
中途修正要干什么?
9月20日23时,在器地距离约1900万公里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按计划实施地火转移轨道第二次中途修正控制,固定开机时长约20秒,经过试喷确认发动机目前状况良好。
在“天问一号”飞向火星期间,会受到太阳和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一部分行星的引力会对探测器造成干扰,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使其飞行轨迹和速度发生变化。
由于探测器长期处于无动力飞行,微小的位置速度误差会逐渐累积和放大,地面测控系统需要在飞行过程中根据测定轨计算得到的实际飞行轨道和理论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对探测器飞行轨道进行修正,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预定轨道上。
第二次中途修正安排在第一次中途修正和深空机动之间进行,主要是为修正第一次中途修正的残余误差,瞄准理论深空机动点的位置。
第二次中途轨道修正,工作人员对天问一号的4台120N发动机做了开机点火的操作,既修正轨道,又测试发动机的状态。他们采用的是第二次中途修正与深空机动联合优化控制的轨控策略,综合考虑发动机最小开机时长、深空机动控制量和标称近火点参数,计算出修正的控制参数。
在第二次中途轨道修正期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还将根据轨道计算日器地(太阳—探测器—地球)夹角。在轨控结束后,为保证高增益定向天线对地通信,会精确调整探测器姿态,保证对地测控通信。
目前,“天问一号”仍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严密测控之下稳定飞行,即将突破自己2亿公里的里程数,地面守护它的飞控人也将始终如一,确保“天问一号”平稳健康。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王诗堃
通讯员 李潇帆 宋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