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火种 大山深处的“新四军”
![]() |
甘洛县蓼坪乡高山有机蔬菜基地,整箱整箱的蔬菜正被陆续运出大山。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
![]() |
从佛山南海出发飞抵成都,开车跨过大渡河,张亚芬来到四川凉山甘洛。
车辆从四川西昌驶出,一路向北,杨军穿过“凉山母亲河”安宁河抵达甘洛。
从四川绵竹南下,高宋良带着团队和种植技术,坐上前往凉山甘洛的卡车。
从新疆独山子区启程,呷呷子毅然返乡,飞跃横断山脉,他的目的地同样是甘洛。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在素有凉山州“北大门”之称的甘洛;他们在大山深处四散开去,带着火种洒在甘洛的漫山遍野。一聚一散,他们都为了同一件事而来——帮扶甘洛、发展甘洛。
这群穿山越岭的人,身份分别是教育志愿者、基层一线干部、致富带头人和退役军人。这群人相遇的交汇点,是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驻甘洛工作小组组长,甘洛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再勋。“在他们的帮扶带动下,由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基层干部以及青年、学生组成的‘新四军’正在甘洛崛起。”陈再勋说。
●李欣 赵越 孙景锋 肖霞
穿山过河
从高空俯瞰甘洛,山路蜿蜒盘旋。甘洛东以马鞍山为界,南与美姑、越西县接壤,西与雅安市石棉毗邻,北临大渡河与雅安市汉源相望。在这几乎全为山地、岭高谷深的地方,从东、南、西、北多个方向出发的力量,正穿山过河,向大山深处汇聚。
从东出发,土生土长的佛山南海人梁国荣已是第四次来凉山。9月14日,梁国荣所在的公司与甘洛县塬源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下称“食用菌合作社”)签订协议,首批价值15万元的羊肚菌被贴上运单,将翻山越岭运往1700公里外的佛山南海。“这是一笔大单子,今年底前与佛山的合作,有望达到100万元。”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凉山州巾帼致富带头人李梅说。
为了这次签约,两个月前,梁国荣从南海出发,耗费大半天时间飞抵1700公里外的西昌,并随车队一路北上,翻越曲折的山路,经历近5小时的车程才抵达甘洛。
同样从东而来的还有佛山市演讲与口才学会。今年8月,该学会一行5人来到甘洛,除了捐赠价值近5万元的书包外,他们还在当地开展了系列文化扶贫活动,学会会长张亚芬为甘洛附城小学2300名学生上了一堂别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激励当地学生做心灵富有的人,发扬“山鹰”精神,培养勇敢、向上、有爱、努力、奋斗的品质。
从西返乡,退役军人呷呷子从新疆出发,跨越3200多公里的路程,在家乡创办了甘洛锦绣江南彝族刺绣厂,希望通过“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工艺”的思路,将甘洛彝族刺绣“跨界”推向互联网平台。
从北南下,甘洛德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宋良带着团队和技术,扎根在了离家400多公里外的清水村山头上。在由佛山投资建设的千亩高山蔬菜基地内,他带领团队,带着当地老乡在这种起了圆根萝卜、包心菜、青笋等多种菜品,并计划于今年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认证。
从南北上,杨军多次走访挖里乌村集中安置点一线,并为近期将要进场的600头乌金猪而忙前忙后。这里是甘洛第一家集配种、繁育、育肥的乌金猪养殖基地。
在这背后,佛山对口帮扶的力量也在加速向甘洛进发。“现在,凉山甘洛和佛山南海就像两个携手前行的兄弟。我们要做好桥梁纽带的角色,链接前方与后方,让两地一起并肩向前发展。”陈再勋说。2016年以来,佛山南海累计派出4名党政干部,79名教师、医生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甘洛帮助开展工作。
改变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人。穿越千山万水,四面八方而来的“新四军”正在甘洛汇聚:大山深处,致富带头人将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一批退役军人放弃州外工作,毅然返乡,在寸土之间施展拳脚;从全国各地、川内各市出征甘洛的基层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在两半高山的校园里,青少年学生透过佛山捐赠的图书、设备,打开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门。
星火燎原
在距离甘洛县城不远处的田坝镇羊新村,海拔1200米的养鸡场里,小小的鸡苗不仅改变了残疾致富带头人曾德均的生活,也让当地残疾贫困户迎来了“春天”。
目前,通过大力发展养鸡产业,曾德均所在的羊新村二组永祥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实现年出栏10万羽,经济效益30余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25户贫困残疾人增收,15人实现脱贫。随着广东(佛山)扶贫协作援助资金的投入,合作社正加快建起可实现循环发展的沼气池,并被凉山州评为州级残疾人创业示范基地。
沿着养鸡合作社继续向前,李梅所在的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一片忙碌。这里已从2015年成立时仅有7名主要成员,发展到如今已形成包括15名主要技术人员在内的规模化团队,入股成员更是高达100余名,其中贫困户29名。
驱车前往海拔1000多米高的甘洛县吉米镇热哈村,退役军人热拉胡以日早在4年前放弃了州外工作毅然回乡。面对家人和周边群众的不理解,他没有过多争辩和解释,坚定投入70余万元,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修建起了通往后山的产业路。
通过采取养殖带动、入股分红两种结对帮带模式,热拉胡以日成立集群发达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4个社128户群众发展养殖。如今,合作社生态跑山猪从原先的50头试点发展到年出栏500余头的规模,纯天然放养的黑猪远销成都、眉山等市场,2019年实现利润80余万元,每户群众额外获得分红2万—3万元。
沿着山路继续盘旋而上,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位于甘洛县、越西县与石棉县交界的清水村。在海拔2600多米高的山坡上,周志军正一边招待客人,一边让厨房多煮几个特色菜。在他的带领下,能歌善舞的青年已陆续加入,向远方来客表演当地特色民族舞蹈。
在大山深处,在不同高度的海拔、纬度,星火正发光发热,并以燎原之势,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创业致富。
创业谈何容易,在深山创业更是充满艰辛。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甘洛地无三尺平,高山山路遍布,沟壑纵横,自然灾害多发。当地也有一句俗语:‘人到甘洛不会还,石沉水塘不回还’。”甘洛县县长陈华说。
相比外界,深山创业还需面临更为突出的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难题。“创业很辛苦,几年前开货车积攒的积蓄几乎都投了进去。”周志军说。作为清水村最早创业的年轻人,周志军于7年前返乡创业,农家乐的一砖一瓦均是自己动手搭建,萌生了两年多的想法在今年4月才落地。
被评为2018年度“凉山州巾帼致富带头人”的李梅同样遇到了技术上的困难。因尝试自己培育菌种,家中的锅碗瓢盆都成了培养皿,高压锅则变成了高温灭菌的“仪器”。
创业不仅需跨过心理关,还要破除深山里意识观念存在的偏见。周志军的表弟王木基从西昌毕业,先后辗转多地务工。今年回乡创业,他受到了来自家人亲友的不解。“别人都说,毕业了留在外地多好,辛辛苦苦走出大山,又回来做什么?”谈起这段,王木基瘪了瘪嘴,但眼神依旧坚定。“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在大山发展产业是可以的,带动更多的乡亲一同致富。”他说。
高山深处涌现的星火弥足珍贵,更需要得到助力和保护。“在欠发达地区,只要发现当地群众有创业的好想法、想要尝试,我们就会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鼓励和支持,期望这股力量能不断壮大,内化为当地发展的原动力。”陈再勋说。目前,甘洛已先后组织五批当地群众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成功创业78人,带动139名贫困户脱贫。
苦荞新梦
甘洛是“中国黑苦荞之乡”。苦荞多种植于高山地域,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至3500米的山坡上。在甘洛涌现的“新四军”群体,星星点点遍布山野,正如生长在不同海拔的苦荞一样,绽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带动更多的乡亲奋进奔康。
在致富带头人周志军的带动下,王木基返回家乡清水村,踏上创业之路。“今年8月,我参加了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县人社局主办的成都(崇州)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对中药材种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考察了西南地区最大的药材基地,认为有较大的市场发展前景,就想在家乡引进种子尝试种植。”王木基说。
王木基在心中种下的梦想正在加快萌芽。今年初,甘洛脱贫“摘帽”。“对口帮扶甘洛以来,南海按照凉山所需、佛山所能,精准对接、直面要害。”陈华说。数据显示,在不到6年时间里,甘洛实现15259户71623名贫困人口减贫、20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88%降至0.11%。
目前,“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已基本完成,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巩固提升,脱贫奔康。在此背景下,佛山南海对口帮扶甘洛的思路,将秉承“安居乐业、扶智扶志”的理念,通过发展产业、激发创业、促进就业,从以资金、项目投入为代表的“输血式”扶贫,向挖掘当地发展原动力的“造血式”扶贫转变。
作为川滇生态屏障,甘洛是四川西部的生态控制区,产业以农林牧业为主,宜走农旅融合的道路。“下阶段,希望能充分挖掘甘洛本地的资源禀赋,并实现农业产业、旅游资源的叠加,通过周边交通的进一步改善,串联起‘T型’特色农旅产业发展带。”陈再勋说。
要建成“T型”特色产业发展带,需要把生产、加工、销售乃至物流整合起来。力量不断壮大的“新四军”群体,将是支撑起“T型”特色产业发展带的关键要素。“他们的足迹也将串联起产业发展带。在此过程中,佛山、南海在产业链招商引资、政府优化服务企业等经验做法,将为甘洛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和参考。”陈再勋说。
在陈再勋看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仅仅依靠以购代捐,而是要做优品直销,引进企业、项目和技术,是希望能不断培育、强化当地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由此激发出甘洛发展的源源动力。
陈再勋还有一个小心愿。“希望加大甘洛与外界的互动交流,让甘洛青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也让甘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认识凉山、投资凉山的‘北大门’。”他说。
■对话
甘洛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再勋:
完成脱贫摘帽做好乡村振兴
2020年1月,作为南海代表之一,时任佛山市总工会副主席的陈再勋被选派前往甘洛县,接棒东西部对口协作脱贫攻坚战。到任后,他用了1个月时间跑遍了甘洛下辖的28个乡镇,对甘洛生态环境、交通设施、产业发展等基础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今年初,甘洛脱贫“摘帽”。站在新的起点,发力乡村振兴、产业经济发展,成为甘洛下阶段攻坚的重点。“完成了脱贫摘帽,那么下一步就是乡村振兴,能全面带动提升当地的发展后劲。接下来,我们将特别注重产业发展、氛围营造,通过项目深化推进,并结合‘十四五’规划进行思考和布局。”陈再勋说。
南方日报:你认为甘洛脱贫攻坚面临哪些难点?
陈再勋:甘洛是从奴隶制的废墟上,“一步跨千年”步入社会主义社会。全县总人口23.55万人,其中彝族人口占77.14%,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四川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甘洛的土地十分碎片化,山高路远、道阻且艰,平地较少,生态相对脆弱。也正因此,甘洛产业发展也呈现出碎片多样的趋势,大多数农产品缺乏标准化和规模化,包括在管理、服务等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南方日报:脱贫“摘帽”后,你认为甘洛下阶段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陈再勋:经过4年的东西部对口协作,甘洛已较高质量地完成了住房安全保障的工作。安居而后乐业,接下来,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尤为重要。
我认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是接下来的重要方向。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并且需要通过“农旅融合、三产结合”的思路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比如以旅游业为导向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化两地间的旅游合作,加强经贸信息资源交流,加强电商扶贫对接协作,为甘洛农特产品开拓到东部市场提供便利。同时,还应重视挖掘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南方日报:驻县工作小组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助推甘洛乡村振兴?
陈再勋:接下来,我们对口甘洛扶贫协作计划从产业扶贫、教育扶智、实干扶志、关爱扶心四方面着手,助推甘洛再发展。在推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培养本地农户、投资企业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品牌意识十分重要,由此让甘洛的农特产品在消费者面前展现出“质优价实”的品质,培育、打造独特的“荞乡甘洛”品牌。
在教育扶智方面,佛山投入大量的资金帮助甘洛建立相关基础设施,支持县内开展控辍保学、学前学普等工作,并投入300万元建设青少年校外(科技、人文、乡土、安全)学习体验中心;在实干扶志方面,我们主要围绕打造一支不走的帮扶队伍,充分发挥“新四军”的作用,包括致富带头人、基层一线干部、退役军人、青少年学生的力量;在关爱扶心方面,我们从重视当地群众的迫切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着手,比如在疫情期间为滞销肉鸡的残疾人创业者对接运输及销售渠道,减少因疫情造成的损失;开展“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东西部扶贫协作甘洛光明行动”以及爱心捐赠等。
南方日报:要挖掘助力“新四军”崛起,佛山力量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陈再勋:在欠发达地区,发现当地的闪光点、积极因素,并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鼓励、支持,使这股力量不断壮大,才能转变成为当地发展的原动力。
在此过程中,只要他们有好的想法,我们就给予方法上的引导,以及信息和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链接,让这样的“星火”成长起来,进一步带动产生更多新的力量。
以“新四军”中的致富带头人为例,我们十分重视对这批带头人的培养,每年都会认真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参与,激发他们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截至目前,甘洛已有78人创业成功,在相对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地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要素,反过来也能推动当地的发展。
现在,我经常会将所见所感以及掌握的政策信息发送在朋友圈,就是希望通过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去潜移默化影响身边的干部、群众为未来美好生活奋斗。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项目推进,不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并将他们挖掘出来,树立标杆,让更多人在前行的过程中可以互相照亮对方。
■数读协作
佛山市南海区累计投入帮扶财政资金1.82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安全住房、产业帮扶等32个帮扶项目,惠及贫困人口21200人,有力助推了甘洛县脱贫攻坚步伐。
累计投入3500余万元,在解决三个村215户844人安全住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禀赋、百姓种养习惯、气候特点等因素,为后续建设产业园区、推进乡村振兴留下接口。
5年共引进企业12家,形成实际投资2315万元,援建扶贫车间6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吸纳800名以上建卡贫困人口就业。
主动联系、链接佛山南海企业,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农特产品销路。累计组织193家企业210人次到甘洛考察对接农特产品销售,2020年至今达成意向销售额度600余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消费扶贫410多万元。
2016年以来,南海区累计派出4名党政干部,79名教师、医生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赴甘洛县帮助开展工作。并使用帮扶资金275万元,组织开展13批致富带头人、专业技能和党政干部培训,完成培训4142人,有效提高了致富带头人创业、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和当地干部的综合素质。
推动甘洛县贫困建卡户到南海就业,组织4场大型“南海一甘洛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先后有70家次南海企业到场招聘,提供劳动岗位75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