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面对“意难平”
■陈之琪
最近,一张中国选手训练馆中写着“拿干净金牌”的图片火了。许多网友感叹:这才是体育该有的样子。奥林匹克精神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总有一些令运动员与观众都“意难平”的争议时刻。
7月28日,东京奥运会体操男子个人全能决赛上,中国选手肖若腾展现精湛技术最终摘银,日本选手在跳马、吊环项目均出现失误,但仍凭借单杠高分逆转夺冠,引发争议。据悉,肖若腾因为结束后未向裁判示意而被多扣0.3分。
比赛结果争议犹存,但可贵的是,中国精神与态度没有失色。面对比赛结果,肖若腾颇具风度地向摘得奖牌的两位选手表示祝贺,并感谢国人关注与支持。他在赛后发文,“伤病、技术、命运、态度,都不是事儿”。中国体操队副领队叶振南表示,“打分项目就是这样”,认为中国队员“准备都很充分”“发挥非常好”。多位中国体操名将纷纷发声,为肖若腾等参赛体操健儿撑腰。更有无数网友留言安慰,运动员们“在我们心里一直是冠军”。从参赛选手到心系奥运的观众,中国人面对质疑和否定能够坚定自身信念,不为外界评判所轻易动摇,这就是今天中国体育展现出的精神面貌。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中国运动员正在用铁打的实力经受各种评判约束,在奥运赛场上“扎根”。他们始终坚信,实力即态度。中国乒乓享誉世界,队员们仍不断寻求超越自我;以中国体操选手名字命名的高难度体操动作,屡屡获得世界惊叹;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举重运动员唐灵生曾因裁判没有及时亮灯,将3倍于体重的杠铃足足举了12秒……无数个从“被看见”到“被认可”的事实证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尺度,以“更快、更高、更强”为追求,实力绝不会被埋没。
拿乒乓球项目来说,因疫情防控的要求,本届奥运会禁止运动员在比赛时吹球、摸球桌等。其实,这些动作是运动员调整比赛节奏、稳定个人情绪的小技巧,突然被要求改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发挥。面对新规则的约束,中国选手马龙在赛场上改吹球为“吹手”,让比赛状态始终“在线”。有网友笑称,“无实物吹球”值得推广。有些时候,面对存在争议的判罚与陌生的规则,我们能做的不只有表示抗议与宣泄不满情绪,还可以用灵活的思维去接纳并适应规则,用纯粹的实力以不变应万变。
相信以拳拳之心坚守体育精神准则的中国运动员,能够在奥运赛场上从容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理性面对各种“意难平”,以纯粹实力拿干净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