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家国情怀及当下意义
■刘金祥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同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在南通参观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张謇生平展陈后强调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在中国近代史上,1895年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年度。面对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国内动荡,有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开启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抉择: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选择推翻帝制,一代大儒康有为选择体制改良,而张謇作为我国近代儒商的代表性人物,则选择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报国。当时,中国正从清朝末年走向民国初创,危局与变局同在,祸患与契机并存,时代发生着剧烈深刻的变化。秉持“父教育、母实业”理念的张謇,以爱国报国作为立身之本,以创新改革作为兴业之基,以造福故乡作为入世之荣,积极投身实业发展,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为挽救国运存亡绝续的颓势危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张謇富有仁爱之心和救世济民思想,承负达则兼善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其秉持的家国情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楷模。
一、辞官务商,着力兴办实业
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张謇与当时社会诸多有识之士一样,于惊诧扼腕之余陷入巨大苦闷和深深沉思。作为晚清的一名状元,张謇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振兴实业壮大经济,才能切实增强国家实力。
富有爱国热忱的张謇深切地感悟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国家命运,他毅然辞去官位放弃俸禄下海务商,在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支持下,来到通州筹办大生纱厂。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张謇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大手笔擘画高效率设计,先后创办了复兴面粉厂、资生铁冶厂、广生油厂、肥皂厂、造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游农副业的连锁发展,张謇立足于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优势,创造性地运用股份制模式募集社会资本扩大棉花种植面积。正如他所说:“工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农业提供充足和优质的原材料,农产品为各种制造品之原料。不有以增值之,则工商业的发展永无可望。”大生纱厂建成后不久,与之相关联相配套的种植棉花的农产品企业——通海垦牧公司随即成立,公司通过组织当地农工开垦滩涂荒地,增加了优质棉花生产量。工业与农副业的有机对接和良性互动,极大地推动了包括南通在内的整个江苏沿海多门类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以商养学,倾资兴办教育
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尽管能够增强国家实力,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勃兴与强盛,最关键还在于人才,最基础还在于教育。早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张謇就以前瞻性的眼光明确提出,“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在实践中,张謇将教育和实业作为救国强民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相辅相成、同步发展。
为此,张謇把发展实业产生的利润几乎全部用于兴办新式教育。1899年大生纱厂有了盈余,1903年张謇利用盈余兴建了我国最早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伴随张謇实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利润效益的不断增加,他对新式教育的投资也越来越多,除了一大批中小学外,还有女子师范、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商业学校、卫生学校,办学层次之多维、种类之繁盛、体系之健全,在中国近代史上无出其右者。张謇所创办的学校,从层面上看,既有小学又有中学还有大学;从大学科目上看,既有医科又有纺科还有水利科;而从办学动机上看,其宗旨在于开启民智、唤醒民心、培养高素质国民。张謇在办学过程中,把爱国教育放在学校课程体系的主导地位,主张“今日迫切的教育就是救亡图强教育”,因此各学校应全面倡导爱国教育,并要求所办学校在伦理道德和历史国文等科目中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张謇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真正体现了他追求民族兴盛、国家强大、家乡振兴的赤子之心和桑梓之情。
三、乐善好施,兴办慈善事业
既接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又受到西方文明洗礼的张謇认为,在当时的中国兴举慈善事业是实施地方自治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道:“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
在兴办慈善事业方面,张謇倾注了大量心血、时间和资金,他除了辟建南通博物苑、图书馆、气象台、公园、体育场和新式剧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外,还创办了养老院、盲哑学校等慈善机构。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张謇一方面利用自身企业利润和个人分红,另一方面鼓励动员自家亲友和各行各业予以捐助。遇到资金紧张时,张謇迫不得已卖字加以补助,直到年近花甲,他还坚持为慈善机构筹款而每年卖字一月,这不仅表现出其对慈善事业的坚毅和执着,而且彰显了救国救民的家国情怀。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张謇其言其行着实令今人敬佩。
张謇作为一代儒商,所具有的品格和素养是多方面的。在张謇身上,“儒”的传统顺应时代变化而增添了新的内涵,而这一切又与他的实业活动和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使张謇成为中国近代工商业、教育、慈善等多项事业的开拓者。张謇的言行和操守对当今企业家的启示在于:一是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要办好一流企业;二是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竭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三是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和引领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提升;四是企业家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