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读过的好书
![]() |
![]() |
![]() |
![]() |
![]() |
![]() |
![]() |
![]() |
●张英
读书,静心,明事理。
从去年至今,因为疫情,我在家呆的时间多了,外出的时间少了,喝酒聊天的聚会少了,安静读书的时间多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仔细计算一下,也读了近三十本书。这些书里,有历史,有非虚构,有散文游记,更多的则是小说。
读书可以让人多活几辈子,知道自我经验以外的人生和世界,知晓更多人的命运,将心比心、同情共感,让自己的心胸更宽广一些。人到五十以后,读书不为功利,不为“有用”。放下了对名利的欲望和需求,为内心快乐而读书,为自我充实而读书。
半夜睡不着,醒来就读书,直到双眼疲倦,人生困意,搁下书卷,立刻就睡去,直到天亮。不再端着读书,而是躺着读书,累了喝喝茶,看看花草。偶尔也外出,和好友谈谈书,聊聊书和作者,彼此交流,借此保持眼界扩宽与智力增长。这几年时间里,因为忙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奖和腾讯华文好书奖,我也逼着自己读了一些书。下面这些书,算是对那些阅读时光的记忆。
(作者系《腾云》杂志执行副主编,腾讯互联网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秘书长)
《暂坐》
贾平凹 著 作家出版社 2020年9月
《暂坐》是贾平凹七十岁前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贾平凹的又一部城市小说,小说讲述了夏自花等十几个独立奋斗的都市女性工作和情感上的浮沉,彼此取暖相互依偎的故事。小说让人想起《红楼梦》影响,用白描、细腻的笔法,将这些都市女子的众生相,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人生聚散往来,茶楼里的世态炎凉,社会和大时代的影响,环环相扣的命运,都记录在了这幅画卷上。
《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
朱永新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未来30年,教育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为每一个孩子定制个性化的成长与学习方案?朱永新的《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对未来教育模式做出了详细构想的预判。这本书向我们提示,以学习中心为特色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到来。未来的学校,将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时间会逐步弹性化,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将成为主流;未来的教师也将成为自由职业者,适应“人机共教”的教学模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习过程更轻松,更贴近学生的个性和认知。
《晚熟的人》
莫言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7月
莫言继续以故乡高密为中心,在新书《晚熟的人》里书写当下社会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故事,力图描绘中国近年来社会变迁图景。这部由12个中短篇小说组成的小说集,基本上都写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面对创作上的诸多困难,莫言敢于尝试,求新求变,虽然这些小说质量高低不一,但态度难能可贵。
《雾行者》
路内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0年1月
路内的《雾行者》是一本带有自传体色彩的成长小说。作者通过书写流浪文学青年四处打工的成长故事,对1998年到2008年的中国社会和文化风貌进行了深情的回望。超强的写实能力与实验文本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纪录片的艺术效果,让这本书因此而与众不同。
《故宫六百年》
祝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4月
祝勇新书《故宫六百年》是献给紫禁城600年的大礼。身为故宫研究员,祝勇丰厚的知识储备,温润典雅的文笔,包含情感温度的文句,近水楼台之先,引领读者潜入故宫的隐秘角落,去探求现场背后有趣的历史故事,感悟历史的深邃和传统文化的内在精华。
《艺术家们》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艺术家们》以几位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描述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种种人生浮沉、创作困境、情感经历、商海博弈,展现了中国艺术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同时也是大时代社会图景的真实见证。
《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杨国强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20年10月
在《衰世与西法: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里,杨国强勾勒了一幅晚清中国图景,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数十年里,中国由“巨变”到“危局”,由“衰世”而入“乱世”,经历了二千多年未有之大变。本书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拣选的是近世中国五十年,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作者十多年增补36万字,补充大量的细节与资料,所有解释、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有说服力。
《巴黎记》
于坚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年2月
《巴黎记》代表着于坚写作的一个高峰。这本书是作者对于巴黎的精神朝圣之作,率性而为的自由写作,给散文的写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全世界都在快速变化,唯有巴黎顽固地保持不变,那么多年过去了,巴黎依然是巴尔扎克的,是雨果和波德莱尔的,乔伊斯的故居、马尔克斯暂住过的小旅馆……仿佛凝固的历史雕像。由此,巴黎也变成了诗人眼里的全世界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