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飞跃 千年古郡出山记
![]() |
大瑞苹果基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科技管理。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
![]() |
走在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瑞苹果基地的主干道上,放眼望去,一旁是飘渺高远的雪山,另一旁是正在修建的成昆高铁复线桥墩。
基地内,一望无边的苹果树与各类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太阳能电池板错落有致地铺排,5G信号向园区的控制平台反馈着各种信息。
高铁飞架,5G成网。在国家的支持下,千年古郡越西经历着历史性的飞跃。佛山是这次飞跃的重要推动者。
2016年8月以来,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凉山州越西县,越来越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让越西实现从小农经济到现代产业园区运作的跨越。
●肖霞 赵越 孙景锋 李欣
湾区风来
9月的大凉山,细雨一场接一场。大瑞苹果园基地里,挂满枝头的苹果就像雨雾中的红灯笼,装点着这片土地。
走进基地的信息处理中心,一块巨大的显示屏展示着田间地头各种探测器材传回来的即时数据,土壤的pH值、盐分、温度,不同时期的湿度一目了然。同时,管理者借助手机也可以查看果园情况,远程操控水肥一体化等作业设备。
两年前,没有一个越西人敢相信,这样一个园区会出现在越西;更没有人敢相信,越西能在短短两年内将其打造成了自己的一张名片。
越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郡。但薄弱的经济基础、特殊的自然条件导致越西每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都经过了至少几十年的自然发展。
越西县委书记袁洪说,越西县境内90%以上为山地,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过去,这里社会发育程度低,高山、二半山地区较为突出;许多村不通公路,群众出行极不方便,不通电、不通信号。
在这样的环境中,越西产业发展依然维持着传统的模式。更关键的是,还面临着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贫困代际传递等问题。
2018年5月,扶贫干部李耀茂来到越西,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新风快速吹向这片大山。
“越西以农业为主,地里种的还是老三样,玉米、苦荞、洋芋,乡亲们一年到头也挣不到什么钱。”如何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就业生存的长久之计?李耀茂开始调研走访。
他发现,越西有很好的苹果种植基础,但近年来由于品种老化、种植模式传统、病虫害滋生严重等因素,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当地的干部说,越西苹果种植历史悠久,产品2010年还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县里也一直有推动苹果产业升级的想法。
同时,越西海拔较高、气候适宜,在很多北方苹果还没有上市的时候,越西苹果已经进入市场。这让越西在竞争激烈的苹果市场找到了空间。
困难很大,希望也很大。能不能在越西打造高水平的苹果产业,树起一面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旗帜?
佛山工作组的想法与越西县委、县政府不谋而合。一直以来,越西也很想打造起自己的特色产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和门路,所以一直缺乏突破口。这一次,面对佛山工作组带来的契机,越西下定了决心。
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工业大市,也是国内最早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城市之一。人们希望,能够把佛山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城产人融合发展理念注入苹果产业的发展中。
2018年9月30日,占地3200亩的大瑞苹果基地破土动工。越西要在这个园区里,探索全新的模式,打造起产业示范样板。
“以前农户分散种植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在李耀茂看来,要推动越西农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打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园区,这是增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园区,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项目带动农户6933户,待项目产生收益后,利益按资金比例入股分红。其中,县级涉农整合资金50%的收益,用于产业园项目区范围内村集体经济发展,由村集体向土地流转农户按土地面积占比分配收益。
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将按5%年利率支付给搬迁户,以“保底三年,分红两年”实施。佛山南海援建资金产生的70%收益用于佛山南海对口帮扶村,30%收益用于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管理运营支出。
产业跃迁
伴随着产业的更新升级,这个加速脱贫中的县城,迎来了数不清的新鲜事。
那些在田地里使用了几十年、上百年的土办法,一夜之间变成了智能化、信息化模式。
在大瑞苹果基地的车间,一套从新西兰进口的智能化光电分选机分选系统有条不紊地持续运转。在智能化设备的支持下,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轻快地完成一系列操作,一个个苹果被装入箱子,整齐码放,成为蔚为壮观的苹果墙。
这不是园区里唯一的进口设备。在园区密集使用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等作业设备,从以色列购入。在这个贫困县,用进口装备配合5G进行农业生产,还是第一次。
过去,当地农业缺乏品牌意识、只知道低头卖货的传统做法,也迎来了变化。
今年8月20日,越西县现代农业园区开园暨越西苹果启运粤港澳大湾区首发仪式举行。仪式上,佛山企业与越西县农文旅投公司签订扶贫地区农产品采购协议及长期合作协议,为越西深山苹果的外销拓宽渠道。在活动当日,基地的苹果订单便达到了35吨。
今年9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就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七批)认定名单进行公示,越西县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瑞苹果园基地)上榜。来自越西县的产业园区拿到如此高规格的认可,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与苹果产业一样跨越发展的,还有越西的高山蔬菜基地。正值芸豆无茎豆的采摘时节,在越西县马拖乡马拖村、东河村的蔬菜基地里,村民们正抓紧时间采摘、分拣、装筐,这些蔬菜将被送往成都销售。
马拖乡豇豆种植产业园由越西县农文旅投公司实施,引进“夹江联农蔬菜专业合作社”对该项目合作开发,公司负责种苗、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形成了集种植、管理、销售于一体的模式,推动豇豆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因为销售和技术没有跟上,在此之前越西县没有一家以蔬菜种植为主的企业成活,所以我们正在开创越西蔬菜种植领域的新历史。”越西县农文旅投公司蔬菜基地负责人蒋文说。
在越西县小相岭村的一处建筑物内,30多头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吃着草料,这是越西今年投入使用的生态牛养殖基地。越西县多年来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存栏量高,群众基础好;但品种主要是本地黄牛,小户散养为主,处于自给自足、半原始的状态。
“越西县生态牛养殖集散中心的建成,实现当地牛只养殖的生产、运储、销售等各个环节,衔接配套,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率,带动全产业链建设。”佛山扶贫干部崔荫强介绍,西门塔尔母牛长肉快,肉质好、产乳量高,能长到1300-1700斤。产值效益明显,市场行情也更好。
“佛山南海在越西建设了越西苹果产业、生态养牛产业、高山蔬菜产业等5个产业示范基地,在结对乡镇建了3个产业园区,结对村建了一系列村级产业园,让贫困村、贫困群众从产业上找到了致富的根本出路。”袁洪说,这些都将成为越西县农特产品进入大市场最强有力的支点。
追寻幸福
2100元,这是最近一个月彝族女生阿西伍呷从大瑞苹果基地拿到的工资。
这笔钱虽然不如她过去在东莞工作时挣得多,但能够在家门口上班,吃住都在家里,因此攒下的钱更多,还能照顾到家庭,这让阿西伍呷十分满足。
身边的很多人都说,阿西伍呷比以前更开朗了。在越西,像阿西伍呷一样,生活和工作轨迹被扶贫项目改变的人,还有很多。
4年来,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不仅帮助越西老百姓解决了安居问题,还通过产业发展帮助他们接受新的观念、学习新的技术,形成新的习惯,走向小康生活。
“这里很多女工以前都没有工作,来苹果园上班一段时间后,精神面貌和思想都发生了改变,人也自信了起来。”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副主任曾金说。
曾金则是另一类典型:他在扶贫项目的发展中,成为了一名综合能力更强、眼界更加开阔的管理人员。
他在苹果园从事工程管理,此前从没想过自己的工作会和5G联系在一起。而在大瑞苹果产业基地两年多,曾金不仅学会现代农业园区的运营,还掌握了很多苹果栽培方面的技术。“我很珍惜这两年成长的机会。”他说。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24岁的吉支里金木没有回到浙江的雨伞厂,但她在家门口的高山蔬菜基地找到了新工作,这份工作让她能够补贴家里开支并且照顾孩子。
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吉支里金木上到初二就辍学外出务工。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吉支里金木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大女儿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我希望能把她送到市里面去上学。我和她爸爸都没有上过什么学,希望能够供她考上大学,过得比我们好。”
在佛山的帮扶下,越西很多老百姓住进了崭新的安置房。在全新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中,年轻一代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
今年18岁的彝族少女曲沙,与父母住在达布新村的家中。在搬进新村之前,曲沙家的老房子距离越西县城88公里,路程虽然并不算远,但多数道路是斜坡多的泥巴路,也没有直达班车,进一趟县城往往要花费大半天。
如今,搬下山区,住得离城里也近,曲沙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化妆品电商。曲沙的父母不认识汉字、更不会用微信。而对于曲沙来说,微信却是她工作赚钱的“主场”。
还有不少年轻人,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两年前,干过施工员、担任过技术员的蒋文回到家乡越西,因为高山蔬菜,他找到了建设家乡的好去处。他被评为越西县大屯乡党员致富带头人,也进入了大屯乡大兴村后备人才库后备书记。
“看见乡亲们每月领到务工工资后脸上洋溢的笑容,这让我想到我们的项目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心中无比高兴,高兴中还夹杂着一丝自豪,因为感觉到自己付出是值得的。越西一定会越来越好。”蒋文说。
■对话
佛山工作组驻越西工作小组组长、越西县副县长李耀茂:
把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2018年5月底,时任南海区政协副主席、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的李耀茂被选派前往越西县,投身东西部对口协作脱贫攻坚战。
两年多来,李耀茂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在越西的小城高标准搭建起现代产业园区体系,搭建了川粤两地产销对接桥梁。
南方日报:作为佛山工作组成员来到越西,有哪些感受?
李耀茂:最初接到帮扶任命通知时,我第一件事是打开地图,找到越西。转变角色、融入新环境、开始新工作,对我来说都是挑战。
越西隶属凉山,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控制性因素。这里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疑难杂症多,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
但这又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因为脱贫攻坚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党交给我们的任务。越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感谢组织的信任,让我有机会亲身投入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中,与有荣焉。
南方日报:工作组在越西的扶贫工作有哪些着重点?
李耀茂:越西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聚焦产业合作、安全住房、劳务协作、携手奔小康、人才支援等重点内容,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扎实做好相关各项工作。
围绕越西县内特色主导产业,我们助力苹果、生态牛养殖、高山蔬菜三大产业,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园,推动种养结合、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东西部产业合作“3+N”现代产业园区体系。
此外,我们还援建了30个乡村级产业项目,结对乡镇、村全覆盖,涉及苹果、肉牛、高山蔬菜、生态猪、马、羊、蜂蜜、中药材、菜籽油加工等种养加工项目。
我们还积极推动广东企业和越西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商洽,全力推进产业项目落地,助力越西产业发展。目前落地注册企业5家。
南方日报:截至目前,佛山帮扶越西有哪些工作成效?
李耀茂:几年的帮扶工作让佛凉两地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开出了帮扶的花朵。佛山市、南海区、有关镇各级财政共援助越西帮扶资金2.2亿余元,社会捐资捐物达1946万元。
过去,越西的产业意识非常薄弱。短短几年时间里,佛山帮助越西这个深度贫困县援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苹果产业天地,高标准打造的5G苹果园令很多人震撼,这是佛山用真金白银、真心真情在帮扶越西。
最近,我们取得了一个重要进展,就是申报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已经进入了公示阶段,搭建起了两地产销对接桥梁,拓宽销售渠道,将越西农产品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今年8月,首批产品已经销售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牛、蔬菜、鸡蛋也正在做申报前期工作。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扶贫农产品进食堂,开展“以购代捐”活动,设立农产品专卖店,搭建佛山企业与越西县农产品产销对接桥梁,促进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两年来,我包乡帮扶的四甘普乡的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进一步增强,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各项工作有了进一步提高,定点包村工作成效显著。2018年、2019年,四甘普乡作为凉山州越西县深度贫困乡之一,在全县二半山乡镇脱贫攻坚考核中,连续两年获全县第一名。
南方日报:越西脱贫摘帽处于最后阶段,如何看待接下来的扶贫工作?
李耀茂:两年多的帮扶工作,帮助的不仅是越西,也是对自我的提升。工作组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基层干部的艰苦,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更净化了心灵。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川粤两省、佛山凉山两地、南海越西两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的有力帮助下,我们有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数读协作
截至2019年底,越西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8%降至2.78%;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8.2万人降至8788人。
佛山市、南海区及镇各级财政共援助越西县帮扶资金2.2亿余元,社会捐资捐物1946万元,主要用于安全住房、产业扶贫、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医疗保障等方面。
南海在越西援建新村5个,建成安全住房383间,惠及越西建档立卡贫困户1732人,5个村村民已全部搬迁入住新居。
南海区在越西建设了越西苹果产业、生态养牛产业、高山蔬菜产业等5个产业示范基地,在结对乡镇建了3个产业园区。
南海定期组织劳务招聘,先后帮助越西输出169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516人;帮助开发2000多个公益性岗位,通过佛山援建的产业项目、扶贫车间、招商企业项目吸收本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