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何以成为一座幸福之城?
![]() |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前埔临海、环岛路内侧,主体建筑如欲腾飞的大鹏、启航的巨轮,毗邻国际会议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见证着特区的繁荣与发展。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
![]() |
![]() |
扫二维码 看40年发展巨变 |
9月的厦门,凤凰木火红,白鹭翩跹。
1980年第一批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中,厦门是唯一因台而设的经济特区,在祖国统一大业和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40年里,曾经偏僻的海防小城大胆探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如今发展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开放都市,一座高颜值、高素质的幸福之城。
40年,海风海浪依旧澎湃,厦门已经旧貌换新颜。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辛均庆 赵杨
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
厦门原是海防前线的一座小城,经济基础差,1980年GDP仅有6.8亿元,基础设施更为薄弱。“特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建设经验。”83岁的厦门市委原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秀记说。
厦门特区建设的第一个10年,主要是抓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其中,重点建设了三个“港”——海港、空港、信息港。
“没有厦门机场,就没有厦门经济特区。”原厦门高崎机场只有一条1200米长的土跑道。机场扩建刻不容缓,但资金从哪里来?
经过艰辛努力,厦门机场建设最终争取到科威特方面约相当于2200万美元的低息贷款作为建设资金。厦门也由此在全国首开举外债搞建设的先例。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初创阶段,向多方筹措的资金近13亿元。
厦门翔业集团副总经理、元翔空港集团董事长汪晓林回忆,1983年10月22日,厦门机场正式通航。2019年,厦门旅客吞吐量约2741万人次,日均起降约528架次,是目前全国单跑道起降架次最高的机场,位列全球机场百强。
1985年11月,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商业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成立。“它的成立,打破了中国单一国有金融体制,有力地证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决心。”厦门国际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晓健说。自此,厦门的金融体制逐步走出计划经济的羁绊,成为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力支撑。
厦门机场的建设与厦门国际银行的成立,是厦门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在特区初创阶段,厦门以“杀出一条血路”的非凡勇气,当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开路先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推出一系列创新探索,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成立首家金融同业公会;率先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率先进行“利税分流”改革;率先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率先成立首批合伙律师事务所等等;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
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
9月20日,第十二届海峡论坛大会在厦门成功举行。当天下午,厦门市举办了与台商台企座谈会,15个台资台企项目签约落户厦门,总投资103亿元。
厦门特区因台而设,在与台湾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上,发挥着独特作用。
1984年,台商高新平在新加坡找上厦门访问团,投资30万美元,开始了“三德兴”在厦门的创业,并发展成知名企业,他也被称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台商。40年里,大批台商台胞,以厦门为抵达大陆的首站,投资兴业。1989年起,国务院批准厦门市所辖的海沧、杏林、集美设立台商投资区。
据当时的统计,1990年以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台资企业集中在厦门,到大陆的台湾人有80%是从厦门开始“登陆”的。2001年开通的厦金航线,是一个历史性突破,被誉为两岸民众往来的“黄金通道”;两岸“大三通”开启后,厦门水到渠成被列为两岸包机直航点、海上直航口岸、率先实现“大三通”的口岸之一。
40年来,厦门进行了许多探路性、试验性、开拓性的实践,通过大胆试大胆闯,成功创造诸多“第一”“首次”“率先”:率先制定实施了全国首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市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率先实行台胞“落地签证”和“落地签注”政策;创办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和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首开厦门与台湾高雄试点直航等等。
近年来,厦门全面推进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和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出诸多举措:开辟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创客基地,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动台湾商品经中欧(厦门)班列出口,率先开展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率先启动两岸海运快件业务和跨境电商“监管互认”试点,率先出台大陆首个地方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政策……如今,台湾是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场;经厦门口岸往返两岸的旅客占两岸直接往来总量约1/4。
截至2020年6月,厦门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060个,合同使用台资181.2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116亿美元。
连续五年夺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近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区)名单公布。自2005年首批评选,厦门已连续摘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正力争“六连冠”。
40年来,厦门特区建设始终坚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厦门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就是《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
厦门筼筜湖的治理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案例。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上世纪70年代修堤围海造田,导致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1988年,厦门打响筼筜湖综合治理的硬仗。经过四期的综合整治,曾经的臭水湖,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翱翔,是厦门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
多年来,厦门在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中形成的众多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高度评价厦门的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并将其作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广示范。
在生活垃圾分类、小流域综合治理、“多规合一”、空气治理、绿色金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厦门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出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半城湖海半城绿。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2017年厦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18%,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一。居民步行15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公园。
2019年,厦门生态文明指数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一,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厦门的绿色发展,全球瞩目。
厦门制定了鼓浪屿—万石山片区总体规划,摸清了包括鼓浪屿在内的厦门风景名胜区的家底。2017年7月8日,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率先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对城乡贫困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等,并补助生活费;率先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形成了保障性住房的“厦门蓝本”……不断释放的民生红利,大大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厦门,不愧是一座幸福之城。
“经济特区建立40年启示录”深调研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