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试验田” “白玉”换新颜
优化思路整合资源,破解白玉县地广人稀困局![]() |
白玉县现代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中山市投入援川资金建设了双拱双膜连栋大棚,用于种植金丝皇菊等高原经济作物,带动当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摄 |
![]() |
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是中山参与援建的一所集中寄宿制学校,面向全县农牧区学生提供3000个学位。 何伟楠 摄 |
进入10月,海拔3000多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赠科乡定布村秋意正浓,蓝天白云下,连片的双膜连栋大棚如宝石般镶嵌在绿色大地上。这里是广东中山参与援建的高原雪菊种植“试验田”。从2018年开始,这片高原上的大棚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来源。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决策部署,中山市从2014年起对口支援白玉县,着眼保障民生和扶持产业发展,在雪域高原上不断开辟援川工作“试验田”。
援助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白玉县显著的特点。白玉县辖区总面积10591平方公里,是甘孜面积最大的县之一,但全县仅有人口5.7万人。当地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多数地区为高原高寒山区。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白玉县发展资源较为分散,地区发展步伐一直较为缓慢,白玉也由此成为四川典型的高原经济弱县,还曾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
面对白玉县的发展困局,整合资源、善用资源是中山的破局思路,针对当地人口和发展资源分散的实际,中山积极引入资源,将优质民生服务和产业项目搬到当地人的“家门口”,为当地群众铺设起保障改善民生和增收致富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高原上绽放“致富花”
从白玉县城出发,越野车一路在草原上爬升,经过3个半小时,才到达海拔3300米的赠科乡定布村。赠科乡是白玉县的耕地大乡,拥有大面积的连片土地,具备发展种植业的优良条件。但是囿于交通闭塞,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缓慢,很多村民没有能力开展专业化种植。半农半牧的赠科乡地区,农区农作物种植仍集中在青稞、土豆、芫根等少数种类上,名优产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类较少,难以形成产业支撑效应。
当地农民坐拥良田却只能满足温饱,这成为中山援川干部“急在心里”的牵挂。
2018年5月,尹健被中山市选派到甘孜,参加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并驻白玉县,挂任白玉县委常委、副县长。“如何让村民利用手里的资源实现增收致富”成为他思考的重点。他频繁下乡到各村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受援地白玉县干部深入对接,协调当地各类资源,谋划通过产业援建项目帮扶村民。经过受援双方共同商议,“白玉县现代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于当年正式确定。
项目要启动,首先需要完成土地流转,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开展项目运作。定布村成为当地开展土地流转的第一块“试验田”。赠科乡定布村党支部书记布绒回忆,当时村民对“土地流转”这个新事物还有所顾虑,中山、白玉两地干部持续耐心地走进定布村,连续3天召开村民大会,向村民宣讲政策、解答疑问,部分村民最终同意开展土地流转。很快,定布村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就增加到37户。
2018年,中山市投入第一批援川资金100万元,在定布村建设了两座双拱双膜连栋大棚,用于种植金丝皇菊等高原经济作物,其中这里种植的云巅雪菊有“茶中贵族”的美誉,市场上中高档礼盒包装的雪菊售价可达每斤44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有望成为当地人们的“致富花”。
2020年,中山市再次投入援川资金140万元建设5座地下储热式日光温室大棚,共2500平方米,将用于种植高原蔬菜等经济作物,进一步丰富项目内容。
村民曲珍一家是最早一批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2018年,她将家里18亩土地中的11亩拿出用于流转经营,其他土地用于口粮种植,夫妻两人则一同到项目基地工作,两人通过土地流转和打工两项一年可以收入3万多元,相比以往大幅增加。高原上办起了农场,如今曲珍和丈夫每天只需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地点,工作、顾家两不误。
“通过土地流转带动项目运营,再以项目运营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中资源要素的良性互动循环,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双赢’效果。”白玉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项目办主任郭小波表示,定布村的土地流转经营“试验”产生了带动效应,2019年,与定布村相邻的扎马村、下比沙村,也开始参加土地流转,参与现代农牧民家庭建设项目运营。截至目前,三个村子土地流转总面积已经近2000亩。
让农牧区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今年9月1日开学日,在白玉县赠科乡牧区度过了暑假,西绕曲珍再次离家,走向县城,到80公里外的白玉县中学开启初中年级的学习和生活。对于西绕曲珍而言,离家求学已不是新鲜事,在赠科乡接受学前教育后,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和周边的孩子一起,到位于县城的白玉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进行全寄宿学习。6年来,她早已习惯没有父母亲人在身边的求学和生活环境。
白玉县赠科乡属于四川甘孜州的高原农牧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学龄儿童开展教学有一定难度。为集中教育资源,让农牧民学龄儿童与城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四川甘孜州在高原农牧区探索发展“幼小一体化”学校与乡镇或县城集中寄宿学校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让大部分牧区低龄儿童在家门口完成学前教育、部分小学教育或小学教育,年龄较大时,再到乡镇或县城集中寄宿就读完成四至九年级的小学和初中教育。
县城的集中寄宿制学校在师资和教育硬件上都比牧区学校有较大提升。在6年的小学学习中,西绕曲珍接触到了电脑、英语、钢琴等课程,而这些教学内容在当地乡村学校少有开展。而在集中学习的激烈竞争下,西绕曲珍学习动力更足。在今年的全县小升初考试中,她获得了全县第68名的成绩,进入县中学的重点教学班。“我希望以后能考上大学,然后回到家乡当一名教师,让家乡更多的孩子学习更多知识。”对于未来,西绕曲珍充满信心。
虽然集中教学效果明显,但大量高原牧区学龄儿童进入县城集中寄宿学校就读,导致县城教育学位压力陡增。白玉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刘兆蓉表示,2019年前,白玉县县城仅有第一、第二完全小学两所学校,学位约4000个,但仍存在近1000个学位缺口。
2019年,中山市援助当地在第二完全小学的基础上,建设白玉县农牧区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项目(即第三完全小学,下称“三完小”)。该校建成后可提供3000个学位,可满足当地组织农牧区学龄儿童到城区集中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目前新校区已基本建设完毕,已有1400多名高原牧区学龄儿童在校就读。
除了增加学位,三完小校区还对饭堂、宿舍、浴室、洗衣房环境进行了提升。如今,校园内建成了楼高四层的校园饭堂,可同时供3000名学生用餐,宿舍配备地暖等设备,学生在寒冬里再不用受冷,居住环境更舒适。
刘兆蓉表示,三完小未来可让更多的农牧区学生到城区享受优质教育,这些年来,在中山的对口支援下,白玉县的教育硬件条件持续优化,一批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得到破解。
群众看病告别“舍近求远”
白玉县城内,白玉县人民医院内正是一片繁忙施工的景象,由中山参与援建的白玉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工程建设内容包括门诊医技、住院部业务用房改扩建、高压氧舱、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地下停车场、包虫病康复治疗中心等。工程完成后,医院的建筑面积将从原来的5000多平方米升级到约2.5万平方米,医院的住院床位也将新增100张。
医院党委书记杨长命对工程充满期待。她表示,工程实施前,白玉县人民医院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许多川藏地区的常见病治疗都无法开展。如由于缺少设备,医院对于当地老年人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束手无策,新生儿疾病治疗也难以开展,就连对一般的因缺氧造成的高原反应治疗,由于没有高压氧舱也无法进行。久而久之,除了感冒发烧等一般疾病,当地人们都倾向于到600多公里外的甘孜州州府康定市甚至到近1000公里外的四川成都就医,遇上危急重症,病人舟车劳顿,治疗之路更为凶险。
为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白玉县于2017年启动了县人民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中山援建力量也积极参与其中。工程预计于今年底建成,建成后,该医院将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县级医疗综合体,服务覆盖县域16个乡镇和周边各县,破解当地老百姓“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除了投入建设资金,中山还在医疗人才和技术支援上进行援助。如今,中山与白玉县建立了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白玉县人民医院每年选派两名医务人员到中山市三级以上医院进修学习。
白玉县卫健局副局长曹峰表示,今后白玉县人民医院还计划与中山市博爱医院进行远程医疗会诊合作,后者将通过远程通信技术,为白玉县人民医院提供急难重症方面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特写
当好高原孩子的引路人
金沙江畔,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区第三完全小学(以下简称“三完小”)14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崭新的校区又再热闹起来。这是中山参与援建的一所集中寄宿制学校,规划设置70个班级,面向全县农牧区学生提供3000个学位,充足的学位可让更多农牧民学龄儿童与城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结束在中山为期近半年的交流学习,该校语文科教师周荣健于今年8月底回到三完小,开启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周荣健是该校第二批远赴中山交流的教师,中山的教育工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也对自己的职业和教学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周荣健出生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市,2010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白玉县从教。从高原走向沿海地区,周荣健接触到许多新知识和新事物。“之前给三年级学生教《画杨桃》的内容,没吃过杨桃,只好看图说话,印象不深。后来在中山第一次吃到杨桃,亲身感受到了杨桃的味道,回来之后教这堂课有不一样的感受。”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中山的近半年时间里,周荣健在教学工作上也尝到了“杨桃”。从去年10月起,他到中山市港口镇中心小学进行交流,中山的教育理念和师生的学习方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的孩子读书刻苦程度不亚于沿海地区。”周荣健进入三完小任教前,曾在白玉县的乡镇小学当过3年教师,他表示,由于身处牧区,一些孩子需要参与放牧等工作,学习的时间就变得更加珍贵,夏天的时候,早上天未亮就可以看到在校道路灯下晨读的学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教育可能是他们走出牧区,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
在白玉县从教的10年里,周荣健见证了在援藏力量下不断变化的办学硬件条件,简陋的木质黑板已更换为电子白板,教室内装上了地暖。虽然硬件条件持续改善,但从中山交流回来后,他更觉得师资很重要。“缺少好的引路人和学习方法,孩子的努力事倍功半。”
从中山学习归来,周荣健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计划,引入阅读分享会,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拓宽学生的视野是第一步。“起码自己先要开阔和提升起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我自己就是大山里面走出来的,我希望成为高原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的动力和引路人。”
观察
山海追梦人的脚步不会停歇
今年10月,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工作前方工作组驻白玉县小组组长尹健迎来53岁生日,他是中山目前参与援藏援川工作驻地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
2014年,广东省按部署对口支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根据广东省统一安排,中山市对口支援(联系)白玉县。2018年,中山市正式选派干部参加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并进驻白玉县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其时,年过半百的尹健毅然报名参与,成为中山进驻四川援助地的先行者。
从出钱不出人,到出钱也出人,只是中山援川工作“面子”上的升级;几年来,发生在大山深处的点滴变化,才是中山援川工作“里子”上的升华。中山市把项目谋划和落地作为开展援川工作的关键,发挥对口支援资金在民生保障和产业扶持方面的重要作用。2014年以来,广东省和中山市已累计向白玉县投入援建资金1.767亿元,实施5大类29个项目。截至目前,白玉县已有24个援建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群众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等情况得到有效缓解;到2019年底,白玉县81个贫困村、2641户12726名贫困群众已达到脱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5%下降至3%以内。2019年7月,白玉县2019年东西部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在四川省年度考核中获优秀等次,广东援建的白玉县三完小项目,被四川省编入了“川浙川粤东西部扶贫协作典型案例”。
中山援藏援川工作几年的探索,验证了一个道理:对口支援,并非东部向西部城市的单向赠与,而是同胞间的协同共进。随着对口援藏援川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山与受援地区群众之间的交流交往愈加亲密,经济社会发展上的互补互助更加契合;随着对口援藏援川工作领域在拓宽,内涵在丰富,质量在提升,援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关系,也在从单向援助转向互利共赢。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山海追梦人在征程上从未迟疑和停歇。
川藏之巅、伶仃之畔,他们抱团作战、合力攻坚,携手奋进、共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