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 从开放史中汲取力量、激发斗志
![]() |
足迹: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殷殷嘱托
希望汕头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谋划,拿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路子对了,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走进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听取汕头市下一步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一年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成为了当地热门“打卡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汕头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的开埠历史,更加激励人们不忘初心、奋发有为,共同努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锲而不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激发迎头赶上信心决心
国庆假期,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迎来了如潮的人流。在新启用的自动化设备上刷身份证验证,测温正常后,严格佩戴口罩便可进馆参观。
“汕头是著名的侨乡。过去,老一辈潮汕人被迫‘过番’,在海外艰难谋生,寄回侨批养家糊口。现在,海外华侨华人返乡投资兴业,为汕头发展作出贡献。这些都是讲好汕头开放故事的鲜活案例,也能充分激发人们推动汕头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90后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汕头开埠和城市发展的历史。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期间,正是她为总书记介绍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参观团体络绎不绝,黄少彦和其他讲解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繁忙。馆内共有4名讲解员,平均每天要为10—12个观展单位进行讲解。“细算下来,我最多一天要进行5场讲解。”黄少彦告诉记者。
“每天的人流量都很高。”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负责人张如强向记者展示了2019年至2021年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每月的参观人次。他表示,除2020年因疫情闭馆了8个月,以往每年开埠馆接待的参观人次在20万左右。而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受疫情影响,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的参观人次就已经超过20万。其中节假日的人流量更是巨大,今年“五一”观展热潮就令5月份的参观人次近5万,几乎是2019年5月参观数据的3倍。
张如强介绍说,市民、散客前来参观并不需要预约,只有团体参观才需要提前至少一天联系。馆内特设的座机每天都会接到上百个预约参观的电话,有很多预约参观的是来自珠三角旅行社的周末旅游团。
为了做好预约和讲解工作,张如强让工作人员一一登记预约单位、时间和人数等信息,并提前做好讲解的人员安排。“外地游客来一趟很不容易,希望能让他们感到不虚此行。”张如强说。
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汕头红色资源丰富,在开埠馆,红色历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张如强介绍,开埠馆陈列的分为汕头开埠前后历史、汕头城市发展建设以及特区成立40周年取得的成就三部分。“可以看到党史和汕头城市发展史是交织并行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都能看见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为了建设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张如强说。
因此,开埠馆也成为了汕头的一处“红色地标”。汕头很多单位都将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进了开埠馆,通过亲身感受让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更鲜活直观。“前来参观的人数越多,我们开埠馆承担的责任越重。我们希望能更好地完善开埠馆的展览,将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深入,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更好地了解汕头城市发展历史,更好地学习党史。”张如强说。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黄少彦也表示,在今后的文博宣传工作中,将继续不断加强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充实对汕头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的知识储备,把弘扬红色文化内容融入讲解中,当好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了解汕头的奋斗故事,将爱国爱党爱乡的情怀传承下去。
目前,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已从金平区移交汕头市级管理,并计划增设4个编制,扩充人力。除此之外,张如强还表示,软件设施也亟待建设。据了解,2016年开埠馆开发了自己的线上平台,以3D的形式展示馆内陈列的展品,线上的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看展,线下观展的游客一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平台,同步听取讲解。但目前展览的陈列有了较大的变动,原先的线上平台已不适用,接下来新的线上平台的打造将提上日程。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