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的历史画卷中感受广府文化
![]() |
作者阿菩。 |
![]() |
《十三行》书封。 |
文:江冰
■名片
江冰:作者为著名文艺评论家、广东财经大学教授。著有《文学评论的阐释》《中华服饰文化》《二十世纪大飞跃》《浪漫与悲凉的人生》《青春的仪式》等专著,主笔策划《共和国之魂》等电视专题片,发表论文、评论200余篇,散文随笔逾百篇。
一支笔搅动西关十三行,一张嘴道出粤人商道经。长篇历史小说《十三行 第一部 崛起》(花城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意外惊喜,意外突破,意外收获!造势、商道、本土,实乃广东本土文学重要收获,也是近年来读到的广东最好的作品之一。深得岭南精神,拥有广州气场。我用三个关键词评论阿菩的这部新著。
关键词一
造势
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与传统“说书”、粤语的“讲古”渊源颇深,一脉相承。作家阿菩深得传统之奥妙,擅长借势造势,此乃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首先,他在作品里设了一个局,一个大险局,险象环生,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如何把控大局构成与走向,既挑战作家本人的想象力,亦考验作家对商战的熟悉与谋划。同时,也挑战读者的智力。读《十三行》有一种智商情商上的快感,你无法嘲笑作家的迂腐与单纯;又有读悬疑小说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愉悦。也许,阿菩网络写作经历,让他深知读者与市场之不可轻慢待之。因此,他的作品远远超越了一般作家自恋抒情、无视读者、信马由缰,失去节奏的庸常。
比如,第十四章《永定河的水》,轰轰烈烈的开场大起大落之后,军师周怡锦与吴家三少吴承鉴有一个对话,议论谁是危机背后的敌人。对话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周道:“能办成这件事情的人,屈指可数,这个敌人是谁?伸个手掌,就能确定了。”吴答:“也可能根本没这个人,一切都是巧合。我们瞎想。”由此,让吴高出一筹,心有城府。表面波澜不惊,私下开始设局试探。作家对人物的刻画,于全篇作品中可谓处心积虑,讲究力度把握、尺寸拿捏;看似漫不经心点到为止,其实藏而不露深流潜伏;幽暗处滋生阴风,微澜处积蓄波澜。细节与情节,在此构成最为和谐的亲密关系。
阿菩“选势”绝不限于一城一地,善于揽天下风云,借中华局势。清朝历史背景历历在目:天子南库、贪官和坤、士林清流、高层博弈。十三行保商,仅是走卒;虽富可敌国,亦为棋子。获此天下大势,商战各方力量角逐,方能势能强劲,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恰恰因为跌宕起伏之雄浑背景而非柔弱纤细枝蔓摇曳,使得作家阿菩的发力,可以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从而于无声处听惊雷,逆流扬帆逆袭翻盘。
由此可见,作家深知传统小说兵法,登堂入室,获取奥秘,既烂熟于心,又挥洒自如。
关键词二
商道
韩剧流行的2000年前后,曾有韩国小说《商道》热卖。其中主人公对人物命运有一比喻印象深刻:权名利三足鼎立,世上人物只可取其一,当权者不可名利,名人也不近权利,而商人求利却不可弄权求名。三只可取一,为之商道。
香港也曾有梁凤仪的财经小说行销大陆,但大陆文坛类似商战小说远不如官场小说盛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尤其恐惧海洋贸易,总是感觉海岸线存在不可控之风险。1757年“片帆不得入海”即是极致表现。
广州“一口通商”,“十三行”盛极一时。因此,如何与岭南商道与广东人重商务实精神沟通,如何体现广东“离中原很远,离大海很近”的地域个性?换言之,如何讲述在商言商之“商道”是一个难题,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从小说艺术传达到地域商业传统均有难度。
阿菩以历史硕士出身,巧妙地从史料中找到历史现场氛围;以文艺学博士出身,适度地学会从文化精神高度去把握分寸;加之网络作家入行,知晓读者与市场需求;更为要紧的是作者本土出身,广东人且是岭南最重传统的潮汕人,原籍福建,1981年生人,从小打骨子里浸润商业传统,了解重商务实广东个性……“四个出身”成就了“一张嘴讲述岭南商道”,虽未出神入化,却亦了如指掌,胸有成竹。
设全局造大势,推出商道;求赢利求品牌求信誉商业行为,与不卑不亢人格,与清朝满汉矛盾中自保求生之本能,几个关系把握拿捏,分寸得当。在投靠两广总督汉人集团,还是臣服满人朝廷之间作出选择,已然超越商战而抵达商业伦理层面,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第四十章《论商》表达商道精彩而深刻。在前两章的铺垫下,濒临绝境的吴三少出人意料地拒绝了两广总督的帮助,并没有选择成为大清帝国最高层博弈的一枚棋子。他的表达慷慨陈词,几乎言尽商道之使命与境界:吴家是做生意的,商贾在世人眼中乃是贱业;但其中池有国士,如孔夫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说的是奸商。富而好礼,奉行君命,为国聚财。在货中立品,商中立德;他们不止在做买卖,还要做货品;不但要做货品,还要立德业。他反对靠政策垄断致富。
吴三少自信地认为,他们的资本已经进入实业领域,不仅自己求利,而且涉及底层人民,而发展商业就是辅助底层人民。他还将国家以农为本与商业贸易进行比较:一个国家不但要学会做生意,而且要学会制造陶瓷、丝绸、玻璃以及种植茶树,掌握自己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世界各国竞争中,以中华国之利器,取四海之利。如此胸襟,岂不是国士?这样的陈词,以往小说行文中鲜为罕见。可谓掷地有声,十分珍贵。
这亦可视为作家阿菩对中华商业传统的一次正名,对岭南乃至中华沿海地域商业精神的一次张扬。小说有抵抗遗忘的功能,更有重新发现历史审视生活的功能。80后作家阿菩借小说完成了一种使命感,值得充分肯定。亦让此作拥有了纸介主流文学的品质与厚重。
关键词三
本土
《十三行》的本土特色让我尤其欣喜,广东文学、广州文学要发扬光大,突出本土乃有效路径之一。但如何凸显大有讲究,阿菩对此做了有益探索。我看重阿菩的本土身份与经历:潮汕人,祖籍福建,家族亦有由闽入粤东沿海之迁徙经历。于是,作为80后,他的潮汕传统文化背景,他的求学历程与网络写作经历,赋予了他作品的本土背景与特色。
当然,阿菩的好处在于知道克制。“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世事沧桑,人心险恶,危急险峻之时,很难如广东各地一批散文家敝帚自珍般地去铺陈本土文化符合、乡土气息亲切、浓浓乡愁笼罩。但“一根金不换舌头”,可知一杯好酒出处;二两茶叶泡制,可以借势扭转局面;花船簇拥珠江水面,再现清朝白鹅潭盛景;老广州“河北河南”,人烟疏密;粤人民风剽悍,土客械斗激烈;佛山尚武,“吃夜粥”聚众;闽人潮人煮粥,或浓或稀;海盗猖獗,把持海路,均是点点滴滴见出广东本土。
阿菩的克制不但知道点到为止,见好就收,而且精心运用本土元素,不是“嵌入”而是“融入”,既是羊城商人日常生活的水到渠成,更是刻画人物拉动情节的“宝物”。
比如,蔡清华、周贻瑾师徒对酌一段,引出粤省仿制之酒:30年陈的状元红。周举杯抿了一口,即知珍贵好酒乃十三行首富潘家供奉。微妙精细处透露人情世故以及江湖内幕,见出周郎才气与城府均是深不可测。他的师傅由此感叹夏徒才华,一口酒就能道破背后隐秘无数,若得此人为入幕之宾,广州城市即可了如指掌。这样的细节,十足本土元素、羊城特色。既具审美价值与生活情趣,又是“一石三鸟”般交代了周的性格、蔡的意图、十三行的形势。小说家视角与感觉,让人击掌。
然即便如此用心,我仍感不足,本土文化仍然大有发挥空间。宁愿相信,阿菩只是小试锋芒,《十三行》续集还有锦绣文章,还可大展手脚。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包括评论家能否有精彩描述与传达,必须有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为前提。而三少恰恰是这个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奇才,他与大少大哥组合成岭南商人的完整形象:既务实低调坚韧不拔,又灵活变通胸襟宏阔;既受制于中原,又面朝向大海……许久没有在广东本土文学作品中读到如此振奋精神的人物,岭南商人终于傲然崛起!
简而言之,商道与本土——彰显《十三行 第一部 崛起》两个方面的明显突破。前者有意为之,激情迸发;后者克制而为,方兴未艾。也许十年二十年以后,我们方可在广东本土文学进程中确认阿菩这部作品的文学史意义。
■作者简介
阿菩,原名林俊敏,当代知名网络作家。暨南大学史学硕士、文艺学博士。
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作协成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理事会理事,广东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网络作协副主席。代表作(不限已出版)有《山海经密码》《山海经·候人兮猗》《十三行》(网络原名《大清首富》)《大明商歌》《边戎》《网络小说生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