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开新局 振兴发展正当时
梅县区委一届十三次全会工作报告解读![]() |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梅县新城。 何森垚 摄 |
![]() |
一个对外开放新地标——梅州综保区正在梅县大地迅速崛起。何森垚 摄 |
![]() |
梅县区持续强化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接种完成率居全市前列。 揭海思 摄 |
挥别盛夏,静候秋实。
回望上半年,梅县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委“1+1+9”决策部署和市委“123456”思路举措,全力战疫情、兴实业、攻项目、筑平台、惠民生、优服务、强保障,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8月26日,梅县区委一届十三次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抢抓“两个合作区”建设、苏区振兴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重大机遇,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排头兵。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全区上下要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大显身手、再立新功,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民生更暖的发展道路,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梅县力量。”梅县区委书记、区长温助民在会上如是强调,为梅县区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策划:翁尚华 唐林珍
统筹:黄韬炜
撰文:黄韬炜 曾健锋
王雅 侯争雄
乘势而为
主动融入“两个合作区”建设
从梅州城区出发,驱车约30分钟驶入梅县区畲江镇,蓝天白云之下,一座“大门”映入眼帘。走近细看,上方“梅州综合保税区”红色中英文字样格外显眼,下方设置有三进三出6条货运通道和一进一出2条行政通道,一座对外开放新地标正在迅速崛起。
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跨线桥实现全面贯通,进出区业务全流程测试顺利完成……目前,梅州综保区基础和监管设施等硬件工程已建设完成,信息化系统调试等“软件”工程也在同步推进。综保区正全力向“一次建设、一次验收、一次达标、一次运行、一次成功”的目标迈进。
据了解,梅州综合保税区是广东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也是梅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第一个国家级平台。对于要素和资源流动不多的梅县区来说,这无疑是主动融入“两个合作区”建设,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将为该区带来更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活力。
作为内陆地区的产业依托型综保区,梅州综保区不靠海、不临空。为了克服这一制约因素,梅县区与广铁集团公司合作共建梅州国际无水港。项目建成后将与梅州综保区无缝对接,可为梅州综保区的进出口货物进行装卸、存储、中转、配送,形成“区港联动、功能叠加、融合发展”之势。目前,梅州国际无水港已完成场地平整,预计9月可动工建设。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全会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生态、人文、平台等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大湾区所需、尽梅县所能,全面对接服务融入“两个合作区”建设。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接下来梅县区将主动作为。
——主动对接大湾区消费大市场。加快梅龙高铁建设,推进机场迁建和汕梅高速改扩建工程,促进与大湾区人流物流快速联通、全面畅通;发挥生态发展区功能优势,加快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供销天业(梅县)冷链物流产业园、梅州柚精深加工等项目,打造粤港澳农产品线上线下供应中心,推动更多“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畅销大湾区。
——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精准对接“两个合作区”的产业溢出和辐射带动,制定指向明确的招商清单,大力实施“三进一出”工程,在深圳、珠海、东莞、广州等地设立招商引资服务队,以商招商、精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
——主动谋划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平台。充分利用“两个合作区”深度对接港澳、链接世界、带动全省、辐射内地的驱动效应,积极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服务、全球中心仓建设、跨境电商促进贸易多元化试点等领域开展探索,统筹推进梅州综保区、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
借我三分力,我出十分功。当前,梅县区上下正以“担当尽责破难题、苦干实干抓落实、心无旁骛促发展”的精神状态,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把机遇优势变为发展胜势,主动融入“两个合作区”建设,奋力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开拓进取
推动梅县苏区振兴发展步步高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06.1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全市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29.59亿元,同比增长33.2%,增速全市第二;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0.4%,排名全市第二;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8.6%,排名全市第一……
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梅县区交出了这样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三期项目,动工!”8月20日,在位于梅县区雁洋镇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三期项目建设现场,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政协主席戚优华等领导嘉宾共同执铲培土奠基,总投资15亿元的三期项目正式动工建设。
据介绍,三期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五星级酒店——悦麓度假酒店、侏罗纪四季水乐园、会议中心、康养社区等文旅业态。这些项目将进一步丰富梅县区旅游业态,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推动就地城镇化、景区变社区、乡村变新城。不久的将来,一幅“梅江花月夜、客都夜明珠、梅州不夜城、三岸闪金光”的秀美画卷将在柚子洲头徐徐展开、变为现实。
从无到有、从一期到三期,作为梅县区打造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和“三宜”城市范例的点睛之作,“客都人家”项目建设频频刷新“梅州速度”。首期项目开业半年多以来,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为梅县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活力,也昭示着梅县区主动对接融入“双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壮大“11115”产业集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文旅产业跑出新速度,作为“11115”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的铜箔、装备制造产业同样迈出新步伐。
铜箔产业方面,年产3.1万吨的嘉元科技锂电铜箔项目加快建设,首期1.5万吨产能将于11月底试产,全区产能达4.1万吨,今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7.15亿元,比增179.4%;装备制造产业方面,BPW(梅州)车轴、庆达实业(二期)等11个总投资17.8亿元的项目陆续动工建设,上半年实现产值21.28亿元,同比增长34%。
作为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梅县区深知生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产业兴区、项目为王”不动摇,把心思放在谋划发展上,把精力集中在推动发展上,奋力推动美丽与发展共赢。
举办集中开工(签约)活动,总投资24亿元的6个项目现场开工、签约;欣桐科技智能电子控制器项目从签约到试产仅用3个月时间,刷新“梅州速度”;梅龙高铁、东部快线等项目加快建设,西部快线正式动工……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梅县区新签约项目15个,计划投资总额62.8亿元;全区86项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1亿元,完成总量全市第一,完成率全市第二。
保持“进”的态势,增添“新”的优势,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梅县区正大步迈进。
再开新局
“六强化、六着力”攻坚下半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温助民在会上直面困难挑战,分析发展形势。
诚然,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不足,支柱产业、大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较短,缺乏科技人才、核心技术支撑……这些仍是梅县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内局部地区疫情时有发生,国际国内各种不确定、不稳定、不均衡因素叠加,要实现振兴发展,梅县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压之下,如何突围?
此次全会明确了方向,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六强化、六着力”。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首先便是强化底线思维,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具体而言,就是要抓好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社会治理。8月10日,梅州市2021年新冠肺炎本地疫情处置应急综合演练在梅县区举行。通过模拟发生省外输入关联的新冠肺炎本地疫情,开展疫情处置全流程、全要素的演练。在演练中主动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及时采取措施,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充分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进一步提升梅州新冠肺炎本地疫情应急处置综合能力和水平。
其次,则是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巩固稳中向好态势。全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手抓增资扩产,一手抓招商引资,培育壮大铜箔、装备制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和金柚“11115”产业集群。
再者,是要强化服务保障,着力加大有效投资。按照“干着今年、备着明年、盯着后年”要求,加快项目建设、筑牢发展平台、抓好项目谋划、强化要素保障,构建“投产达效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谋划储备一批”循环发展格局。
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定位,认清发展阶段的难点堵点,把握发展阶段的优势所在。对于梅县区而言,优势在哪里?答案便在青山绿水之中。
今年上半年,梅县区积极申报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8个项目获批落地,全区6个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4%。下半年,梅县区将强化生态优先,着力巩固生态发展优势,以持续加强生态治理修复、持续加强水环境保护、持续创建生态发展品牌为抓手,丰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打造绿色惠民、绿色共享的“两山”实践样板,创建全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乡村兴则国家兴。全会报告提出,要强化巩固衔接,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围绕打造广东乡村振兴新典型,做好脱贫攻坚衔接文章、镇村协同文章、城乡融合文章,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2021年下半程,梅县区将强化宗旨意识,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坚定不移抓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链接
梅县区上半年“成绩单”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全力战疫情、兴实业、攻项目、筑平台、惠民生、优服务、强保障,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巩固了“严”的基调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力推进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始终保持反腐斗争高压态势,上半年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00件,给予处分100人。
保持了“进”的态势
经济指标进位争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市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市第二、工业投资全市第二、技改投资全市第一。
产业集群持续发展。“11115”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上半年铜箔产业产值17.15亿元,比增179.4%。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明显。今年新签约项目15个,计划投资总额62.8亿元。
增添了“新”的优势
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梅州综保区正式申请验收封关。国际无水港同步动工建设。
项目建设跑出新速度。全区86项省市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1亿元,完成总量全市第一,完成率全市第二。
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全面启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完善“1+N”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方案,18个区镇示范点和“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建设有序推进。
夯实了“稳”的基础
筑牢疫情防线。成功承接举办全市新冠肺炎本地疫情处置应急综合演练。新冠疫苗接种完成率居全市前列。
筑牢生态防线。积极申报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8个项目获批落地。建立了“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3.3%,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提升了“暖”的民生
教育医疗提质增效。3所学校建成使用,新增学位7080个。高考成绩再创新高,中考成绩居全市前列。粤东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获评“广东省健康促进区”。
城乡基础持续完善。全力创建文明城市,有序推进农贸市场、老旧小区、“四网融合”改造提升。完成137个自然村集中供水设施建设,新增覆盖人口4.37万人。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新增就业1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