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新气象 援藏新答卷
产业、教育、医疗全面发力,支援工布江达多点开花![]() |
2017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开始牵头谋划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项目,并利用援藏资金开展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摄 |
![]() |
工布江达县朱拉乡四章村,数百米长的观景栈道已经通到湿地公园侧畔。何伟楠 摄 |
■编者按
千里之外,川藏之巅,雪域高原上遍布中山援藏援川人的足迹。
2014年,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统一安排,中山市对口支援(联系)甘孜州的巴塘县、白玉县。2016年,中山的援助力量再上新海拔,中山市正式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这是广东援藏史上海拔最高的受援地。从此,伶仃洋畔的博爱之城与西域高原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携手踏上一段新的征程。
多年来,中山援藏援川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共实施援藏援川项目超过100个,投资近4亿元。截至2019年底,工布江达县7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贫困人口清零;白玉县81个贫困村、2641户12726名贫困群众已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下降至3%以内;巴塘县也通过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国家和省际交叉考核,并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藏区携手奔小康考核中荣获“先进县”称号。
翻过米拉山口,尼洋河与318国道一路并行向东。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东44公里处,巴河镇叮当村的一片河谷地带,规划占地5000余亩的藏猪产业园已现雏形。从小在工布江达长大的藏族姑娘旦增旺姆,已在这里工作两年,在外求学多年后又回到故乡,这种感觉美好又亲切,充满新的憧憬。
工布江达县江达乡唐丁村整饬一新,经过“厕所革命”,村民在家中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冲水式厕所;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内,才旦卓嘎、冲拉等本土医师正跟着来自中山的医疗专家学习,在当地探索开展各种新医疗技术,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家门口就医的选择。
巍巍高原上,藏族群众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在中山市的对口支援下,工布江达县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建设正在迎来全新的气象,中山产业援藏、民生援藏工作正在高原大地交出新答卷。
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回乡就业成藏猪产业园“代言人”
2018年7月底,23岁的藏族姑娘旦增旺姆已经大学毕业一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工布江达县应聘谋得一份工作——藏猪产业园里的行政文员。在此之前,已经走出高原在外求学多年的她,没有想过自己还会回到这片故土。
“藏香猪,我很熟悉,但是为什么还能成为一个产业?当时心里有很多问号。”旦增旺姆介绍,自己从小在工布江达长大。在童年的印象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散养几只藏香猪,但并未发展到规模化养殖的层面,更没有产业化的概念。
实际上,工布江达与藏香猪有着极深的渊源。工布江达藏猪,是青藏高原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下形成的耐寒品种,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呈现出皮薄、瘦肉多、肉质鲜美等特点,肉中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目前,工布江达县的藏猪培育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拥有国家级藏猪原种保护区、藏猪原产地地理标识“双地标”,成为名副其实的“藏猪之乡”。
紧抓这一优质的资源禀赋,2017年,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开始牵头谋划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项目。中山援藏干部深入调研,制定实施《藏香猪产业园规划》,利用援藏资金开展园区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重要项目企业落地。
3年多来,在中山援藏干部的共同推动下,中山已先后投入援建资金3000多万元,建设了藏猪质控中心、藏猪产业园招商服务中心、中国藏猪网等项目。目前,园区一期已入驻企业9家,涵盖藏猪保种育种、养殖、饲料生产、藏猪食品加工、藏猪产品开发、发酵火腿生产等产业领域,一座现代化的藏猪产业园已经雏形初现。
随着藏猪产业园的加快建设,园区招商项目、企业的加速落地,一条围绕藏香猪展开的深加工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完善成形。园区的运营,不仅吸引了旦增旺姆这样的大学生回乡就业,还吸纳了当地农牧民就近务工,同时带动了当地藏香猪规模化养殖,大大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今年,由中山投入援建资金1700多万元建设的屠宰基础设施、冷链物流、牦牛肉加工设施设备三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藏猪产业园的产业链,正在由藏猪食品深加工延展到产品结构更加丰富的农牧特色产品深加工领域。
如今,旦增旺姆已经是西藏先创藏猪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行政部门的一名负责人,但是两年来,她一直在园区兼职着藏猪产业展览馆讲解员的工作。刚入职时的那些疑问,她早已找到答案,向外地客商介绍藏香猪产业发展情况时,她更像是一位专业“代言人”。
小县城走出科技竞赛冠军团队
新学期已至,来自中山市石岐中学的援藏教师刘俊杰最近有点忙,“多线作战”成常态。他是工布江达县中学的数学科负责人,最近正忙着安排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是工布江达县科技教育的带头人,暑期以来,他就一直筹备着今年下半年全县的科普创新竞赛。
如今,工布江达县的中小学都已开设科技教育第二课堂,刮起了一股科技教育热潮,这一切都源于刘俊杰的一次尝试。2019年3月,刘俊杰在工布江达县科普第二课堂的基础上,选拔出6名优秀学生组成机器人竞赛团队。经过数月的刻苦训练,这6名学生突破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拉萨赛区选拔赛,以赛区冠军身份走向全国总决赛。总决赛上,参赛学生次仁玉珍、罗桑云登的《智能酥油机》取得赛事创意作品单元一智能控制(中学组)的第三名(二等奖),这是当年西藏仅有的两个二等奖之一,小小县级中学在全国舞台上迸发出惊人力量,成一时佳话。
“走出去,让我们的学生看世界,向全国的学生展示自己,这是我初步的目标。”说起初衷,刘俊杰声音提高了一些。受到全国赛的激励,工布江达县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技教育课程,课程包括航模和智能机器人等。新学期,刘俊杰计划为课程“加码”,加入编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同时也向更高的舞台进发。
援藏教师的到来,如催化剂般进一步激活了当地教育的发展。在工布江达县,自2016年起,中山教育系统派出2批次15位组团援藏教师开展支教,有效提升了当地的教育质量。2019年全县中考成绩平均提升了61分,初中升高中考入内地西藏班学生数量同比翻了一倍。工布江达县中学2020年中考获内地西藏班录取11人,是2016年的2.75倍,2018年的1.83倍;高中入学率连续4年增长,2020年学生总平均分比2018年提高39.9分,高中入学率和进步率均居林芝市前列。
一方面“引进来”,另一方面“走出去”,工布江达县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中山多家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将中山市以及珠三角沿海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到了雪域高原。
县城医院来了中山专家
在采挖松茸和虫草的旺季,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内显得有些冷清,而在不久前,这里的消化内科几乎每天都人员爆满。“大家都忙着上山去挖松茸和虫草了。”医师王玮说。
由于此前县里缺少专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专业力量,很多群众需到林芝市或更远的拉萨看病。如今,在中山医疗援藏力量的支援下,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消化内科,来自中山的医疗团队让当地群众可以更放心地在家门口接受治疗。
2019年,中山市援藏医疗团队与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联手组建了消化内科这一独立专科,如今,这一专科已成为全县乃至林芝市的“明星”专科,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也因此成为林芝市内首个开设消化内科、内镜诊疗中心并率先开展胃肠镜检查及胃肠镜下相关技术的县级卫生服务中心。
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个“率先”,是通过中山医疗援藏力量的“接力”获得的。从2017年起,中山市启动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中山先后组织2批10人的医疗人才到当地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组织4批10人柔性医疗人才开展对口帮扶。
随着一批批中山专家进驻,当地医疗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年,由吴克松、周良军、吴旺钊三名中山医生组成首批“组团式”医疗队进驻工布江达县,进入工布江达县医院的第18天,医疗队就开展了该县8年来首例胆囊切除手术。2018年,在中山医疗队的帮扶下,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创建了微创中心、制氧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和无痛胃镜中心等。在中山医疗援藏力量支持下,工布江达县还实施了系列县域医疗改革,创建了林芝市首个县域医共体,建成中山人民医院与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中山中医院与工布江达县藏医院两套远程会诊系统,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5月,中山市新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驻工布江达县卫生服务中心,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市博爱医院、市中医院的3位医生从上一批援藏队手中接力,继续在当地开展医疗援藏工作。
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成员、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科长、工布江达县卫健委副主任陈喜炎表示,通过“一对一带教计划”,发挥专家“传帮带”作用,中山在医疗领域持续开展“造血式”援藏,最大的作用是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特写
朱拉河岸建起观景栈道
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村民玉珍的生活,近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每天早上7时起床,挤完牛奶,理好家务,玉珍带着大儿子走出家门。步行10分钟左右,早上8时前,她准时到达坐落在村子中心的仓央精品民宿上班。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她在民宿内完成整理房务的工作。早晚两个工作时段的间隙里,她可以自如地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兼顾家务,喂好家里的牛羊。
今年30岁的玉珍,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里还有妹妹和父亲。她介绍,以前,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采挖松茸、虫草,但每年的采摘季加起来仅有两个多月,收入很微薄,不仅要供养孩子,还要供妹妹读书,家里的经济压力一直比较大。
实际上,结巴村毗邻巴松措,坐拥西藏目前唯一的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近年来,景区旅游业发展蓬勃,村里的家庭旅馆、精品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开了起来,玉珍的生活也迎来转机。2018年5月,仓央民宿成为结巴村里开业的第一家精品民宿,玉珍顺利在这里谋得了一份工作。
“我对这份工作很满意,也很珍惜。”玉珍表示,民宿里的工作并不繁重,工作地点离家很近,不仅可以兼顾家庭,还可以带来一份可观、稳定的收入。随着村里民宿业发展兴旺,像玉珍一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村民也越来越多。
这个旅游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得益于中山援藏工作组的助力。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组长、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介绍,为了引导巴松措景区内的村庄吃上“旅游饭”,中山援藏工作组2018年曾设立创业激励项目,投入援藏资金鼓励引导家庭旅馆向高端业态的精品民宿发展。今年4月,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临时党支部与工布江达县错高乡结巴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中山援藏工作组协助结巴村提升党组织建设水平的同时,还协助结巴村完成了民宿业发展规划,计划争取援藏资金将结巴村打造成全县特色旅游示范村。
结巴村党支部书记索朗巴丹介绍,目前全村家庭旅馆已有41家,其中有3家是精品民宿;去年,结巴村吸引游客1.9万人次,仅住宿一项就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
不仅打造一个特色旅游示范村,还要将示范效应传出去。
何立介绍,工布江达县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除了已经成熟的巴松措景区,还有风光旖旎的朱拉河湿地。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已经启动打造朱拉河国家湿地公园,并将其与巴松措景区联动,形成“大巴松措景区”,以“大景区”建设推动工布江达全域旅游的新探索。截至目前,朱拉河湿地公园项目的“源头工程”已经初现成果,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已经建成。
拉扎雪山积雪融化,朱拉河从此奔腾而下,直奔尼洋河。崭新的观景栈道已经通到朱拉河湿地侧畔,高原山村的小康路也正在越走越宽。
观察
让“中山实践”成为当地发展“催化剂”
作为长期驻扎中山的新闻记者,在走进川藏的10天采访行程中,当接触到中山援藏项目建设中的某个场景,记者常常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西藏工布江达县藏猪产业园,园区一期项目的基础设施正加紧建设,同时园区的招商工作也在有序开展。在此之前,中山援藏干部已经主持编制了藏猪产业园整体规划,引导当地国企先创国投集团实施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打造重大产业平台承载全县产业发展,并主导制定项目管理、产业扶持、代理招商、工作考核等“1+N”招商引资政策,形成全县首套系统性招商引资政策体系。从推动产业援藏的这些具体举措中,都不难发现中山在推动制造业发展、国企改革、招商引资等方面探索的先进经验。
在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小学生在中山支教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机器人编程,让人联想到中山坚持推进的素质教育工程;在朱拉河湿地公园,我们看到中山援藏干部借鉴中山“创5A”和打造全域旅游的探索经验推动“大巴松措”景区建设的努力。
同样,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村,“水磨乡愁”温泉驿站、旅游服务区项目已经完成建设,服务区内的巨型彩绘,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山近年来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建设场景;在白玉县赠科乡,我们在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中,看到了中山创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延伸。
通过中山援藏援川干部这条紧密的纽带,中山在各领域发展方面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正在复制到川藏高原。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配合当地产业政策优化,这些“中山经验”正在雪域阳光下发生新的化学反应,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成新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