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展翅:往南向海正当时
特约评论员 龙建刚
鲲鹏扶摇起,南海纳百川。
今天上午,南海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推出了“南海鲲鹏人才计划”,规格之高、声势之大、力度之强,不仅创下了南海之最,就是放眼中国,南海这个计划也同样辽阔浩瀚、光芒万丈。这是南海新时期人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南海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设计。
南海是中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也走在中国人才制度设计的前列。这样一个南海,值得我们自豪、值得我们骄傲。
中国学界一直有这样的“佛山之问”:一个没有什么创新资源的普通地级市,为何能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崛起成为世界级制造业重镇?答案或许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一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登门采访曾经担任佛山市市长、后来出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谈起佛山岁月,他说有三件最难忘的事:第一,很多中央领导都说,上世纪80年代推动中国改革实践的很多事情就出在佛山;第二,佛山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市”的城市,被国家科委全国推广;第三,他在市长任上和佛山人事局局长随身携带公章到上海、北京、武汉等地招聘人才,谈妥一个就现场开出调令,这一做法全国独一无二,也可能是空前绝后了。那一时期,佛山引进3万多名专业人才,为佛山制造的起步提供了人才支撑。回首往事,卢瑞华饱含感情地说道:佛山真是一个非常好的宝地,推行改革基本没有阻力;佛山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包容性特别强,佛山人之间非常好沟通。
这样的“卢瑞华”,佛山不是一个,而是一批。这样的奔腾不息,演绎了佛山的波澜壮阔。
今天的万亿佛山,是包括南海在内的五区人民共同干出来的;佛山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南海成为全国排名第二的工业大区,遍布南海各行各业人才所作的贡献厥功至伟。今天的佛山已是一座逼近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最大的人口增长是“孔雀东南飞”贡献出来的,有数据表明:佛山新增人口一半流入南海。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源源不断的新流不仅强化和提升了这座城市的势能,也改变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心态。
20多年前我刚来佛山的时候,民间还充盈着“捞佬”“捞仔”“捞话”的声音,大凡说普通话的外地人或多或少会感到几分“难受”。那时我所在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上课老师很多带有广东口音,现在不同了,这所教学主体已经从禅城搬迁到南海的大学几乎是“外地人”的天下。这样的校园现象,也同步发生于南海乃至佛山的医院、公司和行政机关……
“六十年代用北滘人、七十年代用顺德人、八十年代用广东人、九十年代用中国人、二十世纪用地球人。”这是何享健的名言,也是美的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秘密所在;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起家的南海,之所以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广东四小虎”之一,一条醒目的主线就是成功打响了一场人才领域的“人民战争”:聚天下英才、聚天下智慧,重塑了南海的人才生态。南海有100多家全国“隐形冠军”企业,背后是海纳百川的南海人才。同样,挺进中国万亿城市俱乐部的佛山,其实也就是遵从了这样的南海逻辑。
孙中山先生有言: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必须承认一点,在“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成为全民共识、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的今天,包括南海在内的佛山面临的挑战更加尖锐、更加严峻。
以前的人才争夺战主要在二三线城市之间展开,现在是全方位、全天候进行。曾经“高不可攀”的北京、上海已经“放下身段”、放宽落户条件、提供优厚待遇,向优秀人才抛出绣球。上海、杭州不仅“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且重新定义了人才:网红主播、快递小哥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各种荣誉之外,还获得百万元住房补贴。
再来看看佛山。这座城市的一大“短板”就是缺少高水平大学,尽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也在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之列,但走到那一步还有很长的路。即便实现了这个目标,一所大学也难以支撑佛山越来越大的人才需求。佛山不想过普通地级市的日子,而是要建设“面向全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其实现手段是“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这样的目标设定和路径选择,意味着这座城市必须端佛山的碗、吃全世界的饭。
南海是佛山的“大户人家”,地处广佛都市圈的核心位置,理所当然要担当表率、做出示范,正如一部关于南海功夫巨人黄飞鸿的电影主题歌所唱的那样:做个好汉子,每天要自强。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
我们感谢南海,“南海鲲鹏人才计划”的推出,不是光耀天空的信号弹,而是响彻云霄的冲锋号。今天的佛山,最需要这种气魄!
南海一直是佛山人才工作的表率,她是全省第一个设立实体运作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县级政府,由区委组织部部长兼任主任。2011年提出“人才立区”之后,每年都有新举措,投入一年比一年大、办法一年比一年多:
2012年推出“蓝海人才计划”,在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北美,欧洲建立引才驿站;
2013年在广东率先开展“科技镇长团”,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引进8名专家挂职到各镇街,此后每年均引进十数名,一些专家教授后来甚至带着团队项目落户南海,从“挂职作客”成为“创业主人”;
2019年公布首批59名特色人才,这些难以用传统标准界定的民间优才被纳入人才体系,南海开了广东先河;
这一年,落户南海的叶恒强院士拿到了南海政府发放的1000万元安家补贴。
与此同时,南海率先组织企业家去海外著名大学培训,从日本到欧美、从英国牛津大学到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我无数次见证了南海企业家那份感激和感动:有这样暖心的南海政府,我们没有任何不努力的理由。
今日南海的土地上,有投资55亿元的季华实验室、15亿多的仙湖实验室、12亿多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佛山研究院,尽管资金来源不是南海一家,但大头都是南海扛的。一个“舍得”的南海,支撑了佛山的“大气”。
南海的书记、区长是两位舍得在人才上花钱的主官。闫昊波从珠海调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之后,第一时间听取南海人才的汇报,派出50多人到深圳取经学习一周,借鉴深圳的创新战略。随后又派人到长三角城市考察,系统研究华东地区的人才政策,并请中山大学专家到南海进行专题调研,为南海人才工作把脉问诊。
耗时一年拟定的“南海鲲鹏人才计划”有一个响亮的理念:像重视发展一样重视人才,像拥抱春天一样拥抱人才。最大的亮点是投钱多、受益面大:未来五年,南海的人才建设投入不少于50亿。这笔钱不仅针对高端人才,也惠及“草根人才”,不唯职称、不看学历、不问来路,只要你有真功夫,南海就认你是人才。
“南海鲲鹏人才计划”,每一条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而真金白银的背后是南海人的胆识,更是南海人的诚意。这样的南海,就是“鲲鹏”翱翔的天空。
鸟择良木而栖,人择君子而处,心择善良而交。在推出“鲲鹏人才计划”的同时,南海也郑重宣告:从人才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人才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舍得投入、舍得时间、舍得声誉,努力构建最优人才生态。
这样的南海姿态,是南海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宣言书,也是佛山走进2021年最响亮的“开山炮”。
先秦的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鲲鹏就要飞往南方的大海去。唐代的李白高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不是文学的浪漫,而是南海的未来。
天下鲲鹏飞南海——我们就要看到这道风景的了!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知名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