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连通 缩小教育差距的新方法
![]() |
布拖县石咀小学的学生在上课。今年以来,该校全面开展“互联网+”教育。 田人心 摄 |
![]() |
四川西南边缘,金沙江畔,群山深处传来朗朗读书声。石咀小学教师马玉婷正熟练地用手机连上全国名师课件,展示到电视机屏幕上,让学生直接享受到发达地区的教学资源。
这个平常的信息化教学场景,已经成为凉山州布拖县教育突围的“利器”。布拖地处凉山州东南部,距离州府西昌超过100公里,与云南隔江相望。
2016年以前,布拖不通国道和省道,资源一度“出不去、进不来”。近几年,借助“互联网+”,布拖县在教育领域快速打通与外界的联系通道,链接全国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不用走出大山就能接受现代化教育。
●南方日报记者 罗湛贤
张培发 王芃琹 林洛峰
打开世界
上午8时许,距离正式上课还有将近一小时,学生们已早早来到课室,他们的眼睛一直盯着老师马玉婷的手机,盼望着老师把课文、动画投映在课室电视大屏幕上。
马玉婷所在的石咀小学位于拖觉镇,距离布拖县城约20分钟车程。在周边破落土房包围下,石咀小学整齐划一的校舍已是最好的建筑,承担着邻近5个村落的小孩就读任务。
“这里的学生很渴望学习,但教育条件的落后制约了他们的成长。”大专毕业后,马玉婷自愿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返乡执教。“家乡很缺乏老师,我希望能帮助孩子们上学圆梦。”
佛山支教老师曹本华对此深有感触。两年前,他从佛山九小来到布拖支教,感觉仿佛回到30年前湖南老家:全县师资严重短缺,很多学校只能保证最基本的语文、数学教学,教学手段也非常原始,主要依靠粉笔、黑板和课本。
曹本华同时是一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专家。有感于布拖教育的落后,他像教育“盗火者”一样,发挥自身在“互联网+”教学上的特长,为当地带来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火种”。
一台手机、一台电视机,看似最普通的设备,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把大山外面的世界带进来,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一年前,当地彝族教师胡秀花还在发愁,如何向学生讲解“新鲜”“嫩绿”等简单而抽象的汉语生词。现在,她通过手机端的希沃白板、美丽乡村公益课堂、微课等资源,再结合实际转化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记忆。
“小屏换大屏”,换出了精彩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布拖教育的新气象。“互联网+”教学模式成为2019年度四川省州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并从最初的6间试点校在全县推广。
今年4月复课后,石咀小学校长陈果自筹资金,给所有课室都安装了一台大电视机。“我们要全面融入‘互联网+’教育的新潮流。”
马玉婷说,在教师的辅助下,石咀小学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学习书法、美术、科学、音乐等以往未接触过的科目。“感谢佛山,让我们的孩子不用走出大山,也能学到各种知识。”
互联网+教学,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
对马玉婷而言,这也是一次自我成长的跨越。现在,通过一块屏幕,她能共享到教育专家的优质课程,与全国先进地区的同行对话交流,站在了职业生涯的新起点。
考虑到布拖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曹本华利用周末时间,在全县掀起了“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大培训,希望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目前已累计培训上万人次。
今年疫情以来,布拖更是接入到佛山禅城的远程支教平台,让教育工作停课不停学,与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师一起通过网络远程研训,共同成长。此外,禅城还采取长期(1年)和短期(6个月或1个月)相结合的柔性帮扶方式,先后组织2名教师进行了1年期的支教,组织7人进行了柔性支教,推动布拖与佛山学校结对。
“这让我们打开了视野,有了一个高规格的成长平台。”胡秀花说。
改善硬件
“要斩断贫穷的隔代相传,根本还是要靠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年轻一代。”佛山统计局副局长,布拖县委常委、副县长蔡明忠说,这几年,佛山对口帮扶布拖,在教育上投入了超7000万元,进一步改善硬件设施建设,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宽敞明亮的教室,取代了曾经的土墙房;坑洼不平的草地,变成了平整的运动场……如今走进布拖,你会发现,当地最漂亮的建筑是一所所学校。
早上6时,即将读初一的阿丽末日萨,历经大概6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了期待已久的新校园——布拖中学。走进学校大门,她马上被崭新的“佛山楼”吸引。这座由佛山捐建的教学楼,将是她新学期的学习场所,可容纳5000名初中生就读。
布拖人对此满怀期待。一直以来,当地学校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且零散地分布在全县30个乡镇。因为交通不便,像阿丽莫日萨这样的乡镇学生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县城来上学。“因为乡下条件艰苦,很多学校留不住老师。”布拖县教体科局基建股负责人黄家玉坦言。
在佛山与凉山的扶贫协作下,布拖的教育正迎来转机。去年以来,从一片沼泽地上兴建,克服了高寒地区施工困难,凉山在建的最大教育园区在布拖县城快速崛起。园区规划用地面积8.6万平方米,囊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能提供8360个学位,是教学楼、综合楼、风雨操场、多功能体育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10多公里外,佛山也为当地的亚河特教学校带来了新希望。
目前,布拖在册残疾儿童有300多人。除了部分学生能随班就读外,不少人因家庭和身体等原因只能辍学在家。
为此,佛山工作组资助了260万元用于亚河特教学校的改造升级。工程建成后,这里将有6间教室、2间宿舍,以及饭堂、教师休息室、篮球场、足球场,可供约90名特殊儿童就读。这令校长何云海颇感欣慰:“接受教育,他们就可以融入社会。”
润物无声
从硬件到软件、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佛山在布拖散播的教育“火种”,正给当地带来润物无声的变化。
受贫穷和观念等因素影响,辍学失学现象一度在布拖十分普遍。但近两年在佛山教育扶贫下,求知的种子已在布拖下一代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石咀小学门前,一条10多里的笔直公路曾入选“四川省十大最美乡村公路”。每天上午,周边村落的学生背着书包结伴而行,为了上学有孩子甚至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无论严寒酷暑、日晒雨淋。
虽然家境贫寒,但没上过学的父母还是坚持让社以么惹各和她的兄弟姐妹上学。13岁的社以么惹各喜欢走在前面,学校已成为她最喜爱的地方。她对知识渴求、对学习的热爱,也开始影响到家人。
看着妹妹上学的背影,只读到小学一年级便辍学在家的阿米么尔杂既羡慕又懊悔,寄望妹妹好好学习,完成她未了的梦想。
在“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动下,布拖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全县上学期期末考平均分提升了6分,其中石咀小学平均分更是大幅提高10多分。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成绩在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也在改善。在乃乌村小学,阿力威呷入学较晚,性格比较害羞,网络美术课开通后,他的美术天赋被激发,得到的表扬越来越多,人也变得自信起来,敢于用普通话和别人交流。
亚河特教学校特教老师王亚丽也感受到明显的变化。在凉山州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亚河特教学校的学生一举获得3枚金牌、5枚银牌和7枚铜牌,并代表凉山参加四川省残疾人运动会。“参赛回来后,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光。”王亚丽说,这个曾因身体残障而导致内向的特殊群体,变得乐观开朗。
接受了教育的洗礼后,自信的孩子们愈发有放眼看世界的冲动。“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去看看外面世界有多大,看看北京天安门。”社以么惹各说。
在佛山的帮助下,布拖的教师率先走出了大山,在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展示大赛中斩获了两个奖项。
蔡明忠说,布拖的落后除了因为交通等客观原因,还受到思想意识、生活及风俗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让当地人接受现代化知识实现自我改变,不仅能助力家乡建设,还能在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对话
佛山市统计局副局长,布拖县委常委、副县长蔡明忠:
抓好教育,摆脱贫穷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经过半年“天天跑工地”的苦干冲刺,蔡明忠啃下了安全住房建设等“硬骨头”,让贫困户住上了新房。
蔡明忠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佛山干部。两年多前,他跨越1700多公里,到大凉山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投身布拖脱贫攻坚一线。
针对布拖贫困发生率高的痛点,蔡明忠带领工作组兴产业、抓教育、建新房、促就业,开展立体的精准帮扶,实实在在解决当地群众迫切面临的困难。
南方日报:到布拖之后,你如何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蔡明忠:2018年5月29日来到布拖后,我首先把相关部门及30个乡镇基本都调研走访了一遍,对当地情况进行摸底,发现布拖的脱贫攻坚工作主要存在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教育落后等制约因素。随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目标任务,逐一展开工作。
南方日报:在产业帮扶方面如何为当地“造血”?
蔡明忠: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个难点。布拖是个半农半牧高寒山区县,我刚来布拖时,这里基本没有工业,主要农产品是土豆、荞麦和玉米,畜牧业以养殖鸡、鸭、牛、羊、猪为主,但都比较分散。
近年来,佛山从财政帮扶资金中拨付2600万元支持当地发展产业。经过调研,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帮扶,改变传统的农耕模式,引入现代种养理念,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以点带面带动全县产业经济升级。
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目前我们在补尔乡建设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在拉达乡建立“蔬菜产业融合园”、在特木里镇引入川续断的种植等项目。二是建立现代的畜牧养殖基地。累计投入700多万元,先后在洛作村和补尔乡竹尔苦村建立黑绵羊养殖基地、在特木里镇参与嘉发水产品的养殖、在沙洛乡阿姑村建设现代化的养猪场。三是引入企业落户布拖,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本地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共引导79家广东企业来布拖考察产业合作项目,其中布拖高原马铃薯深加工厂正在修建中。为促进企业引得来、留得住,我们还累计投入1700多万元为布拖园区建设和落地稳产的企业提供奖补。
我们还向布拖的17条村都分别投入30万元,帮助当地发展培育集体经济,以实现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
在布拖,从县主要领导到各部门,到村里、乡里的老百姓越来越认可佛山的帮扶。因为我们的帮扶都很精准,实实在在投入到老乡们迫切所需解决的痛点,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实现新时代彝海结盟的双赢效果。
南方日报:为何把教育扶贫作为帮扶布拖的一大重点?
蔡明忠:要让布拖摆脱贫穷落后,突破口在教育,要从根本上摆脱贫穷愚昧,必须要抓好教育。这几年我们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超过7000万元。在硬件方面,主要加强教育基础建设,在布拖教育园区修建了佛山初中楼,在拖觉镇建设了亚河特教学校,并对拖觉中心校进行了改造。
软件方面,我们采取长期(1年)和短期(6个月或1个月)相结合的柔性帮扶方式,先后组织2名教师进行了1年期的支教,组织7人进行了柔性支教,推动布拖—禅城校际结对4对。同时充分发挥支教老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特长,率先在布拖引入了“互联网+”教育模式,首次让山区的孩子接受现代化远程教育,让布拖的老师共享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全国教育专家的优质资源,当地教育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南方日报:工作组为解决布拖住房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蔡明忠:为了解决布拖彝族老乡的居住问题,从2016年起,工作组共拨付6000多万元,用于安全住房和“三建四改”的建设,先后在乐安乡坡乐村、拖觉镇的亚河村、补尔乡竹尔苦村、拉坡作村以及沙洛乡开展了住房改造和移居新村的建设,解决了701户2734人的住房问题。
今年,因为各种原因,安全住房建设进度严重滞后,成为布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大的难题。自春节返回布拖的半年时间里,我天天都在施工跑。工地缺机械设备、缺材料时,我就当好“设备和建筑材料员”,协调各种机械和材料;当工地管理混乱、组织不力时,我就充当“包工头”,现场组织施工,最终顺利在6月20日达到了搬迁入住条件。
新修或改建后的小洋房功能布局比较合理,有会客室、寝室、厨房、卫生间、储物间,房间外还有院子,每家每户都添置了家具和电器,厨房也用上了煤气,并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目前为止,贫困户基本都搬迁已入驻。通过住房的改善,改变其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质量,进而改变其思想观念,最终改变落后的面貌。
■数读协作
2016年至2020年广东(佛山)援助布拖财政帮扶资金2.33亿元,主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共涉及40个帮扶项目。
近年来,佛山从财政帮扶资金中拨付超2600万元援助布拖发展产业。目前共引导79家广东企业来布拖考察产业合作项目。此外,累计投入超1700万元为布拖园区建设和落地稳产的企业提供奖补。
从2016年起,佛山从财政帮扶资金中共拨付6000多万元,用于安全住房和“三建四改”的建设,解决了701户2734人的住房问题。
为稳定布拖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三年来佛山工作组共投入公益性岗位以及外出务工稳岗就业补贴近2000万元。
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7000万元,主要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援助资金3000万元,用于布拖教育园区初中部修建,目前初中楼主体建设已完工;开展互联网+教育技术的应用培训,累计接受培训达上万人次。
2018年起,佛山先后向布拖的医疗卫生系统投入了404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布拖的医疗基础设施。
2018年以来,佛山向布拖捐赠累计1955万元,成为财政资金以外有力的帮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