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2020年12月11日,“惠州市惠城区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以全票通过、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入选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在建党百年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广东红色革命遗址被保护“活化”,成为各地游客游玩“充电”的网红打卡地。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一串串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张张岭南文化名片在南粤大地上重焕生机,推动优秀岭南文化走向全国。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即便面对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广东坚持疫情防控与文旅事业产业发展双统筹,推出4亿元一揽子政策举措,对1200多家文旅企业进行贷款贴息和补贴支持,助推文旅产业稳步复苏。
因疫情暂时关闭的文化场馆,纷纷打开 “云端之门”:图书馆推出“云阅读”“云检索”,博物馆、美术馆试水“云直播”打造线上“云展厅”,文化馆开设在线学艺“云幕课”,文艺院团献出“云展演”;“粤省事”设立线上文旅服务专区,184家4A级以上景区可通过“粤游玩”小程序实现游览预约……多样的文化“云服务”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凝心聚力,不断丰富广大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文化新业态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拓宽文化惠民新通道。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回望“十三五”,广东“两个文明”建设正翻开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宣传新思想新风尚、宣讲解读政策方针、丰富精神文明生活……广东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当前,全省逾2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星罗棋布,点缀在南粤大地各个角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广东奋力将文化和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高标准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建设,“粤书吧”、智慧书房等1900多家新型阅读空间的涌现,打通乡村文化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馆合一”的省级标志性文化工程开工建设;全省新增四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质升级。
置身春潮涌动的南海之滨,广东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奋力打造岭南文化高地,勇攀文艺高峰。
——2020年创排演出话剧《深海》、粤剧《红头巾》等66个大型舞台新创剧目,9部作品列入国家“百年百部”重点扶持工程;话剧《战“疫”2020》线上浏览量超过7000万。
——全省7个项目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占总数五分之一;3个项目入选全国美术馆十佳优秀展览项目,均位居全国第一。
——《掬水月在手》《点点星光》两部粤产电影双双捧回“金鸡奖”;博纳影业集团粤港澳大湾区总部落户广州,首部重磅电影《中国医生》于广州“杀青”。
不断涌现的粤产文艺精品,努力续写“春天的故事”。
文化铸魂,旅游为媒。近日出炉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描绘出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2020年,全省新增3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0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15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27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3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广东正深挖文旅资源特色优势,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四梁八柱”新格局,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舵稳风劲好扬帆。“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正实实在在转化为百姓真切感知的民生获得感。面向“十四五”,广东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发挥文化和旅游的事业和产业属性,努力塑造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精神高地,加快实现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南方日报记者 毕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